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的趣意表达
2022-06-24王天博王泽南
王天博 王泽南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你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第一反应肯定是在思考:“石灰”是什么?接着就会想石灰的样子——是那个用来涂墙的石灰粉吗?答案是肯定的。石灰本是没有感情的物品,到了这首诗里,怎么就成了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了呢?
诗中的石灰,其实就是诗人自己的写照。诗的作者于谦为明代大臣,其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于谦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后被冤杀。他高风亮节,是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
作者站在石灰的角度上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能是生硬的,要找到“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这首《石灰吟》里,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仍然要把清白留下(因为石灰涂在墙上就是青色或者白色),石灰的经历与诗人磊落的襟怀、崇高的人格相呼应,因此可以通过描写石灰来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再比如这首诗:
蟬
[唐]虞世南
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笔下的蝉就是人格化了的蝉。
前两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蝉鸣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不绝于耳。
后两句借蝉抒情:蝉正是因为身居高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蝉在古代常被视作品德高洁的代表,这首诗也是在说:真正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依靠某种外在的力量(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诗人指出了蝉的习性和特点,又在后两句中通过“自”、“非”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描写,相互呼应,突出表达了人内在品格的重要性,同时对想要凭借外力而出名的人进行了嘲讽与批评。
“托物言志”与“象征”看似相似,实则不同:“象征”的写作前提是某一种事物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文化意义(比如梅花代表着高洁傲岸的精神);“托物言志”则是需要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进而总结出它的经历与所表达感情的相似之处(比如石灰的经历)。也就是说,成功使用“托物言志”的关键,第一步是对“物”的观察和总结,第二步需要将它与所要表达的“志”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运用“托物言志”的好处,在于读者很容易通过作者对“物”的描写,走进其“志”的情感表达中,产生共鸣。所以,下次写作的时候,不妨试一试吧!
作者简介:
王天博,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诗词达人”,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第三季六强,上海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四期擂主。C9C8CBD0-8360-4652-9070-FA8AC580F7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