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回顾与展望

2022-06-23朱萍

中国美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辽宁

朱萍

[摘要] 工业题材是辽宁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浓郁的地域与时代特色。通过梳理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可以多元而立体地再现辽宁工业文明和当地的美术创作变迁史,从而折射出美术创作的时代焦点,厘清辽宁的社会变革同美术风格演变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效推进和激发辽宁新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当代性进程。

[关键词] 辽宁 工业题材 美术创作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艺术家要表现劳动人民,熟悉新时代的工人,因为他们是新社会的现实焦点。此后,工业题材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新课题、新形象得以在工业题材美术创作中得到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讴歌新中国工业建设中的工人形象,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画坛涌现出了大批劳动和工业生产题材的美术作品。辽宁作为当时的工业强省和美术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是国家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摇篮。关于工业建设,在国家“一五”计划时期,涉及多个领域的156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中有24个项目布局在辽宁。关于美术创作,辽宁拥有鲁迅美术学院和辽宁画院两大全国知名的专业美术创作人才基地。基于此,辽宁艺术家创作的工业题材绘画作品不仅在东北地区极具影响力,而且在当时的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上也书写出了辉煌的篇章。辽宁艺术家们着重表现的是已有工业恢复建设和新生工业投产运行后,机器生产和工人劳动的热情与力量。这一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工人群体在新中国工业建设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激情昂扬的精神面貌,创作模式多体现为人物组合构图中的“三突出”、英雄形象的“高大全”和色彩上的“红光亮”。

吴云华的《虎口夺铜》《钻透万山寻宝藏》等工业题材作品在当时较为典型。《虎口夺铜》创作于1972年,描绘了矿工们不畏艰险、在井下开采铜矿的紧张场景。画面布局成舞台形式,构图稳重,矿工们目光如炬,正手扶钻机向岩层掘进。画家运用强烈的侧光增强了主体人物的立体感,雕塑般的造型使得人物更加魁梧高大,体现了火红年代下的体魄之美,刻画出矿工们顽强拼搏的奉献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赵华胜的作品基本是水墨肖像画。他在鞍钢生活时期,为大批普通劳动工人绘制了肖像画,《鞍钢机总焊工姐妹》《钢厂技术员》《新的课题》等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这些人物肖像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看起来情真意切,再现了当时工人阶级饱满的精神风貌,表现出传统中国画在媒材上与现实题材的契合度。这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作品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新思想、新技法随之大量涌入。西方的照相写实主义绘画技法在当时对中国的艺术家们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工业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得到了创新。

1981年,广廷渤在照相寫实主义绘画技法的影响下,用丙烯材料创作了《钢水 · 汗水》。画家通过超级写实的绘画技法,精心刻画了四位汗流浃背的炼钢工人正在小憩的场景。他们解衣透凉、举杯痛饮,整幅画面动静呼应,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易使观者对充满力量感的工人产生敬畏之情。这件作品精准地把握了时代脉搏,把握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吴云华于1984年创作的《乌金滚滚》一改往日画风,在讴歌美好时代的旋律下,运用浑厚浓重的色彩、奔放生动的精湛笔法、富有激情的造型手段表现煤矿工人团结坚忍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呈现出现实主义绘画对人性的歌颂,开拓了艺术思维,强化了油画的本体语言,堪为画家的不朽之作。

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风格体现出外来艺术与本土艺术的融合。西方现实主义创作技法以极具中国地域特色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现出了艺术家的创作主体意识。可以说,此类创作在艺术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探索方面具有开拓作用。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由此迎来了首次转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生产技术和工业化机器相继问世。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由于原有的工业体制结构和工业设备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在改革进程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转型阵痛期。企业厂房设备的老化、技术工人的流失使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逐渐静默下来。从“东方鲁尔”跌落至废墟工厂的落差,使彼时辽宁的艺术家们陷入了焦虑和迷茫之中。当然,焦虑也在催动着新思考、新变革。在这一契机下,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发生了第二次转型,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寻觅辽宁工业社会的变革痕迹,揭示工业时代发展起伏背后更深层的含义,抒发更具当代性的精神诉求。

20世纪90年代起,赵晓佳、崔国泰等一批辽宁艺术家开启废墟工厂系列创作。他们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多采用抽象表现技法,色彩上以黑、灰或黑、红、黄相间的铁锈色调为主,同时配合狂放的笔触、凌乱的线条来表现破败废弃的机器和厂房。创作题材由塑造工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转变为描绘破败的工业厂房和锈迹斑斑的废弃机器设备,传递出时代的焦灼感和生存的沉重感。赵晓佳1996年创作的《寂寞大工厂》描绘的是衰败的大工业厂房的风景,黑灰的色调、诡异扭曲的笔触、冰冷的金属感透露出创作者困惑、迷茫与失落交织的复杂心理,体现出对当时文化状态的追诉和思考。

这一时期的工业废墟系列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艺术的包容性。它以怀旧情怀为基础,为即将消失的老工业基地旧址留影纪念,表达了对既往之辉煌的敬意。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当时的辽宁艺术家们无比期盼辽宁工业能够早日凤凰涅槃,重获新生。

21世纪初,在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和一系列振兴措施的扶持下,辽宁工业稳中求进,砥砺前行,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激发了工业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动力。艺术家们敏锐洞察到当代辽宁工业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展现社会变革和自己的精神诉求与艺术探索。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由此迎来了第三次变革,表现方式更为自由与自我,作品的题材、风格、形式向着多元共存的方向发展。一部分艺术家在改造升级的工业生产建设中寻找新素材,再赋予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之承载自身对社会的重新认知,例如从生态环保的全新视角出发,围绕钢铁、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的厂房和工地题材展开创作。另一部分艺术家把目光聚焦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道路、桥梁、高铁、码头、楼房上。还有一部分艺术家关注绿色能源、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领域,以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发挥鼓舞人心的巨大引领作用。时代的发展赋予美术创作不同的主题和文化意义,然而无论题材如何变化,作品都应注重当代性的抒发。这一时期的相关创作深谙这一要义,画面情境或深沉内敛,或洒脱肆意,或宁静庄重,或激情澎湃,都是围绕进一步弘扬中国工业精神、凝聚中国工业发展力量而展开的积极尝试。

通过上文的梳理和回顾,我们得以对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的发展过程及不同时代艺术家对工业题材的侧重角度和表现技法建立了一定了解。纵观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已经从以时政主題为核心发展到注重工业文化的艺术性表现。无论是歌颂工业建设初期的激情岁月,还是思索工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抑或是宣传当代工业精神,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继承性、开拓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展现了辽宁人民同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当代主题。

三、展望

在国家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下,辽宁工业再度腾飞。2022年初,辽宁省政府明确提出“以工业振兴引领全面振兴”。如今,数字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意识形态以及思维模式。在未来,工业的革命和发展将带动世界快速变化,人工智能将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更多的新生事物将会产生,人们对虚拟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的要求会越来越强。因此,数字辽宁和智造强省的建设迫在眉睫。产业结构的完善、新兴产业的崛起、绿色能源的开发等新工业的升级模式带动了文化艺术的全新发展,为新工业文化和新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动力,辽宁新工业题材美术创作由此具备了新契机和新课题。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使辽宁文化产业在近年来稳步发展,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又推动了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构建,从而为美术创作提供了资金保障。

新时期的辽宁艺术家需要紧紧跟随国家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新进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新工业题材的“新”字上下功夫,以新兴工业的诞生与引进、生根与发展为主要脉络展开创作,突破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循规蹈矩的痛点和创新求变的难点,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描绘和展现新时代工业建设的新成就,进而探索出新的艺术规律和艺术形式。

辽宁新工业题材美术作品要多元而立体地展现辽宁新工业文明和美术创作的融合,瞄准时代焦点,凸显出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的变化,既要全面反映辽宁实力派老艺术家的艺术风采,又要充分发挥中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潜质。新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将是集主题性、艺术性、探索性于一体的学术性创作活动,既有助于对辽宁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历史脉络的把握,又能够完成对传统的继承,还能展示艺术本土化和当代性探索的最新成果。

综上,辽宁新工业题材美术创作将有效激发美术创作的当代性进程,帮助创作者突破困境,助力“辽字号”文化品牌建设,让主流美术引领社会风尚,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辽宁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辽宁赋
读辽宁 爱辽宁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