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丰山矿田燕山期岩浆岩与铜金成矿作用研究

2022-06-23李风豪施玉娇

矿产与地质 2022年1期
关键词:矽卡岩斑岩热液

王 刚,李风豪,施玉娇,杨 卯

(1.大冶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湖北 黄石 435005;2.湖北省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5;3.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6; 4. 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丰山矿田处于长江中下游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西段的九瑞地区,区内发育大量与燕山期侵入岩体相关的铜金多金属矿床[1-3],九瑞地区发育斑岩型铜矿和矽卡岩型铜矿及块状硫化物型层状矿床三种矿床类型,且绝大多数矿床分布在侵入岩体附近及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附近,与岩浆演化成因关系密切,具有时空联系[4]。前人研究多数聚焦于区内单一矿床的成矿过程研究及其与侵入岩体的成因关系,包括对区内侵入岩体的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岩石成因和动力学机制研究,对单一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模式研究等[4-7]。

矿田主要由丰山铜(金)矿、鸡笼山金铜矿和李家湾铜金矿组成,近期在李家湾铜金矿和鸡笼山金铜矿之间的曹家山发现了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5]。同时矿田内还有柯家塘金矿、竹林塘金矿、国音岩金矿、邓家山铅锌矿等小型矿点[8-9]。这些矿床均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与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及附近,成矿作用明显受岩体、地层、构造严格控制,成矿期次具典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特征,矿床空间分布表现有等距、对称等特征[9-10]。结合新一轮找矿工作在深部找矿取得的新进展[11-13],本文以区内不同类型的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为切入点,分析探讨岩浆热液成矿系统控制下的丰山矿田不同类型矿床的矿化特征和成矿模式,为后续矿产勘查和找矿预测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1 区域地质概况

丰山矿田隶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西段九瑞铜金矿集区。地处下扬子坳陷带内,NW—NWW向阳—瑞深大断裂与NE—NNE向郯庐深大断裂带交汇处,通城—大冶—瑞昌中低温热液活动相关的Au-Sb-Hg成矿系列亚带与大冶—阳新—瑞昌—九江与中酸性岩浆活动相关的Fe-Cu-Au成矿系列亚带交汇部位,向北毗邻以NW向桐柏—黄陂断裂及郯庐断裂为边界的淮阳隆起,南侧与近EW向江南古断裂为界线的江南隆起相接[13-14](图1)。

图1 丰山矿田大地构造位置图(据文献[3]修编)

1.1 地层

区域地层除太古界没有出露和缺失中—下泥盆统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发育基本完整。前震旦系基底岩系主要为浅海相浅变质的含磷碎屑岩、碳酸盐岩、中酸性火山岩;震旦系-下三叠统主要是海相碳酸盐和碎屑岩沉积,夹有海陆交互相和少量陆相沉积;震旦系以滨岸-浅海陆棚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寒武系为泻湖、潮坪相炭泥质碳酸盐岩建造;奥陶系以潮坪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志留系为浅陆棚相-潮坪相泥砂质碎屑岩建造;上泥盆统为陆相碎屑岩,夹赤铁矿层;中—上石炭统以潮坪-浅海盆地(陆棚)相碳酸盐岩建造为主,中石炭统黄龙组含铜黄铁矿层;二叠系为浅海相炭泥硅灰岩建造;下三叠统为浅海(陆棚)-潮坪(潮下台坪)相碳酸盐建造,主要为碳酸盐岩和(含)炭泥硅质岩石[3]。

鄂东南地区的铜、金矿床主要赋存于下三叠统大冶组中,大冶组是重要赋矿层位[3]。

1.2 构造

区域构造的基本格局在中生代早期即已基本形成。区域断裂和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不同形式、不同级次和不同规模的构造纵横交错,形成了区域“立体构造网络系统”。其中,深断裂(岩石圈断裂和壳断裂)对形成岩浆岩和与之相应的矿产起主导作用,而盖层断裂(多级别、多层次滑脱构造等)则对侵入体和矿田(矿床)的定位起到重要作用(图1、图2)。NWW向金山店-阳新-瑞昌岩石圈断裂与NNE向壳断裂,与深部幔隆带相对应,是控制本区成岩成矿的重要断裂,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活动性质,古生代主要表现为同生断裂,印支期可能转变为推覆构造,燕山期则可能具拉张性质或向张性过渡[3]。

1.3 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规模较大的岩体由北至南分布有殷祖(90 km2)、鄂城(100 km2)、金山店(16 km2)、铁山(140 km2)、灵乡(55 km2)和阳新(215 km2)等岩体(图2)。它们均为不同期次侵入的复式岩体,主要由闪长岩类至花岗岩类岩石组成,属中-中浅成相。除6大岩体外,还有铜山口、铜绿山等10余处30多个浅成-超浅成相小岩体群[3],岩性多为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侵入作用与区内铁铜金矿化关系密切。

图2 区域断裂构造及岩浆岩分布图(据文献[3])

2 矿田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域内地层自志留系至三叠系均有较好的发育。其中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以碳酸盐岩建造为主,志留系和泥盆系为一套砂质碎屑岩建造[3](图3、表1)。

表1 丰山矿田区域地层简表

2.2 构造

区内构造表现为一系列平行排列的紧密线状褶皱,以复式倒转褶皱为主,并伴随逆断层、冲断层、正断层、逆掩断层等。近EW向构造带为主要的成矿构造体系,断褶构造控制着本区岩浆岩及内生矿床的产出(图3)。

图3 丰山矿田地质图(据文献[3]修编)

2.2.1 褶皱

区内I级褶皱由北向南分别为富池—码头倒转背斜、鸡笼山—苗母山复式倒转向斜、枫林—下畈倒转背斜,丰山矿田则位于鸡笼山—苗母山复式倒转向斜南翼。该级褶皱均被次一级褶皱所复杂化,但均呈倒转或翻转褶皱形式出现。

鸡笼山—苗母山复式倒转向斜是本区最主要、也是最复杂的构造,整个区域成矿带都位于此构造的轴部及其两侧附近。轴向东端呈60°~80°,西端为280°~295°,两翼倾角为40°~60°。轴部地层为下三叠统大冶组灰岩组成。两翼均为若干次一级倒转(翻转)背斜所复杂化,东至江西东雷湾以东,向西经黄家塘、丰山、鸡笼山,跨越夹溪湖向西延伸,东西长约20 km,两翼间宽度约6 km。区内丰山铜(金)矿、鸡笼山金铜矿等主要矿床均产出于该构造中。

2.2.2 断层

矿田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阳山—苗母山逆断层、黄家塘逆断层、邓家山正断层,其中阳山—苗母山逆断层规模较大,延长较远,且多沿褶皱轴部产生,将鸡笼山—苗母山复式倒转向斜分成不同的两个部分,断层以南,褶皱基本向东倾伏,而断层以北则向西倾伏。断层与褶皱的特殊组合方式控制了本区成矿岩体的产出部位、大小及形态产状。

2.3 岩浆岩

区内发育中深成-次火山岩相的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侵位于三叠系大冶组中,多以岩株、岩枝、岩墙和岩脉的方式产出。受NWW向的金山店—阳新—瑞昌基底断裂控制,NWW向小岩体群呈串珠状分布,同时小岩体又受NEE向盖层褶皱的核部走向断裂和核翼转折部位的断裂带控制,NEE向呈带状分布。大型岩体如鸡笼山岩体出露面积为1.20 km2,丰山岩体出露面积为1.60 km2,李家湾岩体出露面积为0.15 km2,小型岩体出露面积仅十余平方米,多成群出现。岩浆岩从酸性到中性均有出露,主要为酸性的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中性的石英闪长斑岩。

区内已发现的铜(金)矿化与燕山期侵入岩关系密切,如丰山铜(金)矿严格受丰山花岗闪长斑岩体接触带构造控制(图3),矿体呈环带状分布在斑岩体周围。鸡笼山金铜矿赋存于鸡笼山花岗闪长斑岩体底部与大理岩接触部位及大理岩捕虏体接触部位。曹家山金矿产出于柯家塘倒转背斜两翼,空间上位于李家湾岩体与鸡笼山岩体之间、丰山岩体的西部,为一与岩体关系密切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

图4 丰山铜(金)矿床地质简图(据文献[3])

3 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

3.1 主要矿床类型

矽卡岩型铜(金)矿:该类型矿床(体)是区内最早形成的矿化类型,赋存于有利地层与斑岩的接触带。矿田内有利地层主要为下三叠统大冶组,尤其是大冶组第五至第六岩性段(T1dy5-6),除李家湾铜金矿赋存于大冶组第一至第三岩性段(T1dy1-3),区内所发现的矽卡岩型铜金矿体大都赋存于大冶组 T1dy5-6岩性段中或与岩体的接触带中。典型矿体有丰山铜(金)矿1号、501号矿体[13]。

斑岩型铜(钼)矿:主要分布于岩体与大冶组的内接触带中,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常叠加于接触带矽卡岩型矿化之上。来自岩浆的含矿热液与地下水发生对流循环,并沿微裂隙和角砾间隙充填交代,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化。典型矿体为丰山铜(金)矿558号矿体。

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该类型矿床受断裂构造破碎带控制。产于岩体与大冶组的外接触带角砾状大理岩中,与爆破作用关系密切。矿化可叠加于矽卡岩型矿化之上,也可独立产于大理岩和大理岩化岩石中,如曹家山金矿[16]。晚期岩浆活动主要形成岩墙和岩脉,岩浆沿高角度断裂充填在斑岩体的周围形成密集岩脉。

微细浸染型金矿:产于距离斑岩体较远的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主要为大冶组 T1dy5-6岩性段不纯灰岩或角砾状、碎裂状灰岩中,部分矿体的形成与隐爆作用关系密切,典型矿床为国音岩金矿。

3.2 典型矿床

3.2.1 丰山铜(金)矿

矿体产于侵入体与大冶组的接触带,严格受丰山花岗闪长斑岩体接触带构造控制(图4)。矿体分布在斑岩体周围,呈环带状展布,矿体总体走向NWW,倾向为SW,倾角约70°。矿体大小不一,数量较多(厚度超过3 m的矿体多达154个),根据地层与岩体的接触部位不同可分为南缘接触带和北缘接触带,在此基础之上,分为南缘矿带矿体和北缘矿带矿体。其中,主矿体为1号矿体、501号矿体和508号矿体,矿体规模较大,占目前探明资源量的90%以上。

1号矿体:产于丰山岩体南缘接触带,主要为矽卡岩型矿体。南缘矿带中规模最大的矿体,储量约占探明储量的50%,矿体形态为扁豆体状,走向和倾向上可见有分枝复合现象,剖面上呈叠瓦状排列(图5)。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石、透辉石、粒硅镁石、硅灰石、透闪石等。且在空间及平面上,均环绕着丰山侵入体由近而远呈有规律的排列:矿石矿物(辉钼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斜长石、石英→钙铁榴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硅灰石→方解石)。矿化蚀变主要为矽卡岩化、大理岩化。

501号矿体:产于丰山岩体北缘接触带,为矽卡岩型叠加斑岩型矿体。为北缘矿带中最大的矿体。矿体走向随接触带变化而变化,总体南倾,矿体上部倾角为35°,下部倾角变陡,为50°~70°。矿体形态单一,分布较稳定,以似层状产出(图5)。矿体的形态、产状严格受接触带形态、产状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与下部大理岩接触带,由矽卡岩型矿石组成,部分地段由大理岩型矿石、花岗闪长斑岩型矿石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等,次为辉钼矿、磁铁矿等,矿石呈细粒浸染状构造。矿化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

508号矿体:产于岩体与地层的内接触带,为一斑岩型矿体。508号矿体整体上与501号矿体近似平行。矿体主要赋存于高程+50~-200 m,矿体形态复杂多变,平面上可见不规则扁豆状,剖面上可见不规则的筒状。该矿体严格受多组断裂构造控制,尤其是在断裂交汇处。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次为磁铁矿等。矿化蚀变主要为高岭土化及绢云母化。

图5 丰山铜(金)矿体赋存位置示意图(据文献[3]修编)

3.2.2 鸡笼山金铜矿

鸡笼山金铜矿的金铜矿体形态复杂,主要为不规则脉状、鞍状和透镜状等复合形态。根据矿床的构造控矿特征和空间产出部位把鸡笼山金铜矿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矿带(图6)[5]。其中北矿带走向北西,倾向SW,受北缘接触带控制;中矿带走向北西,倾向SW,受岩体底部与大理岩接触部位及大理岩捕虏体接触部位控制;南矿带受南缘接触带控制。

图6 鸡笼山金铜矿矿体剖面分布示意图(据文献[5])

矿石的矿物成分较复杂,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雌黄、雄黄等;脉石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石英、方解石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构造、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其中与金铜矿化关系密切有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

3.2.3 曹家山金矿

位于李家湾岩体与鸡笼山岩体之间、丰山岩体西部的三叠系大冶组第六岩性段( T1dy6)中,为一与花岗闪长斑岩脉关系密切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图7)。近期已在曹家山金矿发现了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体28个,均分布于柯家塘倒转背斜两翼。金矿体多以脉状、透镜体状产出,少数为似层状。走向多为EW向,剖面上呈叠瓦状分布。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等。矿石构造为浸染状构造、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等,矿化蚀变主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等多种蚀变。

图7 曹家山金矿25线地质剖面图(据文献[7])

4 控矿因素

4.1 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丰山矿田内发现的主要矿床(体)赋存于中酸性岩浆岩及其与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及接触带附近,赋矿地层主要为大冶组第五至第六岩性段,个别矿床赋存于大冶组第一至第三岩性段中(李家湾铜金矿床)[17]。据统计,大冶组第五至第六岩性段白云质灰岩控制的资源储量,金约占全区的90%,铜约占全区的90%。可见地层控矿的明显性和重要性。

根据大冶组岩石化学成分含量可知,大冶组并不富含Au、Cu等成矿元素,并非成矿的主要矿源层,金铜矿化主要来源于岩浆期后热液[18]。有利成矿岩性段的岩石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分析原因有三点:一是其pH值为8.1~8.9,为碱性,酸性的含矿热液流经时可起到中和作用,导致含矿热液物理化学性质变化,Au、Cu等成矿元素从热液中分离出来富集成矿;二是第五至第六岩性段不纯灰岩中的泥炭质成分对金属矿物有良好的吸附作用,有利于矿物质富集;三是大冶组第五至第六岩性段常组成区内次级背、向斜的核部,因应力挤压或拉张容易形成破碎带或滑脱断裂带,更有利于含矿热液就位并发生交代作用成矿。

4.2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4.2.1 矿田构造格架与成矿关系

丰山矿田主要构造格架为近EW向的复式倒转向斜、NNE向叠加褶皱、NWW向断裂、NNE—NE向断裂和近EW向滑脱拆离断层组成。其中近EW向构造和NWW向断裂为矿田的主干构造,对成岩成矿控制作用明显(图3、图8)。

图8 九瑞地区印支期构造体系简图(据文献[3]修编)

近EW向复式倒转向斜为矿体构造主体,是印支晚期受区域SN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后期构造的叠加改造,其轴向出现明显的波状弯曲变化。矿田内主要斑岩体和矿床分布于该向斜构造核部,并受其轴向弯曲变化的制约。

NNE向褶皱叠加于近EW向褶皱之上,最大主应变轴与早期褶皱轴面呈大角度相交,形成鼻状构造,控制了岩体的膨胀部位,也是矿体的富集有利空间。

近EW向滑脱拆离构造(浅层次剥离构造),主要发生在区域构造应力松弛阶段。在区域性伸展背景作用下,发育了一套中—低角度阶梯状正断层。它们沿一些潜在薄弱面(不整合面、岩性显著差异面、软弱层),发生正向剪切,导致顺层滑脱和构造拆离,致使地层减弱乃至缺失,具有多层次(两个主滑面和多个次滑面)、多期次、顺层性和阶梯状排列的特点。滑脱拆离构造形成的扩容空间是岩浆矿液侵位的良好通道和就位场所。而且构造拆离,可以改变原始地层岩性的组合关系,形成有利于成矿的构造-岩性组合。

NWW向断裂是矿田的主干断裂构造,区内的主要斑岩体及相应矿床(体)均沿该断裂分布,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总之,矿田位于多期次不同构造的交汇复合部位,不同方向、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期次的构造彼此交织,构成了矿田内特有的网络构造格局。在垂向上,网络构造系统具有多层次性,在水平方向上,矿田构造南强北弱,东强西弱,这与岩体侵位方向及铜金矿化分带具有一致性,说明成矿时构造驱动力对岩体上侵和含矿热液活动有重要控制作用。

4.2.2 矿床(体)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控制矿体产出的构造主要有岩体与地层接触部位的侵入接触构造、与成矿有关的断裂裂隙构造、受岩体控制的爆破角砾岩构造及褶皱的层间滑脱构造等。这些构造要素由岩体向外依次分布:流体热动力构造(主要是含矿热液流体内压力作用于围岩产生的裂隙构造和气体爆发作用形成的隐爆角砾岩及其伴生的断裂裂隙构造)—接触带构造(岩浆多期次侵入地层的接触带部位、断裂或褶皱-接触带、大理岩捕掳体构造)—层间破碎带及层间虚脱构造和断裂裂隙构造。在不同构造要素部位,不仅矿体形态产状有差异,而且矿石类型或矿化类型也有明显的不同和分布。在流体热动力构造中,以斑岩型铜(钼)矿为主;接触带构造中,以矽卡岩型铜(金)矿为主;层间破碎、虚脱及断裂裂隙构造带中,以热液交代充填型金矿为主。在不同矿床,含矿构造类型发育程度差异,导致矿化类型的差别。有研究表明,丰山铜(金)矿床,流体热动力构造和多期次侵入构造、断裂(褶皱)-接触带构造发育,导致矿体以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铜(金)矿为主;鸡笼山矿床,接触带构造和层间破碎、虚脱构造为主要含矿构造,导致矿体以矽卡岩型金铜矿、热液交代充填型金矿为主;李家湾铜金矿床,接触带为主要含矿构造,以矽卡岩型铜金矿为主。这说明含矿构造不仅是成矿流体的就位空间,而且提供了成矿物质富集、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

4.3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区内发现的铜金矿床(体)均与岩浆多期次活动有关,岩浆活动不仅为成矿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控制成矿金属元素组合类型,而且岩浆热液也是区内接触交代及蚀变矿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尤其是区内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直接控制丰山矿田的矿化特征和成矿模式:早期的高温气液沿岩体与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交代,首先形成矽卡岩,晚期的中高温含矿热液交代矽卡岩形成矽卡岩型铜(金)矿化(丰山铜(金)矿1号矿体);矽卡岩的形成堵塞了热液上升的通道,使热液体系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热液(或气液)压力、温度会骤然升高,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接触带附近和内接触带发生强烈隐爆作用,产生密集微裂隙和隐爆角砾岩,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化(丰山铜(金)矿508号矿体);控制岩脉的断裂构造多次活动,热液沿这些断裂迁移,并在岩脉附近的断裂-角砾岩发育地段与围岩反应,充填交代形成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微细浸染型金矿(化)体(曹家山金矿和国音岩金矿)

5 成矿规律

丰山矿田是燕山期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矿床类型和矿化期次及矿(化)体空间赋存特征严格受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图9)。矿田内目前发现的主要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铜(金)矿 (丰山铜(金)矿1号、501号矿体)、斑岩型铜(钼)矿 (丰山铜(金)矿508号矿体)、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曹家山金矿)、微细浸染型金矿(国音岩金矿)四类。

图9 丰山矿田成矿模式简图

5.1 成矿期次

丰山矿田作为典型的斑岩体成矿,其围绕斑岩体形成从内至外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微细浸染型,其在矿床形成时间上也有一定的连续性。

第一期为矽卡岩型铜(金)矿体(主矿体),分布于接触带,为中酸性的燕山期岩浆与偏碱性的大冶组碳酸盐岩接触交代形成,典型矿体为丰山铜(金)矿1号、501号矿体。

第二期为斑岩型铜(钼)矿体,分布于内接触带,矽卡岩形成后,堵塞了岩浆的上升通道,使热液体系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导致热液(或气液)压力、温度会骤然升高,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在接触带附近和内接触带发生强烈隐爆作用,产生密集微裂隙和隐爆角砾岩。含矿热液沿微裂隙和角砾间隙充填交代,形成叠加于矽卡岩型矿床之上或独立的的斑岩型。典型矿体为丰山铜(金)矿508号矿体。

第三期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分布于外接触带的大理岩破碎带或角砾状大理岩中。外接触带的大理岩破碎带或角砾状大理岩与爆破作用关系密切,成矿热液沿裂隙和角砾间隙充填交代,形成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典型矿床为曹家山金矿。

第四期为微细浸染型金矿,产于斑岩体远端的正常碳酸盐地层中,部分矿体的形成与隐爆作用关系密切。典型矿床为国音岩金矿。

矿田内还存在第五期,即微细浸染型金矿经长期风化淋滤后形成的红土型金矿,但一般规模不大。

丰山矿田内岩浆的多期活动导致各矿床类型相互叠加复合,多形成以某一矿床类型为主,多种矿床类型共存的复合型矿床。

5.2 空间分布规律

矿田内,矿床的分布受岩浆岩(成矿物质来源)和地层(成矿必要条件)控制,而岩浆岩受构造(岩浆侵入通道和赋矿空间)控制。因此矿田内各矿床类型空间分布表现有等距、对称等特征(图10、图11)。而在同一斑岩成矿系列内,存在从斑岩体中心到外,各矿床类型依序为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微细浸染型。在成矿元素上,也存在从高温到低温。如丰山铜(金)矿,岩体内接触带多为斑岩型铜(钼)矿,接触带为矽卡岩型铜(金)矿,接触带外围往东为柯家塘金矿,最东处邓家山则是以铅锌矿(化)点为主。

图10 丰山矿田成矿岩体分布简图(据文献[3]修编)

图11 丰山岩体外围矿床(带)对称性分布简图(据文献[3]修编)

6 结语

丰山矿田作为典型的斑岩体成矿,矿床形成严格受地层、构造、岩浆岩控制。多期次的岩浆活动提供成矿所需的物质来源和热动力来源,构造提供良好的储矿空间,地层提供必要的成矿元素富集条件。区内铜金成矿的矿化特征和成矿模式是以燕山期侵入岩体为中心,从内向外依次为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微细浸染型,建立了燕山期侵入岩体与区内铜金矿化的成因关系和时空联系,进一步丰富并完善了丰山矿田成矿模型。

猜你喜欢

矽卡岩斑岩热液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鄂东南铜山口铜—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黄花窝铺乡达赖沟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综述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
河南省灵宝秦南金矿区金矿成因分析
新疆西准噶尔斑岩成矿远景分析
浅谈粤东斑岩体与锡矿化的关系——以塌山锡矿区为例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元素的活动性及质量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