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探讨
2022-06-23高秀霞
高秀霞
(胶州市文化服务中心艺术传承保护科)
一、研究背景
(一)胶州茂腔的起源
茂腔,山东高密市、胶州市等地区传统戏曲,全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茂腔,是传播在潍坊、青岛市、日照等地的地方剧种,原本是人民哼唱的小曲,简称为“周姑调”,相传系因一个姓尼姑演出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部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色,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
1895年前后,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出,将柳琴戏唱腔融入到“本肘鼓”中,从而产生了在尾声时翻高八度的新式演出。这个腔调,地方民众称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渐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才定名为茂腔。茂腔旋律朴实自然,腔调委婉幽怨,语言通俗直白,而茂腔中女腔最为发展,给人以凄凉哀怨之感。
2006年,茂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列为首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67。
2021年5月24日,由山东青岛市黄岛县所申报的茂腔音乐经中国国务院审定,纳入我国非遗标志性项目名录推广工程项目名单。
(二)研究意义
1.认识历史的需要
同其他物质类的史学文化相比,非物质类史学文化也一样具有极大的史学知识价值。所不同的是,其他物质类文化一般采用生物化的固态的形式来体现其历史文化认知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一般是采用生物活态传承的形式来实现其社会历史文化认知价值和含义。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个古老的文明事项都具有历史文化认知价值,都能以不同的视角给人们以历史文化启示。
2.文化创新的需要
人类社会若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创新。而创新的源泉则主要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向海外学习,并从异国文明中吸收养分;二是向传承学习,从中国本土文明中吸收精髓。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人文创新、艺术创造、科学技术创新等各个新领域中,都将起到巨大影响。因此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了解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造中国新文学、新文艺、新科技、新工艺的需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遇到的难题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观念落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较为落后,同时由于资金技术不够,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没有合理的利用。目前我国尚未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系统的处理,对于保存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以及资料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建档、展览、再开发利用等管理工作也没有健全。对于维护、管理等工作的缺乏,资金观念落后体现在:首先是贬低或忽略了传统民俗文化在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其次是在社会认知与现实以及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过程中,由于“文化”被“器物保存”所代替,“器物保存”的保护措施又被等同于对整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工作没有充分重视;再次则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个客观必然,因此主张任其自生自灭,而不必保护措施;最后则是认为目前的我国财政资源有限,无暇顾及,待国家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之后,再加以适当保护措施。这种社会认知上的偏差,对有效进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工作,形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过度开发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个注重发展却忽略维护管理的问题。在有些区域,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淡薄,只是关注项目申报的规模、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维护与管理的情况普遍存在,“物质化”功利趋向强烈:一方面,要奋力挤进我国级“遗产项目名单”;另一方面,对有些文化过分发展。有些区域特殊时代的生存民俗,如“裸体拉纤”、“走婚”、“裸浴”等在有些区域被滥用。还有许多节目是出于迎合旅游者口味的“大胆革新”,从而彻底改变了原生态农业内容。不少各地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了一个挣钱的好工具,迫不及待地挂上去展示,又或者张贴醒目的商标做成产品,企图卖个好价钱。而掠夺性开采、破坏性建筑、企业式运营等的现状,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难题。
(三)缺乏相关人才培养
教育领域内对非事物的文化遗产并没有充分关注,使得高等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严重脱节。目前,中国高校的教育课程中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目非常少,中小学生将无法在受教育环境中接触到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教育课程,而我国也无法提供为维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必须的社会教育人才。在新时代,中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将充斥在上网、玩乐、西方传统节日等的氛围中,将更加偏离了我们的优良传统中国民族文化,缺乏了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喜爱,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绵绵持续的民间非物质文化社会主义精神也将出现断裂的危机。
(四)社会结构变更,非遗传承难度加剧
随着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速,社会经济成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传统的民俗文化项目的参与人越来越少,传承人之间以及社会受众之间都存在着明显断层。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源于民间并流传发展于民间和少数民族之中,加之缺少经常、适宜的对外展示平台,导致与现代经济社会脱节,没有办法适应现代社会也无法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非物质文化的受众越来越小,生存的空间越发狭窄,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逐渐降低,更谈不上传承和保护,非遗的传承难度不断加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与文化产业和谐发展模式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政府应当把非遗保护研究和发展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对非遗开发利用的特点、价值、变化规律、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价值等方面加以研究,并根据全国各地的文化产业状况及其对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程度,重新论证、研究全国各地对非遗的研究价值和市场发展价格。基于研究的成果,对市场经济属性较不活泼但可塑性强的非遗建设项目加以补充研究,这样既能够保存、弘扬非遗文化,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如果非遗建设项目并不适宜于商业发展,可对其加以静态保存,比如通过财政划拨费用加以保护,又或是采取研习、展览等静态记载方法,使非遗建设项目良好地维护了其完整性和本真。
以胶州茂腔为例,胶州茂腔是一个产生于民间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地方剧种,主要从清代开始产生,之后开始传承,但因各地区域的不同、民俗文化上的差异,会慢慢融合地方特点。虽然胶州茂腔现如今仅存在着一百多个较完整的剧目。但其中的剧目大都和中国传统剧目黄梅戏、京剧等相似,而且大多来源于对神话故事的改编与创造。在茂腔戏班中,青岛茂腔文艺团戏班承担了接着很多的传统剧目,同样还是把茂腔民间艺术普及到全省的主力戏班。此外,余下的戏班则主要以促进茂腔繁荣振兴为任务,其成立的切实目的是为提高当地群众对当地剧种的接受程度,进一步发扬茂腔文艺的地方民族特色,把新时代传统戏剧发展所存在的障碍扫除,而且也利用将目前的新兴科技和新型媒体技术与传统戏剧艺术相结合,形成民众喜闻乐见的新文艺形态,促进茂腔的不断发展,使茂腔资源得到发掘,不仅有利于保护茂腔,还可以衍生出茂腔新的发展途径。
(二)推动数字传播的应用
当前由于网络的迅速发达,社交媒介也开始大幅度应用,微博微信等老牌媒介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并大有替代传统媒体之势,另外加之碎片化时间的出现,受众的注意力已不再聚焦新闻,对于文娱方面的注意力大多呈碎片化的态势,而且短视也以发展的速率应运而生。所以针对山东胶州地区茂腔的今后发展途径而言,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媒体的影响,把茂腔的进一步发展寄于这种媒体之上。在对胶州茂腔的传播路径革新以前就必须认识各种媒体的优点和劣势,如传统媒体包括了报刊、广播电视等,就可以走上更深度化之路,也因此针对山东胶州茂腔的发展历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内容,应该积极地投入在中国传统媒体上;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介虽然所涵盖的受众面比较大,但是由于信息内容的冗杂会导致广大受众忽视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所以在对微博微信的内容投入上除了要注意信息内容的质量外,还需吸引流量,使听众在对胶州茂腔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扩大知名度。此外,在应用于短视频传播时还必须充分考虑短视频的碎片化特征和注意力经济的发展趋势,以让社会公众了解为目的进行内容投入。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文化发展相结合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过程中,使之与地方文化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新的保护方式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有效保存的前提下进行发展,而且推动了地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地方政府进行该项工作的时候,更要重视研究该地区的文化发展现状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有开发保存程度与市场价值。对于市场价值较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继续实施保育型发展;而对于市场价值较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更需要积极研究,进一步发掘其内在价值,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活跃于人类视野之中。对不能或无法实施再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文化产业能够支持相应资金并加以继承保存,以增强对这些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
(四)培养相关人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专业保护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创新性维护的市场主体是人,那么对它的维护结果就很大意义上有赖于身为市场主体的人的开发利用、维护手段。首先,由于目前的中国还较为缺少对非物力史学遗产加以开发保障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如各大院校都设立非物力史学遗产保障的专门学科,为非物力史学遗产的保障管理工作培养了足够的后备专门科技人才培养,在课本编写的时候,各大院校都可将该地区或者一国区域内的非物力史学遗产写了上去,并列出一些相关的研究防治模型,启发或鼓励学员们进一步探讨其它的创新性研发防控模型,另外,将非物力史学遗产载入课本还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群体的人文自信和社会文化认同感。其次,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者,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由身口相传而延续下来的,所以各地方政府能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者做好了记录备案,并且也能够为弘扬者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在该区域推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认可,从而使弘扬者能够更有动力地继续对其加以延续保存。
(五)简化方言,拓宽受众面
从中国的地域特色戏曲出发,大面积利用地方方言是他们的共性,也因此在评剧中大面积利用了河北唐山话和天津市话。茂腔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演唱上大部分采用山东特色方言发音,这个腔调能够在广大听众面前产生认同感,但是对于全省范围的宣传来说,大规模的使用普通话也会造成外地的听众无法了解唱词。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必须尽力精简地方话,在演唱方面尽可能以普通话为主,以增加社会和广大观众对茂腔表演的接受度。同时在精简地方话的进程中必须注意精简的程度,切不可全部去掉本地话,纯用普通话演唱,丧失胶州茂腔表演的特点。
(六)美化旋律,强调脍炙人口的音调
在剧目的成长历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旋律的认可度,而脍炙人口的唱腔和旋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听众们对此类剧目的认可度,就目前茂腔的成长现状而言,要想使茂腔在新时代中能获得较高的地位,除了进行自身创新外,还需要对自己的特点加以仔细的审查,仔细分析自己的竞争优势,以保持自己精华,并去掉不适合新时代要求的糟粕。但在这里必须重视的还是对旋律的美化,从目前发展较良好的京剧与昆曲的音乐特点出发,最为关键的就是其美妙的旋律,具有鲜明而富有地域特点的神韵,但同样又不能过分突兀,特别是昆曲方面,其旋律完全符合了吴语哝哝的审美观感,词曲协调会给观众以一种特殊的意境感受,使观众仿佛沐浴于江南水乡的景色之中。而茂腔方面也必须考虑戏曲中的传统唱词,此外,还必须结合了山东地区粗狂而豪放的传统文学的特点,把韵律定格于此期间,并完善了茂腔韵律,使之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中华民族永远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源,这些非物质财产不仅仅是当今各地少数民族传承历史文化的主要经济发展基础,而且是当今全球各少数民族最优秀社会发展的主要表征。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工作的过程中,不应该仅限于保存自身,而必须利用经济社会一切可以资源给其带来新的生命力。因为传统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制度已不适合中国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保护措施的过程中保留了自身优势的部分而后再加以更多样化的发展保护措施,才能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迸发新的生命活力,从而创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