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澄怀·了悟”之后

2022-06-23廖卉珏

中国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符号化物象花鸟画

廖卉珏

“澄怀 · 了悟”作为一本个人画集的名称着实有趣。在那布满文字的封面上,多多少少蕴藏着艺术家不同于常人的思索和表达。

笔者认为,在图像时代读懂一幅画不难,探析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也不难。围绕一位艺术家展开学术探究时,不应当只停留于对其画面视觉层面的表述,还要通过严谨、正确的研究方法深挖作品背后复杂的画学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超越绘画本体并关联社會、文化、自然的哲思。在笔者看来,魏怀亮是想以其特定的文化表述习惯,为观者构建一个理想且艺术化的生活方式。借助形式语言背后依托的文脉根系来探寻中国画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是个不错的课题。基于此,他的作品不再是静态的笔墨样式,而是发生了艺术的社会学转向。

魏怀亮诸多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皆围绕都市中的风景而展开。他直面社会,以带有批判性的视角捕捉到许多都市形态下的特殊文化现象,通过“寻找栖息地”系列作品来表达身为艺术家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传统花鸟画的品评标准在不断更新的社会语境下获得了重新验证。在他的笔下,都市没有灯红酒绿,花鸟图景亦不再唯美浪漫。这种创作意识从内容上加深了都市题材花鸟画的文化寓意。

魏怀亮在创作中所探寻的是人类的主观行为作用于客观自然后所产生的意义而非表象。这是一个由沉思、反省到救赎的过程,表面上是艺术家对人文和生态的关怀,背后却是当代花鸟画对传统文化表达的需求,也是都市人文向自然生态趋同的诉求。然而在当今画坛,以花鸟画的形式来探索都市生态还较为少见。也就是说,魏怀亮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明确的群体性特征及鲜明的话语指向,在生态层面具有批判性的花鸟画还未成型,相对应的理论和批评体系更是付之阙如。站在艺术发展的角度,魏怀亮能产生从绘画本体到社会关系的思辨并以之指导创作,还是较具前瞻性的。

如若只是把对社会关系的思辨停留于不成体系的探寻上也算不得成功,对现实问题的“冥想”与“反思”仍需通过与之相匹配的形式语言来予以表达。魏怀亮在多次实践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专属于他自己的极具辨识度的符号化图像,并将其大致归纳为“路上的风景”“湖湘之门”和“魏氏鸟”系列主题。在这些以“路标”“门”“鸟”为主体的画面中,他以哲理化、意象化的方式进一步建立起了自然物象与人文内涵的密切联系,在对“以物观象”之“象”的追索中,不断丰富着物象在都市语境下的精神寓意。此时,这些作品超越了山水画或花鸟画的题材定义。它们借助都市中的各类自然生物、人工造物探寻文化共性下的自由个性,并试图以此揭示特定时空下某种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状态。这些原本在我们知识谱系中就带有象征意义的“标志”经由艺术家重组后,在不同的环境中又生发出了不同的语义,彰显出不同于常规视觉经验下的心理真实。此时,路标不再是标,门不仅是门,鸟亦不单为鸟,它们作为被主体理念化和符号化了的客观存在,转化为与某些社会问题相勾连的特殊文化符号。于是,观者不能再用传统观念去解读此类符号化极强的视觉再现,而是要学会跟随艺术家的指引,真正去寻求和挖掘符号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动因。这恰巧也是都市文化属性能够推动绘画表现手法完成转变的重要契机之一。不难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运用符号化的图像来进行个性化探索。魏怀亮能够率先从对自然物象客观真实的描摹转向侧重主体的自我理解与对物象的重新定义,这一做法是具有指引性的。

通过从反思到探寻的过程可以看出魏怀亮试图将都市中的生存焦虑、主体的社会观察与图像的运用融入花鸟画的创作形态中。都市元素在绘画中的运用符合时代及艺术发展的特性,然而都市的人文与自然生态却又相互矛盾,故而现实和理想终究要在艺术形式与内容、形象与观念间融合成一个“文化—生活—生命”的语意逻辑。显然,魏怀亮意识到了,他在个体旨趣与社会意识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还原了真实生活,又做到了观念的生活化,既有个性化语言,又保持了形式语言的客观化。他的作品看似是视觉的重现,实则蕴藏着人文及哲学的思辨。

正如上文所述,对生态的诉求终将落到“生命”的主题范畴之下,重返自然才是真正的归宿。魏怀亮并没有将画面局限于对生态的呐喊与宣泄,那些富含生态哲理性的符号语言只是为了表达对生态记忆或某种生态憧憬的追寻。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想做一只“解读自然、解读生活、同时也解读自己”的鸟。这只“会思想的鸟”见证着都市的发展,审视着生态现状,照见了真实的自己。

猜你喜欢

符号化物象花鸟画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物象再造系列
吴国良花鸟画选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