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爱燕园》写作的“结构套路”这么深,你知道吗?!

2022-06-23莫笑君

中学生博览·文艺憩 2022年5期
关键词:燕园检讨书首尾呼应

作者简介: 莫笑君,原名胡姚雨。东南大学硕士毕业,青年作家。曾获香港中文大学第五届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一等奖、2013全国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青春中短篇小说集《余声不回》已于2022年2月上市。

回想我的中学阶段,写作文最在乎的是文笔,怎么华丽怎么来。文笔之外,才关注主题。很少在落笔前仔细思考,这篇文章,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

事实证明,文笔不一定能快速提升,主题也不一定能马上深刻,但结构往往一学就会。宗璞的《我爱燕园》就是一篇在结构上能让我们现学现用的文章。乍一看,其謀篇布局非常“套路化”,甚至还有些过时,这谁不会写?有这种感觉就对了,因为这篇文章里包含的,正是三种“万能”的经典作文模板!

“A-A”  环式:前后“要呼应”

“首尾呼应”是最经典的作文结构之一,《我爱燕园》就很典型:

第一段: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刻骨铭心之情:我爱燕园。

最后一段:我爱燕园。

是不是很像我们小学里刚学写作就会用的技巧?可见无论是习作还是创作,都可以返璞归真到最单纯的文章结构。

为什么这样简单的结构管用?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首歌,“首尾呼应”就像开启了“单曲循环”,明明结尾了,又忽然跳回开头——强迫症的一个表现就是脑海里反复循环一首歌,根本停不下来!如果你的文章也具备了这种“余音绕梁”的魔性,可不就意味着成功了?

在心理学上,这叫“首尾效应”:人们在阅读、记忆的过程中,倾向于记住最开始和最末尾的事情——就像背单词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把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词记得清楚。一旦开头和末尾的事物还恰好一样,那给大脑造成的冲击无疑会愈加强烈!所以才说,首尾呼应能更鲜明地突出中心、抒发情感,正是这种环式结构自带的奇妙阅读体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茅盾先生著名的《白杨礼赞》,开篇写“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结尾依然是“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开头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去世后,结尾写“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当然,呼应不只是一模一样的语言文字进行二次复述,而是内涵、意义上的强化再现。原样复现当然也可以,但只是呼应的一种,若能保持内核呼应,而文字巧变,就更能产生呼应的美感和趣味。回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开头是“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结尾就悄悄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细微变化中展现的浪漫,你学到了吗?

“抖包袱”也是一种呼应,你在前文留下一个悬念,后面将悬念揭开,也构成了“谜面-谜底”的环式结构,这不仅适用作文,在各类悬疑、侦探小说里更是司空见惯。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头写“什么才算一个真正的好老师?”既是总起,也是线索,结尾只需一句“我想,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好老师!”既是收束,也是解答,形成了严丝合缝的环状呼应,文章再不出彩,也能争取个基本分。

此外,呼应不一定在文章的首尾,内部也可以。首尾呼应是“大环”,闭合的是整篇文章。在文章中间,一个个段落里,也可以安排“前后”呼应,设下一个个“小环”——这些“小环”怎么设?有一个专门的修辞叫“重复”,展现正是文章的“不变之变”,也很好玩,很有美感,我们日后详谈。总的来说,用好“呼应”,让大环裹着小环,谜底跟着谜面,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是很容易写出来的。

“A-B-C”  横式:擅用“小标题”

以前写作文,老师会教大家一些讨巧的“一秒速成型”技巧。比如,文章开头加个“题记”,立马能给阅卷老师一种错觉:哟,还挺有两下。同样好用的,就是写作文时,设几个小标题。

《我爱燕园》没有小标题?只是形式上没有,下面这些语句的作用和小标题是一样的:

我爱燕园的颜色……

我爱燕园的线条……

我爱燕园的气氛……

我爱燕园中属于我自己的记忆……

写“小标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结构搭建法,又叫“横式”或“并列式”。相当于,你把一篇文章清晰地分割成了几块,规划好第一、第二、第三块分别写什么,就算不细读全文,光看小标题就能让读者把握文章的主体和脉络,是一件对读者十分友好、高效的事情,在分钟级阅卷的考场作文里,自然成了一种经典结构。

不仅如此,“小标题”已经蔓延到社会化写作的各个领域,放眼网上各类爆文,有哪篇是“直不笼统”一写到底的?几乎都要分分块。小标题的出现,除了保持结构上的匀当,还给读者留下了阅读的“呼吸感”,以免大片密集的文字看得人喘不上气。

设置“小标题”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通过一定的“创新”,来为你的作文增彩。

《我爱燕园》中的四个“小标题”是“总起式”的,这几个句子一出,接下去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个句子展开的——爱燕园,爱的就是燕园的这些方面。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也类似,“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随后都展开解释盛放的理由。这对许多容易写跑题的同学是个很管用的办法,你写几百字的文章容易“跑”,取几个小标题,相当于给自己强行设几个“路障”和“标牌”,更容易聚焦和回神,省得一个劲儿放飞自我。

对写人文章,这种横式结构非常管用——“热情如他,胜过火”“幽默如他,赛演员”“单纯如他,清似水”……几个小标题,就可以十分清晰地将一个人物搭建起来。这是按个性分,也可以按事件分,如《某某某二三事》,这“二三事”也是并列结构的意思。

以上是总起、并列式的写法,小标题还可以是层层递进的。这种写法在议论、说明性文体中更为适用。一个经典的结构化写作模板就是“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下一步计划”,在职场写作里十分通行。有一天你向学校申请奖学金、申报奖项,你的模板就变成了“我是谁”“我为什么申请”“申请成功后我的计划”,逻辑本质是一致的。

小标题还可以是“创意式”的,余光中写过一篇《九张床》,他的每一张床都是一个个变形了的小标题,代表着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经历,构成了他五光十色的人生画卷。实践中,我们可以写“镜头一”“镜头二”;也可以用“酸”“甜”“苦”“辣”;戏精一点的话,还可以“听……”“这!”“啊?”“哈!”来对应开端、高潮、转折、结局。甚至引经据典,把古诗词作为小标题,比如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既有美感,还层层递进——小标题取得好,总能给人“彩蛋”般的享受和惊喜。

“A1-A2-A3” 纵式:循着“时间线”

按时间顺序写就更好上手了。《我爱燕园》里,作家写“我爱燕园的颜色”,就内嵌了按时间记叙的纵式结构:

五十年代,春天从粉红的桃花开始……

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

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实和丰富……

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

按春、夏、秋、冬四季写颜色,是典型的时间轴写法。按时间顺序写,不仅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事、写人,因为时间是线性的,所以结构也一定是线性的,只要是亲身经历,按时间叙述,写起来都自成逻辑。时间记叙法的“陷阱”,是容易陷入“流水账”,这就又涉及另一个写作要点,如何详略得当。我们也放在日后详谈。

说来好笑,在我看来,有一种文体十分全面地囊括了上面三种经典结构,写上一篇,就能把这三种文体一次性练到手。猜猜是什么?

——检讨书!

别笑,你细想想,检讨书的开篇是什么?“今天,我怀着愧疚之情写下这份检讨……”谜面立刻有了,读者会想,你犯啥错了呀?

第一部分,你得交代事实经过吧:犯错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些人可能心里不服气,在检讨时還会夹带一些自我辩解,把一些事实细节和心理活动写得格外细致——瞧瞧,还有比这更好的写作练习吗?

第二部分,写反思:我为什么错了,到底错在哪儿?类似议论文的说理。事实经过是论据,反思检讨是论点,反思到位了,论点也就鲜明了。

第三部分,写整改:未来,我会深刻吸取教训,加强知识学习,和同学团结友爱……最后,再次向老师同学们诚恳道歉!

三部分下来,首尾呼应有了,一二三模块分明了,交代事实时还把时间线捋顺了,写个检讨书真能“一举三得”呢!

——千万别误会,我可不是叫你去犯错啊!

猜你喜欢

燕园检讨书首尾呼应
检讨书大王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情系燕园六十年》评介
检讨书
燕园的山
童话检讨书,有创意
首尾呼应
神奇的“首尾呼应”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
是非“大数据” 喜忧两相倚
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