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牺牲与纪念

2022-06-24齐吉祥

奇妙博物馆 2022年6期
关键词:祭天祭坛祭品

齐吉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牺牲”这个词。比如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缺课的学生补课,一位消防员为了营救被困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竖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也有“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些都说明,现在人们将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或者为了正义的目的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行为称为“牺牲”。许多人都讲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先烈们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句话中的“牺牲”两个字,更是饱含了人们对英雄们的无限崇敬。

然而在古代,“牺牲”是另一番意思:举行祭祀大典时献给神灵和祖先的一种祭品。

《周礼》中有记载:“凡祭祀,共(供)其牺牲。”“牺牲”究竟是什么样的祭品呢?这得从这两个字的含义说起。在古文的字义中,“牺”是做祭品用的毛色统一的牲畜,“牲”是用来供奉的整只牲畜,所以在古代,“牺牲”这个词就是用来供奉的毛色统一的整只牲畜的意思。从历史记载看,那时供奉的牲畜中最主要的是牛、羊、猪。

那古人为什么要祭祀呢?祭祀又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这就要说到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心理了。

大自然赐予了人类诸多恩惠,它给了人类充足的食物和水,还有明媚的阳光、众多的矿藏等,但有时洪水泛滥、暴风狂卷,自然灾害对人类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远古时期的人们还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些自然现象,对大自然既敬又怕,他们认为一定有神灵掌管着寒来暑往、风雨雷电,他们希望这些神灵只降福、别降灾,于是就通过祭祀的方式,向神灵传达愿望。

那时,人们对自身也不了解,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死去,加上受到影子、梦境等他们还说不出原因的现象的影响,“灵魂”的观念自然就产生了。人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可灵魂还在,而且灵魂还具有神力,仍然可以影响甚至支配人世间的一些事情,由此人们对祖先也有了敬畏的心理。和对大自然进行祭祀一样,人们对祖先也开始进行祭祀。那些在世时强悍有为、为百姓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在死后更会受到人们的祭祀。

我们现在当然知道掌管大自然的神灵和祖先的灵魂都是不存在的,那只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因为认知有限而产生的想法。

至于祭祀产生的时间,由于远古时期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不能确切说明最早的祭祀出现在什么时候,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探索这个问题。

1983 年,考古人员在辽宁发掘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牛河梁遗址,遗址中有一个占地面积约10000 平方米的大型祭坛,祭坛现存高度10多米,直径约100 米。

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庙内有很多塑像,最珍贵的是一具约莫真人的脑袋大小的女性头像。考古人员猜测这可能是该地区先民共同供奉的女性祖先,因此把它命名为“女神像”。

牛河梁遗址中的“女神庙”就是远古时期的人们平日里供奉神灵的场所。举行祭祀大典时,他们会将神像安放到祭坛上,让它接受众人的祭拜。考古人员在浙江发掘并确认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5000 年文明的圣地,那处遗址中也有两座祭坛。

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以说,至迟在5000年前,中国就有了祭祀大典。

商代有了甲骨文,祭祀也就有了文字记载。

到周代时,祭祀的形式更加规范,统治者还规定了每种祭祀的时间。比如要在每年的冬至祭天,要在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选择一天祭祖;每年春天播种前、秋季收获后都要祭社。这些祭祀逐渐形成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

古人在祭祀时还会奉上最丰盛的食物,举行最庄重的仪式。你在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的那些精美的青铜器,许多都是当年盛放祭品的礼器。比如青铜鼎是用来盛放熟肉的,青铜簋是用来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谷物食品的,而青铜尊则是用来盛放酒的……有一种叫“豆”

的青铜器,你也许没怎么注意过它,虽然它和黄豆、绿豆、蚕豆都用了同一个“豆”字,但它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容器,盛放的是人们吃饭时不可缺少的腌菜、肉酱等调味品,是不是有点儿像现在的瓷盘呢?

古代祭祀都有什么祭品呢?除了牛、羊、猪,还有别的吗?

由于历代的祭品多有相同之处,为了大家更容易了解,我们就以清代在天坛圜(huán)丘祭天的仪式为例做一个说明。

“祭天”是古代最重要的祭祀,一般都由皇帝来主持。为了表达对滋润、哺育万物的“皇天上帝”的感恩之情,每次祭祀大典的祭品是非常丰富的:除了牛、羊、猪以外,有24 种点心、干果和菜品,还有黄米饭、小米饭、白米饭和高粱米饭,以及浓汤、酒类。真是一桌极其丰盛的宴席呀!

祭天时使用的食品不仅种类多,而且从选材到加工制作都特别精细讲究,比如牛、羊、猪不仅要大小一样,体格健壮,不能有一丁点儿杂色的皮毛,还不能有皮外伤。其中对牛的要求最高。在古代,牛是耕地的主力,是农民最好的帮手,所以很多朝代都禁止杀牛、吃牛肉。明清时,皇帝的菜谱上也是没有牛肉的,体现了他们对农业的重视。为了表示对上天的格外敬畏,人们要选出心目中最珍贵的牛来祭祀。这些牛都是出生不到100 天的黑色小公牛,它们的牛角大小还不能超过蚕茧的大小。这样的小牛犊可是太难找了,100 只里也未必能挑出一只,因此小牛犢的挑选范围是全国各地。被挑选出来的牛、羊、猪等牲畜则会被专门饲养在天坛里一个叫“牺牲所”的地方。

随着时代更迭,社会日益进步,人们对世界和自身了解得越来越多,思想观念也越来越科学。在这一过程中,“牺牲”渐渐产生了衍生意义:从为了向神灵或祖先求福而献上的珍贵食物,变成了人们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一些东西,甚至包括生命的行为。而祭祀中的祭祖也升华为我们对亲人和先烈举行的纪念活动或公祭大典:清明节时,我们要给亲人扫墓,表达对他们的追思,体现的是浓浓的亲情;每年9 月30 日,烈士纪念日这一天,我们会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每年12 月13 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天,我们要祭奠在1937 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 多万同胞,牢记历史,为世界和平贡献我们的力量。

猜你喜欢

祭天祭坛祭品
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自省与自觉——从方增先的《祭天》谈起
顶流CP,总有一个要“祭天”?
马来西亚推“防疫祭品礼盒”
燃烧的祭坛
独一无二的祭品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古罗马祭品搬运队
祭坛上的密码
献给我不真实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