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年俗
2022-06-23马珂
马珂
我的故乡位于湖南西部,是个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民族聚居之地。每年进入腊月,日子里就漸次有了年的味道。杀年猪、熏腊肉、蒸米酒、打糍粑、炒炒米、炸酥肉、磨豆腐、贴春联等系列活动像一根红线,把喜庆的日子串联起来。
整个腊月,乡亲们忌讳听到不吉利的字眼和言辞,开口说话要注意“忌嘴”。服药称作“喝苦茶”,遇到小孩生病或老人离世,要用“修身”或“升天”替代。“讨口封”是乡亲们很看重的事情,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而言就是求赞。岁尾年头,每个人都希望获得赞美与祝福。平常日子,遇到某人赞美两句,对方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没有没有。”到了腊月,情形就大不相同。仿佛有了他人的美言,新的一年就注定大吉大利,心想事成。路遇熟人,大家会和颜悦色地相互夸赞,对方都高兴地接受,嘴里不停地道谢。
杀年猪都是在早餐后进行的。屠夫和帮忙的汉子将肥头大耳的年猪从猪圈赶出,七手八脚地将其按倒,安放于条凳上的大门板上,猪叫的声音骤然尖锐到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中午时分,主人约请的客人纷纷到齐。落座后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猪肠、猪肺、猪血、猪肉以及豆腐、萝卜、白菜纷纷上桌。主人提出一大桶自家酿制的米酒,给在座的成年男子一人一碗。推杯换盏中,酒意与情谊越来越浓。
待客人散尽,主人家把猪头猪脚和成块的猪肉均匀地抹上用花椒、八角、食盐等混制而成的腌料,腌渍两天后挂在灶房上方用木屑、柚子皮等作为燃料慢慢熏制成褐色,俗称“腊肉”,留待过年享用。
故乡的年三十要吃腊猪头和年鸡公。腊猪头要又大又肥,寓意生活富庶;年鸡公的鸡冠要如火炬般雄壮通红,寓意来年势不可挡,气势如虹。整只腊猪头煮熟后,连同尾巴留有三根长羽毛的雄鸡摆在八仙桌上祭祀祖先。家乡的规矩是,年三十要做十二道菜,预示来年月月红;菜品中必须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年三十不能吃牛肉,因为耕牛辛苦了一年。下午两三点是吃年夜饭的时辰,一旦哪家鞭炮炸响,这家人的年夜饭就已开席,家乡叫“团年”。吃年饭讲究细嚼慢咽,一顿饭往往要吃上两三个小时。
三十夜还得洗个“运气脚”,意味着消除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坏运气,给自己洗出新年好运程。故乡流传着一首除夕夜洗脚的歌谣:一年四季到处跑,热热火火洗个脚;大年三十吉祥水,霉运晦气都洗掉。
一家人在灯火通明的正屋围炉守岁,是对即将逝去的旧岁心存留恋,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期盼。零点时分,家家户户争相在屋外燃放烟花爆竹喜迎新年,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着阵阵火光不时将夜空照亮。有的人家还朝天鸣放自制的铁炮,响声震耳欲聋。
家乡还有趁大年初一天刚放亮挑回第一担溪水的年俗。年三十晚上,村子前的小溪边摆满各家各户的水桶。天放亮前,溪边已经站满打着手电的挑水人,说笑声充斥在黑暗中。村子里的单身汉猴头,算得上一位“职业水手”。个别富裕的人家为求得大年初一天亮时的第一担溪水,早早就下订金请好猴头,猴头定会准时给雇主担回满满一担“金银水”,满足主人迎喜纳福的愿望。
按照地方习俗,正月初一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送上过年红包;早餐要吃面条,预示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日子长长久久。餐后是孩子们三五成群去给乡邻挨家挨户拜年的快乐时光,会获得糖果、炒米等食品,富裕的人家还会封红包。
玩灯是故乡正月里最热闹的团拜活动。族人组成亲友团,于夜色中一路高举灯笼火把,敲锣打鼓以玩灯的方式给本族出嫁在外的女性拜年,祝福她们与家人和睦相处,家业兴旺,对方也奉上红包以示感谢。舞龙灯是马氏家族的绝活,爷爷在世时常说:“方圆百多里都晓得马家的龙灯,真是舞得活灵活现,出神入化。”
正月十五,家家户户要做上一顿丰盛的晚餐“送年”。餐后要集体举行庄重的烧灯仪式。由家族长老带领村里后生在锣鼓和鞭炮声中将龙灯舞到村口一处溪边,摆上供品后焚香烧纸,在众人的祈祷声中拆卸龙头龙尾点火焚烧,将灰烬撒进溪水,以示龙归大海,事事吉祥。
这天过完,年就已经过完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