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汽⻋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五融五化”⼈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2-06-24郭传慧

专用汽车 2022年6期

摘要:在汽⻋产业转型升级对⾼职汽⻋检修⼈才培养的新变化之下,⾯对职业教育抓内涵、提质量、协同育⼈的⾼要求,⾼职汽⻋类专业需要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才。襄阳汽⻋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动计划(2015-2018)》中汽⻋检测与维修技术国家⻣⼲专业建设项⽬,开展专业建设和改⾰,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汽⻋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五融五化’⼈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汽⻋检测与维修技术;⼈才培养模式;五融五化

中图分类号:G71 收稿⽇期:2022-04-22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2.06.033

1 “五融五化” ⼈才培养模式内涵

本⽂依据结构嵌⼊理论、系统协同理论及⻢克思“⼈的全⾯发展”理论,按照“岗、课、赛、证、创、育”各要素的内在逻辑和各⾃功能,以岗为逻辑起点,以课程为核⼼,以育⼈为主线,将其融合为协同创新的育⼈系统。具体内涵是:

a.岗课融合,优化课程体系。按照以岗定课的理念,校企协同育⼈,优化课程体系,培养⾏业需要的⼈才。

b.课证融合,内化⾏业标准。按照以证评课的理念,依据证书评价标准建设课程,推动三教改⾰,将⾏业标准内化为教师和学⽣的职业能⼒。

c.课赛融合,强化技术技能。按照以赛导课的理念,课训赛⼀体,强化技能训练、攻克技术难点。

d.课创融合,活化双创教育。按照以创提课的理念,在课中融⼊双创教学、在双创育⼈中提升课程⽔平,通过课程做项⽬,激发学⽣创新潜⼒。

e.课育融合,深化育⼈改⾰。按照以课育⼈的理念,将育⼈⽬标融⼊课程,改⾰育⼈模式,落实课程思政,深化三全育⼈。

2 岗课融合,优化课程体系

2.1 确定⼈才培养规格

职业岗位的需求决定⼈才培养规格,是课程的逻辑起点。根据襄阳汽⻋职业技术学院“⽴⾜汽⻋产业,服务湖北及汉江流域”的办学定位及凸显“精耕汽⻋”的办学特⾊,依托“襄⼗随神”城市群和“汉孝随襄⼗”汽⻋走廊,在对汽⻋前后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组建由企业专家、学校专家课程负责⼈汽⻋专业建设委员会,分析产业链,确定专业⾯向的岗位为“三类岗位群”中的运营与服务类。

适应汽⻋“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技术、新业态的产业升级要求,对接运营服务岗位群精细化转型的⼈才需求,专业定位于培养“精检修、善营销、能管理、懂智能”的德智体美全⾯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才。据此定位,结合职业成⻓规律及就业需求,将岗位分类形成1个核⼼岗位(第⼀就业岗位)、1个上升岗位(核⼼岗位3~5年后胜任的岗位)、多个相关拓展岗位(毕业即能胜任的岗位,拓展就业空间),为实现岗课⼀体、课教融通奠定基础。

综合分析岗位能⼒要求,结合国家与社会、学⽣与家⻓、⾏业与企业等多元需求,确定汽⻋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标及⽀撑培养⽬标所需的知识、能⼒和素养,为确定课程⽬标提供依据。

2.2 优化课程体系

依据岗位技术关联,将岗位分为1个核⼼岗位、多个拓展岗位。按照职业能⼒递进的成⻓规律,构建“1平台 →1核⼼(含1上升)→N拓展”体系,如图1所⽰。以岗位为模块整合学习任务,形成模块课程。对岗位能⼒分类,进⾏功能定位:平台服务全部岗位;核⼼模块培养“精检修”核⼼能⼒且服务拓展岗位;拓展模块培养“善营销、懂智能”等拓展能⼒。

平台课程对接国家、社会、学校的要求,服务于全部岗位或某⼏个岗位的课程,注重学⽣的终⾝学习能⼒、专业基础能⼒、创新基础能⼒的培养。核⼼岗位模块是与X证书、技能⼤赛融通的岗位群的专业核⼼课程,培养⾯向相关岗位群的专业核⼼能⼒。拓展选修模块若⼲个,学⽣根据职业规划选择符合⾃⾝特点的模块选修,帮助学⽣深⼊汽⻋相关⾏业,拓宽就业范围,适应汽⻋后市场的精细化运营服务的⼈才需求,与X证书之初级模块对接,培养上岗能⼒,为创业打下基础。

⽐如,平台课程融⼊创意创新设计;核⼼岗位模块融⼊技能⼤赛和1+X证书,培养“精检修”核⼼能⼒,新技术纳⼊上升模块;拓展模块对接X证书,融⼊创业项⽬,培养“善营销、懂智能”等多岗位适应能⼒。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融⼊“证、赛、创”,形成融合型的课程体系(图1)。融合后的课程体系能实现以下提升:平台课程能创新,筑基且培创;核⼼岗位精准就业,课程固本、赛证赋能;拓展岗位课程具有适应多岗位的多素养,能创业;学⽣⾃主选择N模块,汽⻋新技术能⾃由嵌⼊上升模块,N模块⽆限拓展,新岗位实时扩展⾄拓展模块。

模块化组课能促进教学组织模式、教学团队、教学资源转向模块化和双师化。该课程体系能够根据新技术新业态灵活调整,对产业转型升级后汽⻋检修⾏业新需求的适应性好,体系上能实现“岗课证赛创育”为⼀体。

3 课程体系中证赛创育融合

3.1 課证融合,内化⾏业标准。

证是岗能⼒⽔平的标志,是对课的综合评价。

依据汽⻋运⽤与维修1+X证书标准构建基地和双师标准,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集“教学、技能训练、技能考证”⼀体的标准化实训室,实现基地情景化、教师双师化。

课程体系中的⼀个模块对接⼀个X证书,⾏业标准经⼈才培养⽅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由学习任务⼯作化、评价⾏业化⼆项设计进⼊课程,经过⼯单制教学→分组循环训练→单⼈考核后取证,换取模块学分,实现课证⼀体,将⾏业标准内化为教师和学⽣的职业⽔平。

3.2 课赛融合,强化技术技能

赛是课强化技术技能的⼿段,对课起导航作⽤。其价值是惠及全体,其特征是实战。

构建“课-校-省-国”四级竞赛机制,通过以赛代考,开放实训室,成⽴兴趣小组,师带徒等⽅式强化技能,逐渐形成竞赛⽂化。

着⼒点是课赛,将汽⻋技术等国赛技术规范细化并融⼊课程标准,实现赛项资源的普惠化,标准上实现以赛导课。转化成课程可实施易评价的实战化任务,按照竞赛评分标准进⾏实战训练,⼀任务⼀训⼀考核,实现教学⼀体化。针对竞赛难点“故障诊断”和“分析报告”,联合企业设计训练流程,制定了电控系统、电⽓系统、⽹络系统故障诊断的操作流程,在流程训练中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形成诊断思维,学会填写分析报告。

3.3 课创融合,活化双创教育

创是岗的内在驱动,是课的技术技能的升华。

创课融合的载体是全国⼤学⽣机械创新设计⼤赛的关键能⼒,即对社会热点难点的调研能⼒、作品创意能⼒、作品创新设计能⼒、项⽬实现能⼒、形象管理能⼒。

为此襄阳汽⻋职业技术学院进⾏了“创意—创新思维—创新设计”的双创训练与平台课程和素质活动的教学融合。通过素质学分与课程学分互换,提升素质活动质量,以创提升学⽣参赛能⼒,反哺竞赛和课程。

构建“课程+⼯作室+创业基地”模式,培养创意、创新设计、创业能⼒。依托湖北省⼤学⽣创业⽰范基地,借助省、市、校三级⼯作室,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热点,⼤学⽣创新创业等⼤赛为导向,平台课程融⼊创意、创新设计等实战项⽬,模块课程融⼊创业项⽬,形成“课程乐于创意、⼯作室勇于创新、基地善于创业”的⽂化氛围,激活师⽣创新潜⼒。

3.4 课育融合,深化育⼈改⾰

课的本质是育⼈,⽴德树⼈始终是五融的主线。

将⼯匠精神、汽⻋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等育⼈⽬标融⼊⼈才培养规格,分解并融⼊课程标准形成课程思政的⽬标,并建设思政案例、思政素材库,“教师+⼯匠”联合授课落实课程思政。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素质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开展汽⻋保养等社会服务,内化汽⻋医⽣职业道德;通过校赛省赛,领悟竞赛精神,培养襄汽小⼯匠。通过课内课外育⼈、课题研究、“襄汽四溢”公众号等深化育⼈改⾰。

4 岗课证赛融合实例分析

核⼼课程《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学习任务与⼯作任务对接的建构过程如图2所⽰,原则是基于⼯作过程构建完整的学习任务。通过企业专家、课程负责⼈和教师共同梳理岗位⼯作领域、典型⼯作任务,基于⼯作过程进⾏整合,内容上融⼊X证书,标准上融⼊技能⼤赛技术规范,将其转换成可教、可学的具体学习任务。任务下设学习情景,采⽤任务⼯单式的教学做⼀体化教学⽅式,融⼊汽⻋伦理、职业精神培养等思政元素,实现课证赛育融合,重构了18个相互独⽴、内容完整、对接X证书内容的基本学习任务,学习者可以⾃主选择学习顺序,融合重构体现国赛技术难点的三个综合学习任务,将竞赛的操作流程融⼊教学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校本特⾊的⾃主进程课程。

5 结语

产教融合、技能⼤赛、三创、1+X证书等是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职汽⻋类专业⼀直在探索实践但效果有限,其原因是实践的深度⽌于“结合”,结合的⼴度限于⼆元。襄阳汽⻋职业技术学院将“岗、课、赛、证、创、育”六个要素,通过“五化”融合为⼀个“五融”的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发挥⾃⼰的功能,通过内在逻辑彼此联系,⼜以课程为核⼼相互交融,以育⼈为主线反复作⽤,从而产⽣多元协同的育⼈效应。

职业岗位的⼈才需求决定专业定位,是⼈才培养的起点。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素养,以倒推⽅式设置成课程,其隐藏的主体是学校与企業。⾏业的技术标准通过证书物化,对课程培养的过程和机制具有评估价值,通过课证融合,内化为教师和学⽣的技能⽔平,在内化的过程中对课程全⾯建构,必然推动三教改⾰⽅能达成。

技能竞赛是岗位技术规范的实战展⽰,蕴含新技术、新标准、新业态、在融⼊课程的过程中倒逼校企联合攻关核⼼课程的“⾼新难”技术,深化产教融合。创是岗的内驱,将社会⽣活的热点小产品以项⽬融⼊课程,在项⽬综合设计中获得实际⼯作能⼒,驱动课程提升质量,必然推动课堂变⾰。育是岗位的素质需要,承载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要求和期待,因而是课程的本质功能,通过课育融合将育⼈成为主线,最终通过课程培养国家和⾏业需要的⼈才。

可⻅,“五融”系统育⼈不是“结合”,更不是⼆元或三元等有限元的结合,而是各要素有机、反复、多元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带动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三教改⾰,深化三全育⼈,具有创新性。

参考⽂献:

[1] 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37(11):68-74.

[2] 王聪.⾼职院校推进1+X证书试点项⽬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9):77-81.

[3] 张培,夏海鹰.我国职教1+X证书制度的理论阐释、逻辑框架与推进路向[J].清华⼤学教育研究,2022,43(1):78-86.

作者简介:

郭传慧, ⼥,1969年⽣,教授,研究⽅向为汽⻋职业教育、汽⻋电控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