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技巧更重要的
2022-06-24高健
高健
宋人王辟之撰《澠水燕谈录》写了这样一则典故:几位史官需要给一位贵侯立传,但这位贵侯出身贫贱,年轻时曾干过杀猪的营生,几位史官为此犯了愁:写了犯忌讳,不写又违反实录的规矩。找到吏部侍郎胡旦,胡旦说:“为什么不说他‘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直陈杀猪谋生,似对贵侯不雅;埋没史实,有违职业操守,于是方有杀猪转换为“宰天下”的冠冕堂皇。
上例可见,文字纪录与生活现实是有一定距离的,作为艺术想象与现实加工产物的文学,尤其如此。我想,所谓作家,就是具有将庸常生活转换为文本能力的人吧,他们以自己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
有人以为写好微型小说在于具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掌握足够多的写作技巧,他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钱钟书语),其实不然!
在我看来,写好微型小说需要做好三种准备。
一是心理准备。作家沈从文曾说,希望用坚硬的石头,建一座供奉自己灵魂的小庙。其实,我们每一位作家何尝不希望在作品中找到过去的自己呢?!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何写作?笔者以为,文人操弄文字,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笔为旗,进击江湖;一是青灯黄卷,退守内心。经世致用也好,自我救赎也罢,写作的目的决定了写作的方向。即便不能要求每一位写作者都怀着“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悲壮感写作,但明确自己写作的出发点,也就明晰了写作的归宿,这一点对于每一位作家都非常重要。
同时,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而这一点往往是大多作者容易忽略的。在我们满世界寻找写作素材时,往往就漏掉了身边最应该书写的东西。记得有一次,和一位微型小说作家闲聊,讲了早年间遇到的一件趣事,结果没多久,他把这件事写成一篇微型小说。我想,这就是常人与作家的区别吧,常人以为无足轻重的小事,在作家眼里就成了不可多得的素材。作家最可贵的是对生活的真诚触摸与细腻感知,并把它文本化。这种文本化的能力,能够避免时间轴线性记录流水账单式的枯燥,能够避免空间轴平面叙述照相扫描式的无聊。如我不具备此项特长者,缺乏对庸常生活的文本发现,即便行万里路,也只能是一个美景如过眼云烟的游客。
二是知识准备。这里所说的知识当然不仅是语言文字知识,更多的是作家作品中需要涉及的知识。作家不能单凭想象、灵感和才能写作,作家的知识深度决定作品的厚度。
在这里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专业知识写作的事例。20世纪初叶美国作家阿瑟·里夫,擅长科学侦探小说。他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大侦探克雷格·肯尼迪,常常以其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单凭某些案件的细节特征,就令游离的碎片和线索聚合,拼贴出令人匪夷所思的案件真相。在这里,专业知识不仅是案件的线索,似乎也成了展示广博科学知识的契机,令人叹为观止。阿瑟·里夫也凭借其小说中丰富的科学元素,开创了科学探案小说先河,作品《毒笔》《盗贼》等风靡一时,成就了其美国20世纪黄金时代侦探小说代表性作家的美誉。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作家都是某一行业的专家,但对于自己所涉及的题材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是必要的。就像作家常利民所说:“我不以为写不熟悉的题材是创作的大忌,如果某一陌生领域的题材感动了作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那就不妨一试。但是动笔前一定要变陌生为稔熟,途径就是严谨求实地去学习,避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以所写题材的丰富知识作铺垫,作家才能真正在笔下建立起人物腾挪活动的空间,作品也才能丰厚凝重。作家汪曾祺晚年多写梨园伶人戏里戏外的悲喜人生。其间对于主人公戏曲形象以及生活场景的描述,状物写景,如在眼前,景中人物,细腻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体现了作家深厚的知识储备。可见,作家笔下的人物和风物描绘之所以与众不同,充满独具特色的行业匠味,与其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渲染描述也是分不开的。
总之,作家写作的知识准备,无非是不写自己不熟悉的,去熟悉自己想写的。
三是生活准备。文艺理论家曾镇南认为,生活是笔力的铁门坎。作品是否具有“生活的质感”,与作家的生活积累有着直接的关系。就生活与作品的关系来说,一方面,你的生活与众不同,你的作品才能与众不同;另一方面,我们都经历着生老病死大体相同的生活,所不同的只是生命的细节。这一生活的悖论告诉我们,如何从一堆杂乱的生活碎石中,挖掘出翡翠来。对于作者,委实是个技术活,但似又不仅仅关乎技术。
作家的生活态度,决定作品的温度。笔者以为,作家对待生活与常人的不同在于,作家永远都应该带着“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欣喜感、陌生感去生活,而不是对生活熟视无睹。他需要带着一颗温热的心去感受生活、触摸生活。让生活中的每一缕阳光照进他的心灵,成为他笔下带有温度的句子。当然,作家也可以带着审视的目光去剖析生活,去发现生活中别人不能轻易看到的“事物背后的事物”,并把这些展示在阳光下。作家的灵魂温热而厚重,其作品也必然如此。
作家的生活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是沉没到生活中去,还是浮在生活表面,都会在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来。作家应该把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文本,并引领读者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体验和感悟更深层次更具质感的人生况味。那些缺乏对生活的独特积累,浮在生活表面,不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或者靠拼凑各种段子,或者杜撰偏、奇、怪的故事,或者把别人的作品内核加以改写据为己有等,偏离了微型小说创作的正常轨道。
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每个人都能出名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之后呢?
做好写作准备,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关乎每一位作家在微型小说创作这条道路上能够走多久走多远。毕竟,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作家“十五分钟之后”的,是作家的情感温度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