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研究
——基于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现状分析
2022-06-24张凤娇王秀梅张红党杨宏图唐杰
张凤娇 王秀梅 张红党 杨宏图 唐杰
1.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学院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4 2.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汽车系 江苏省常州市 213161
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15》,一时间“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中的“热词”。这一文件的出台也标志着中国的“工业4.0”全面开启。就发展的规律而言,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更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做好职业培养模式上的跟进和改革,深入践行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个热门专业,其需以更优的模式、更新的办法来驱动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本研究将以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为例,就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实现机制予以探讨。
1 智能网联时代背景下汽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1 人才结构去分层化
智能网联时代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会带来工作过程去分工化这一横向上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地推动人才结构去分层化这一纵向上的变化。传统的企业人才架构主要由“工程型人才-技术性人才-技能型人才”相结合的体系架构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基于这一架构实现对位地培养,以分层培养的模式来应对行业的需求。智能网联时代的开启模糊了人才结构上的分层,这也就需要职业教育也需要在人才的“扁平化”培养方面发力,实现对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在技术、技能能力的一体化培养。
1.2 技能操作现高端化
智能网联时代发展的首要标志是智能化生产体系的改造。智能化设备并不排斥人的操作,但会对汽车专业人才的操作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生产体系的操作主要体现在生产系统的操作、生产线本身的安装和调试、特种加工设备的操作等层面,整体而言技术动作更为高端,集成化、专业化程度更高。这对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内容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工作方式重研究化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指标”中最富价值的便是产品的创新性。工业4.0 的概念是由工业制造强国德国所提出。这也就意味着以工业将成为智能化发展的根基。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培养中不仅在技术的掌握上发力,更需要在技能的创新上实践,使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学生经历了体系化的培养之后,获得的不是固化的技术,而是具有“生长力”的技能。
2 基于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现状
2014 年,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开启。这一方案的实施旨在加强汽车企业在高职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参与,并通过多层次的对接,初步建立了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汽车企业与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对接过程,实现了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职业资格证与院校毕业证的对接以及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有力地推动了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精准化、实用化、产业化。产教融合在发展中充分尊重企业的需求,将院校培养体系与就业用工体系相结合,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技能培训成果最大化的目标。这一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将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相融合。当前,在产教融合的框架下,高职院校仍是互动培养模式的主导,由院校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展开对生源市场的岗位化定向培训,而用工企业在这一模式中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而随着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确立和发展,对这一模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下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需要向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现高端化、工作方式重研究化等方面不断迈进。
3 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机制
3.1 优化培养目标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培养的目标也将得到一定的优化。在这一探索过程当中,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需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架构,来实现对既定培养目标的调整,用新的架构下培养出更具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工匠精神的一代产业新人。为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打破了常态化的3 年在校学习模式,建立了“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 年产业实习的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实现体系的同步。这将能够较大程度上扭转先学后习所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在技能实践的学训结合中更好地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
3.2 调整课程结构
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采用的是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模块设置,涵盖了汽车专业的必修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块。在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机制的探索当中,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在沿用模块化的课程思维中谋求突破和创新,充分的发挥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价值,实现对专业必修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及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的再建设、在丰富。针对当前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学子在实践层面上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在课程的实施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层面进行了深度的探索。通过项目导学、案例教学等模式,让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学子在实践当中完成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实现了带着问题去学习,极大程度提高了未来岗位的适应力。
3.3 突显资源协同
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机制探索当中发现,以行业发展为核心的关联体需完成四个维度即“校政企协”,产教融合模式的发展当中只有充分地激活了这四大主题在模式中的作用,才能够实现确保产教融合模式的长远推行。首先,就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层面而言,院校是产业系统育人的核心,要在课程建设、技术支持及日常管理当中充分地发挥好主体的作用。其次,就政府的层面而言,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中较好地扮演了组织、引导及支持的角色,予以了院校在探索中政策及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再次,就企业而言,参与到产教协同中的龙头企业以专业岗位为平台,通过对学训平台的深度打造,为系统育人提供的重要的支持。最后,就协会的层面而言,协会在产教融合当中,突显了担当,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了对多元主体融合进程中一些问题的调和。
3.4 实施联合考核
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机制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在标准中增加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毕竟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技能最终是为了到岗位进行实践,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不光要看学业成绩,更要看重实践能力。考核标准要涵盖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职业道德等各个方面,以达到毕业就马上就业的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考核标准的要求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也可以查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4 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各行业迎来了集中的结构调整期,大量新技术的引进,对企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进一步的上扬,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所承担的责任更为重大,需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中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与用工企业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和考核标准,开启深度的产教融合模式,从而提升双方协同发展模式中的互惠性。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机制探索的过程当中,通过在优化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突显资源系统等方面的不断发力,使得江苏高职院校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产教融合实现机制得以成行,并在前期的探索当中展现出了较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地探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