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融+共生”的农村闲置房重生之路
——以广西上林县大龙湖域闲置房的改造设计为例
2022-06-23谭波媚陆佳靖
□谭波媚,陆佳靖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8 年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8—2019)》,对农村宅基地空置率和房屋空置率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2018 年农村宅基地空置率为10.7%,空房率最高达七成。全国有约8 亿农村户籍人口,约2.3 亿套农村房屋。按照10.7%空置率计算,接近2 500 万套住房空置。这是全国范围农村房屋空置的大体现状,而这种现状在某些省份地区特别突出,尤其是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另据测算,全国约有240 000 hm农村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
经过调研分析,得出农村房屋闲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较富裕的农民对自身住房及住房配套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纷纷选择在城市购房;第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常年进城打工,有的在城市定居扎根,有的长期外出;第三,农村宅基地沿着“一户一宅”的管理政策,过程中无限期、无流转,农村土地和房屋资源闲置现象严重,而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便是农村土地、房屋资源无法在市场条件下进行配置,导致了农民建造房屋守住自己的宅基地;第四,大多数村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农民建房缺乏合理性和规划性。农民由于自身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以及互相攀比,导致其盲目建房,为了建房又不得不进入城市谋生。
与此同时,由于村落的排污、排水、交通等设施简陋,导致村落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居住环境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大量闲置房屋处在无人看管、无人居住的状态,产生了大量的危旧房,造成了农村宅基地、房屋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影响了“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建设工程。
闲置住房是农村问题的缩影,往往和农村贫困问题、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留守老人与儿童问题、治安问题、农村土地等资源闲置浪费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农村社会综合发展问题等联系在一起。
2019 年11 月,广西召开了全区乡村治理体系、乡村产业振兴、“幸福乡村”、乡村风貌提升的会议,强调要在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上做文章,深入实施“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的专项活动,推进“三清三拆”工作,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乡村规划管理等研究解决大会,而大量存在的农村空置房屋问题,是实现“三美”和“三清三拆”工作的重要内容。
2020 年10 月,为了更好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广西积极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现已改造17.2 万套。农村闲置房的改造利用,是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是建设“和美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环节。
1 广西上林县大龙洞村的实地调研
1.1 地理交通
大龙洞村位于广西上林县西燕镇,距离镇政府约9 km,距上林县主城区约18 km,距南宁市直线距离约90 km。县道X997 从大龙洞村境内穿过,距来马高速上林收费站仅4 km,可进入性高。同时,世界十大溶岩水库之一的大龙洞水库位于境内,其被誉为“中国的下龙湾”。
1.2 地形气候
大龙洞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以峰丛、湖泊为主,岩溶类型属峰丛洼地型,石山光秃,尖峰插霄,峰林环绕;主要土壤类型有石灰岩土、红壤、冲积土、耕作土壤等。其虽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从景区附近穿过淡水湖和喀斯特的地形地貌,一年四季温度适宜,年平均气温21 ℃。上林县降水量充足,年降水量为1 400~2 400 mm。
1.3 水域植被
大龙洞村位于红水河清水江上游,一共有80 条支流,主流为清水河,均自西北向东南汇集,总长度733.8 km。大龙洞所在区域的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大龙湖水库、大龙湖干渠、古旺河和大龙洞河。
大龙洞村附近地下河发达,地下水坡较大,水量大,泉眼较多。村内森林覆盖率高,原生植被主要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与灌木交叉,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榕树、竹子、松树、桃金娘、香蕉树、桑叶等。受喀斯特地貌和岩溶水库的影响,大龙洞村山多地少,耕地面积极为有限,其主导产业主要为桑蚕种养业和水产养殖业。
1.4 风俗风貌
大龙洞村下辖21 个自然屯,共1 202 户,总人口有5 485 人。1979 年6 月由西燕人民公社覃浪村公所(旧时区、乡、村行政机构办公的地方)的外盘、内盘、古诗、那域、那里、灯干、卡汗、弄厘,中可人民公社的弄六、岜那、那六,镇圩乡人民公社望河村公所的内泽、刁望、上凌、龙江、那塘、石盘,西燕人民公社岜独村公所的塘细、江头、下称、上称等3 个乡、4 个人民公社、21 个庄组建而成。主要有覃姓、陈姓、童姓、韦姓、樊姓等家族,其中覃姓人口占大多数,主要民族有壮族、瑶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大多数。
大龙洞村节庆氛围浓厚,全年共有大大小小的节日10 多个,尤其是十月十五祭社神和七月十四中元节最为隆重。十月十五祭社神俗称“做社”,每庄每年4 户为1 组轮流做“社头”,负责收集各户的份子钱和乐捐款、采购、做饭,和村老一起到社坛祭祀,招呼各户到会吃饭。“做社”的目的是给全庄人提醒,绝对不能侵犯公私财物、伤害他人身体,孝顺老人,不做伤天害理的事,要走正道不走邪路。除了每年祭祀1 次,每隔10 年还会举行1 次隆重的“招龙”仪式。
大龙洞村除了十月十五祭社神,最隆重的节日就是过“七月十四中元节”,七月十五时序“中元”,正是暑热鸭肥,农家辛苦了半年,夏收夏种刚完成,春蚕已结束,最宜增加些营养、恢复体力,有利于下半年的生产活动。当地人从实际出发,依天时和农事活动考虑,一般从七月十三到十六连吃4 天,一些人甚至从十二日就开始了,其隆重程度仅次于春节。
1.5 原有景区
大龙洞村与大龙湖景区相邻,由大龙洞水库和大龙洞两部分组成。大龙湖景区属于喀斯特地貌高山平湖型风景旅游区,湖面面积560 hm,湖中有14 个天然小岛,16 个天然溶洞,因传说中的壮族短尾龙“特掘”留于此地生活而得名。大龙湖景区四周群山环抱,石峰依肩并立被称为中国的下龙湾,更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人誉为“水上桂林”。
大龙洞水库于1958—1960 年建成,是国内唯一依靠垒石围蓄地下水,没有大坝的天然水库,名列十大溶岩水库之一。湖面四周奇峰簇簇、神形各异,像狮子、鲤鱼、大象等。石山倒映水中,山水浑成一体,美不胜收,有“龙湖洞天”“水上桂林”的美誉。
大龙洞紧临水库,系岩溶洞穴。洞内有12 个观览厅,其中石狮大厅有八九层楼高,可容数千人。洞内钟乳石众多,形象各异,有石狮、石羊、石马、石竹、石笋等。时时可听到从洞内传出的悦耳丝竹声,以及惊涛拍岸般的巨响。
2 基于“互融共生”的改造设计
民宿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合并体,其景观设计思路应与周边地理环境积极融合,遵循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广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提到,要优化乡村“三生”空间,即坚持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延续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乡村空间关系。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态和传统习惯,加快改善村屯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村屯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民族特色资源保护利用与村屯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
3 大龙洞村的闲置房状况
大龙洞村总共有21 个自然屯,大约有1 202 户人家。经过调研统计,大龙洞村大约有103 栋闲置房,主要分布于灯干、卡汗、刁六等屯。
现有房屋一般用于居住或堆放杂物。闲置房屋总共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老村的闲置房,主要是土砌结构的土坯房、框架结构的楼房;第二种是沿湖而建的闲置房,主要是框架结构的楼房。现有闲置房主要用于堆放杂物或饲养家禽。
闲置房屋保存较为完善,主人会定时维修;土坯房由于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在调研中走访了大龙洞村的21 个屯,总共有103 栋闲置房,详细调研了其中4 栋。除了上述功能外,4 栋房间总数达28 间,闲置房间17 间,每户平均4.2 间。每栋房屋闲置数量都不相同,闲置情况较严重,平均闲置房间数量较高。
同时,调研以问卷形式进行,共发出问卷92 份,收回65 份,分别对大龙洞现有闲置房的大小、闲置原因、用途以及村民是否支持闲置房改造等内容开展调研。现有闲置房屋中,37%用于堆放各类杂物,37%用来养家禽家畜,20%处于空置状态。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与村民沟通发现,79%的农户强烈表达希望闲置房能重新利用,增加农户收益。初步调查表明,有闲置住房的农民,多数是在外地打工、有较好的谋生技能的人。他们建造的房子,体量较大、结构较好,但一年只住几天或两三个月时间。如果有人承租又帮助打理,他们十分愿意。
4 基于“互融+共生”的闲置房改造设计
大龙洞村远离城市的喧嚣,风景秀美、奇山秀水、空气清新、气候宜人,国家3A 级景区大龙湖景区就在村内,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游客基础,在区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大龙洞村目前仍然缺乏连片规划,无法较好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发展村落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应利用大龙洞村的现有资源及湖域景区基础,改造设计闲置房。在改造设计闲置房的过程中,融合山水、民俗民风特点,达到与自然“互融+共生”的目的。
4.1 基于现有格局及资源的总体设计
在总体设计中,主要以泥土黄为民宿外观主要色调,利用大龙湖景区作为主要观景区,并综合使用当地毛石、土坯材料辅做阶梯、围墙等,以湖域水色、田园风光为主要基点。
整体布局围绕大龙湖景区,在较大范围保留大龙洞村的现有布局基础上进行分区,主要分为接待区、住宿区、观景区、采摘体验区、集市区5 个区。与此同时,将原有的菜园改为采摘园。选择最好的观景视角,设计观景区,观景分为湖域水色、田园风光两个板块。可以适当设计阶梯,以增加视觉的缓冲度和景观的层次感。
4.2 基于现有的湖域山色的民宿改造设计
保持内部结构不变的改造设计,重新改造和布局当地闲置房屋,从而使房间的功能布局合理化,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把多余的房间改造成民宿,在平时可以作为民宿,过年时可供亲戚使用。每个房间都配备独立卫生间,采用当地特色材料毛石和土坯作为民宿的外立面,民宿更具当地特色,加大了窗户尺寸、开设天窗增加采光,同时增加了阳台,用大面积玻璃增加采光,能更好地欣赏湖景,在玻璃窗外围上围栏,增加安全性。
4.3 基于原有地域景观的改造设计
大龙洞村湖光山色、静谧田园,民宿外立面主要以当地古民居中提取土坯的元素和湖边提取的毛石元素,把土坯元素和毛石元素相结合,以形成当地的特色建筑(见图1、图2)。
图1 基于原有湖光山色的整体布局(局部)
图2 土坯、毛石元素的提取
以“田园湖舍”为主题,保留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将菜园应用到田园的主题,选取沿湖而建的闲置房屋反映湖舍的主题。选择景观视野较好的闲置房进行民宿改造,依托菜园、大龙湖、山林等独特的资源特色,植入当地特有材料、毛石和还原以前建筑土坯材料元素,完善服务配套设施、优化景观环境,打造静谧、悠然的生态居住空间。
采摘区中的菜园可作为可食地景,同时增加果园,一年四季根据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水果,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能让游客体验亲手采摘蔬菜的乐趣。菜园以毛石作为基地,加上小树条的围栏,建筑与环境能更加融合。
4.4 基于地域文化风俗的室内改造设计
大龙洞村桑蚕文化和渔耕文化独具特色,主要农事活动有种桑养蚕、采桑制茶、采葚酿酒、草甸放牛、山坡赶羊、泛舟捕鱼、地笼捕虾等。
在室内设计时,将渔耕文化融入室内装饰中,从鱼耕文化中3 个元素提取:渔网、船、鱼的元素用木材为主要材料,床以船的造型建造,打造出扬帆起航的意境,背景墙以木板为主突出木板上的鱼与荷花,打造成鱼在荷花间戏耍的场景。灯具采用渔网元素,正好与背景墙的鱼相对应,打造成渔民撒网捕鱼的场景。将农耕文化融入到室内,主要采用农具的元素打造室内氛围,背景墙以土坯为主,搭配农具配饰,灯具主要以蒲扇为元素进行设计,营造了乡土气息。
大龙洞村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发展农村新型业态、乡村旅游的条件,利用大龙湖区原有的景区基础,结合当地的民俗、特色材料,人、湖、山、水互融共生。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人才和村民回村创业,减弱村落的“空心”现象。同时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重要举措,最终实现“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但是在对乡村闲置资源的整合、改造和利用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闲置房的改造设计虽然是基于原有民居、山水资源进行改造,但是在后期规划和改造中仍然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成本的投入构成及投入方式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进行引资集结;第二,在前期调研的过程中,对闲置房改造民愿中,仍然有21%的农民持不支持的态度,需要相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进行适当干预。
2019 年,广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中同样提出了“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养生养老、农村绿化美化、农村物业管理等生活性服务业”的意见,同时鼓励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创意农业等其他新产业新业态”,并把此作为重点领域突出发展,同时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比如简化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服务、加大政策财税支持力度等。
5 结束语
民宿的改造设计是一项需要集结多方力量方可实现的巨大工程,同时涉及到民宿改造完成后的管理方式、分成方式、经营方式等问题,需要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招商,尊重民愿,充分考虑农民的自身利益,在与自然互融共生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