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处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6-23侯赛琴
侯赛琴
九江市都昌县中医院妇产科 (江西九江 332600)
剖宫产与其他分娩方式相比,在侵入性、创伤程度上较为显著;部分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常因切口组织愈合不良、残留经血组织清除不当等情况而继发阴道异常出血、切口瘢痕憩室等严重并发症,而以上情况的出现被认为与切口缝合疏密度控制不当、感染源残留等情况有关[1]。切口缝合不当会增加细菌侵入宫腔内部的可能性,同时促使产妇较易受到术后组织水肿的影响。为解决以上问题,临床致力于搜寻安全性较高、切口愈合质量好的缝合方式。常规间断缝合虽可实现有效的切口对合,但此缝合方式的美观度较差,部分产妇经常规间断缝合仍出现局部空腔的情况。研究指出,皮下美容缝合可达到与常规间断缝合相当的止血效果,且此缝合方式在美观度、消灭横行间隙等方面较具优势,合理应用该缝合方式或对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瘢痕形成产生积极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处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临床切口缝合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归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23~37岁,平均(29.68±4.02)岁;切口长度12~17 cm,平均(14.62±1.29)cm;孕周为36~41周,平均(39.03±1.01)周;体质量指数22~27 kg/m2,平均(25.11±1.42)kg/m2。试验组年龄23~38岁,平均(29.77±3.93)岁;切口长度12.5~17cm,平均(15.07±1.31)cm;孕周为37~41周,平均(39.12±1.02)周;体质量指数为23~27 kg/m2,平均(25.19±1.36)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产妇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单胎足月妊娠且存在高龄、横位等剖宫产指征。排除标准:剖腹处肌肤有仍未缓解的皮肤感染、破损等症状;合并肝肾综合征、凝血功能障碍、精神功能障碍;术后采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处理过切口瘢痕;凝血系统异常;存在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术后行常规切口缝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依次缝合腹膜、筋膜、皮下脂肪、表层肌肤,采取1-0线行间断褥式缝合,缝合约4~5针,1周后拆线。
试验组术后采用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处理切口:缝合时采用4-0可吸收缝线,自切口皮下脂肪层左或右侧顶端开始,作间断缝合,深进浅出,缝合至对侧时浅进深出,一直缝合至切口对侧顶端;缝合脂肪层后,于真皮层选择切口组织较松弛的一端皮内组织作为进针点,首先将缝线末端打结,后将线结埋入皮内组织,行减张缝合;最后,采用褥式缝合方法,对皮内组织进行连续缝合,确认双侧顶端切口均获得有效缝合;缝合期间注意控制进针深度,进针至接近皮下脂肪层为宜,确保切面平整对合后打结缝线,剪断余线,术后采用外压沙袋及腹带进行加压包扎,48 h 后恢复正常包扎方式,术后无需拆线,缝合过程中严格控制进针、出针深度,手术助手协助牵拉缝线,确保切口对合整齐;在创口愈合后,根据产妇身体状况,在不影响机体血液循环的情况下,对产妇腹部进行加压治疗,维持压力为1.33~3.33 kPa,持续加压治疗1个月。
两组缝合后均配合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定期消毒切口处肌肤,嘱咐患者及家属清洁切口时需严格控制水温及擦拭力度;观察期间若出现切口红肿、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则及时采取对症处理,视患者疼痛情况予以适量镇痛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切口愈合用时及术后3个月的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并发症(切口瘢痕增生、渗液、红肿)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1)VSS 评估内容包括瘢痕处的瘙痒(按瘙痒程度由轻至重依次计0~2分)、疼痛(按疼痛程度由轻至重依次计0~2分)、血管(观察瘢痕处血管色泽与周围皮肤相似度,由相近至血供异常升高依次计0~3分)、硬度(由柔软至组织无弹性依次计0~3分)、厚度(观察瘢痕处组织与周围肌肤的高度差,差值由小至大依次计0~3分)、色泽(视瘢痕处肌肤色泽加深程度由浅至深依次计0~3分)情况[3]。(2)切口愈合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甲级(切口愈合状态良好,无并发症发生)、乙级(切口有炎症反应,愈合状态欠佳)、丙级(愈合极差,切口感染化脓,需要进行切开引流)。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切口愈合用时比较
试验组切口愈合用时为(8.80±1.33)d,短于对照组的(10.79±1.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64,P=0.035)。
2.2 两组术后3个月VSS 评分比较
试验组术后3个月VSS 各项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3个月VSS 评分比较(分,±s)
注:VSS 为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
组别例数VSS 评分瘙痒疼痛血管试验组400.84±0.210.73±0.180.97±0.31对照组401.13±0.271.09±0.241.42±0.37 t 2.5743.7122.727 P 0.0380.0260.035组别例数VSS 评分硬度厚度色泽试验组401.01±0.340.88±0.300.94±0.50对照组401.54±0.451.20±0.291.56±0.46 t 2.8962.0392.378 P 0.0340.0440.041
2.3 两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术后3个月切口愈合比较
试验组术后3个月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3个月切口愈合比较(例)
3 讨论
影响剖宫产术后产妇生命质量的因素较多,其中切口愈合质量是对其术后腹部肌肤美观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子宫下段切口肌肤愈合不良易诱发宫腔局部扩张、囊状突起等症状,此类症状不仅会对产妇的肌肤状况造成影响,还是月经失调、产后出血量增加等事件的潜在诱发因素,提升切口缝合质量对控制以上不利因素尤为重要[4]。常规间断缝合易导致肌肤出现连接薄弱点,且单层缝合较考验切口肌层张力,若切口对合不良则易形成皱褶甚至圆形缺损[5]。为避免发生以上情况,缝合时应在不过度增加肌层张力负担的基础上化除诱发宫腔疾病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就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在剖宫产术后切口处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与常规缝合相比,此缝合技术较能够促进切口部位肌肤色泽、柔软度的恢复,同时减轻肌肤表面瘙痒、疼痛程度;此结果提示该缝合技术对提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常规间断缝合仅对皮下脂肪层进行缝合,鉴于剖宫产本身已对脂肪层浅表组织造成损伤,此时内层血运较差,单层缝合或难以借助血液循环加速切口组织新生,而长期维持较松弛的缝合状态还可能导致脂肪层液化、增加组织感染的可能性。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分别从皮下、真皮等多个层面对组织予以缝合,自组织较松弛处开始缝合可达到较为理想的游离皮片缝合效果[6];在皮下美容缝合多层紧密缝合的影响下,切口真皮层与脂肪层之间的横行间隙得以消除,无效腔得以充分闭合,该措施可显著降低腹部脂肪层液化风险。既往缝合中采用的普通缝线,即使采用皮下包埋的方式进行缝合仍可能导致产妇出现异物感。本研究所利用的可吸收缝线不易与身体组织产生互斥反应,生物相容性较好,并能促进纤维性结缔组织向内生长;同时,可吸收缝线质软、手感好,使用时组织拖拽低、牢固,无断线之忧,应用于剖宫产术后切口有利于减轻腹部不适感[7],且使用此种生物相容性优良的缝线进行合理缝合,切口处组织得以逐渐恢复正常血运,空腔的消除为腹部组织新生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加以减张缝合弱化缝线处压力对组织的压迫作用,切口愈合质量自然得以提升;此外,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对缝线与组织间的张力平衡作用可避免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受到外部刺激而出现增生、液化,阻止细胞异常代谢增生,从而降低切口肿胀、组织增生的可能性,为切口内组织的良好愈合提供强力支持。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提示皮下美容缝合技术可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处理导致的并发症,改善切口愈合情况。剖宫产切口使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都发生创伤,受损皮肤需经过局部组织再生、修复、重建,从而产生一种固有的防御性适应性反应,恢复其功能[8]。该缝合技术严格控制进针、出针深度,保持切口对合整齐,在皮下层的缝线不会因为外露而对皮肤造成伤害,避免了缝合压线对皮层组织造成压迫性伤害,影响愈合效果。常规缝合术后一周拆线,但由于术后一周时创口正处于修复期、使用的缝合线较粗,拆线过程刺激体积组织发生防御反应,因此可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反应,影响肉芽组织形成,从而影响创口修复。皮下美容缝合技术使用4-0缝合线可避免拆线过程,可固定皮下组织,被人体通过水解的方式吸收后并不影响肉芽组织形成过程,并可加速切口组织愈合。美容缝合术使用的4-0缝合线比1-0缝合线更细,有助于缝合组织对位,减少死腔遗留,从而提高愈合效果[9-11]。皮下美容缝合技术不受切口种类、缝合者体质、术前有无陈旧伤等因素影响,对所有产妇皆适宜。
综上所述,于剖宫产术后切口处理中应用皮下美容缝合,有利于缩短产妇腹部切口愈合时间、提升切口愈合质量,并提高术后切口处理工作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