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型元素在现代陶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唐代仕女造型元素为例
2022-06-23许菁
许 菁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2021年河南春晚节目《唐宫夜宴》横空出世,这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再次将目光重新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节目中生动的仕女形象来源于河南博物馆中的唐三彩乐佣,这种表演形式将原本静态的陶俑“动了起来”,增添了一种新的造型语言。既然可以让原本静态的陶俑通过舞蹈的方式动起来,同样的让传统艺术元素在陶艺创作中重新融合也是一种新的方式。因此,如何在陶艺教学中融合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与要求,让学生们创作出更具现代感的作品是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本次教学围绕唐代仕女造型展开,通过对形体、装饰、服饰等元素的提取,进行异化处理。形式主要以雕塑造型及日用产品两个方向进行,运用传统陶艺手工成形(捏塑成形、泥条盘筑、泥板成形)进行作品创作,根据作品造型特点选择合适的成形方式。
1 抽象雕塑
传统雕塑要求对形体的绝对把握,比例、骨骼、动态的准确性是衡量一件雕塑作品的关键。而此次唐代仕女雕塑创作是打破常规思维,将平面构成的方式运用到陶艺雕塑的创作中,用点、线、面的元素通过夸张、堆砌、变形等手法将形体更加抽象化,同时不失唐代仕女生活中体态之美。
如何打破常规思维进行创作是对学生们的考验,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进行形象具象化,想将人物的五官,身体结构像画素描那样表现出来。其次是对陶艺中“点、线、面”元素的运用,如何把单一元素“复杂化”是创作丰富的关键。同样的泥条成型,可变化出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对泥条粗细、扭曲、切割拼接等方法进行组合,从而创作不同风格效果的形体。这里的点、线、面范围更宽泛形式也更为丰富,任何一个独立的元素都可被视为“点”(见图1),任何形式的排列组合即是“线”的表现(见图2)。
图1 “点”
图2 机械设备维护
图2 “线”
第一组作品(见图3)作品表现仕女舞蹈形态,学生将泥片进行折叠形成堆叠的效果,根据身体不同位置的比例关系进行拼接,这种层层叠叠的感觉更具舒展性和动感,同时曲线的线条感也很好地表现出舞蹈中仕女柔美之感。第二组作品(见图4)作品更为抽象化,学生将泥片擀成十分薄的状态,不再表现人体的内部结构,着重对服饰的塑造。两组作品在制作过程由于用到了大量的泥片,因此,解决如何让薄薄的泥片“站起来”是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这就要求学生在制作之前对最后效果进行预判,每个局部都要进行分割设计,如何摆放,泥片大小关系都要提前设计,再把局部分别制作,待泥在半干状态下进行组合[1]。
图3 第一组作品
图4 第二组作品
在同一件作品中往往融合了几种不同的成型方式,这种选择需要根据造型特点进行选择。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作品中元素的相对统一,有时会陷入一种“越多越好”的误区,认为多的技法、多的元素可以将造型表现的更加丰富,显得很“高级”。就像画画需要有留白、虚实和层次感,陶艺创作也同样需要“呼吸感”,在适当的地方保留一些空间,会让整个作品更有节奏感。第一组作品(见图5)是表现吹奏乐器的仕女,本组作品中运用了泥条及泥板成型的方式,通过切割盘筑完整的泥条并再次组合制作仕女的裙摆,让裙子更有层次及动态。由于泥条的线条感和在拼接时有意地将这种具有方向性的泥片放在不同部位,使得整体造型的结构性更为明显。为了平衡整体造型,使得画面更“整体”,仕女衣袖及乐器部分便使用泥板成型的方式,通过扭曲制作出衣袖的褶皱和乐器的外部抽象造型。第二组作品(见图6)是表现不同动作的仕女,同样是泥条及泥板成型的方式,但是由于对泥条处理方式的不同,便产生与上一组作品完全不同的造型风格。本组作品形式上更为抽象,主要表现仕女躯干部分,运用泥条的方式不局限于规律性的排列,而是随意地有一定造型感的将泥条进行盘筑,这种自然不规则的盘筑方式使得造型更为自由随性。为了平衡整体感,其余部分便用泥板的方式制作,用整块泥板将裙子部分卷起,保留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轻微开裂,可以让裙摆部分更加自然,同时有意识地把泥板进行方向性扭曲可产生仕女体态的变化。
图5 吹奏乐器的仕女
图6 不同动作的仕女
这种人物雕塑方式的练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将具象化的形态抽象化,在不改变原有造型的基础上,如何把形体变得更有趣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表现原本较为复杂的人物形态,在创作中灵活运用“减法”,用有限的表现手法塑造多变的人物造型[2]。
2 日用瓷设计
对于产品专业的学生,希望他们可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日用产品设计。主题依然围绕《唐宫夜宴》中是仕女形象展开,可从其造型、服饰、妆容等方面与所做产品类型进行结合。在符合正常产品使用前提下,更可能的展现所需表现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样十分重要。这种结合并不是单一的生搬硬套,需要符合所做产品的设计理念,其装饰和造型都要有据可循,设计的合理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制作工艺上仍然使用到基础手工成型方法,这种相对“慢”的制作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考虑造型是否合理、比例是否正确、技法是否最优,与此同时可随时进行修改和变化。
这组花器设计(见图7),作品打破了常规花器的造型语言,不再遵循“直上直下”式的设计,结合仕女体态中的曲线元素以及花枝本身不规律的线条感进行设计。最高的花器是装长支的插花,花本身和花器共同组成一道曲线,背部的镂空意在展现发现隐藏的枝干美,不光器口露出的花朵美,在背后支撑它生长的枝干也是值得观赏的。较矮小的四方形用来装碎花和苔藓,四个不同的部分可以分开装不同种类的植物,中间空除部分则是点睛之笔的花类。弧形侧摆的花器是一个半开放的展现,可遮挡部分植物,给人想象空间。
图7 花器设计(一)
图8也是花器设计,但更多地表现更为具象的仕女造型,让花器更为“拟人化”,分别表现了唐代仕女动、静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左侧一组通过对瓶身特定位置的凹陷处理,形成自然站姿状态下的身形,这种上窄下宽的设计很好地展现出了唐代女性丰满的身材。右侧表现的是舞蹈状态中下仕女形象,夸张化的处理使动感更加明显,用细长的手臂让整个画面更有延伸感,同时身体横向的感觉与手臂纵向感也让整造型起到相互平衡的作用。茶具设计也是学生选择较多的类型,图9作品结合了中西方元素,学生选择极具唐代元素的齐胸襦裙作为设计源头,将咖啡壶身设计成了类似穿着襦裙的少女外形,上窄下宽,以软线条的弧线进行渐变。在咖啡杯的杯身、握柄与咖啡壶的壶身和壶柄的设计上,选取了节目中少女手中所持的鼓与装饰物上的太阳与龙形图案进行尝试。为了增加成品的立体感与系列感,将太阳图案以浮雕的形式加在壶身与杯身上进行修饰。图10作品则更具东方韵味,这个作品灵感来自于舞蹈作品《唐宫夜宴》中的细节部分作品是一组茶壶,其中茶壶盖引用了《唐宫夜宴》中仕女手中所拿的手鼓的造型,茶壶的把手是仿照宫女手中笛子的造型,杯子是简单的圆柱造型,杯托上引用了宫女裙摆造型。传统与创新两个词并不矛盾,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统,让本具有传统韵味的艺术形式符合现代时代的发展。本次陶艺课程的内容就是将传统中国元素和陶艺制作技法与现代的思维创作结合,在课程内容中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做”这个基本教学要求,还让学生学会如何发掘传统文化中美的元素,通过转变将两者融合,这种思维模式可体现在学生日后学习中,也为他们的创作打开另一条选择之路。
图8 花器设计(二)
图9 咖啡壶
图10 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