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洗尽课堂铅华 回归教学本真
——小学中高段“同步训练一起读写”的实践研究

2022-06-22海南省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邢惠文

新教育 2022年16期
关键词:园子丁香祖父

◎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第五小学 邢惠文

追求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2019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提出“习课堂”教学模式,之后进行了“习课堂:高效课堂的秘密”专题讲座。一夜间,全国各地悄然掀起了一场家常课变革:江苏、河北、海南等18个省份通过网络或跟岗学习,借鉴其家常课改革经验,跟着一起实践;《中国教育报》更是对“习课堂”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习课堂”简约却不简单,受“习课堂”教学理念启发,作为这场规模浩大的课题实验参与者,我们致力于通过“同步训练,一起读写”的实践研究来“治疗”常见的课堂教学“顽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同步训练,一起读写”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可传统的语文课堂大多表现为个别展示多、集体活动少,大多数学生都处于旁观状态。例如教学《祖父的园子》导入片段:

师:板书《祖父的园子》。谈话导入:《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课文用第一人称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里的生活。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谁能谈谈: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有哪些活动?

生:祖父的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昆虫: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生:祖父的园子里有谷穗、倭瓜、黄瓜、玉米……

生: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此刻学生的听讲情况分别是:点名回答的学生身心投入,部分学生全神贯注倾听,部分学生在搞小动作,还有部分学生目光游离……)

师:听了几位同学的回答,你们对祖父的园子印象如何?

生:……

时间在师生一问一答、貌似活跃的氛围中溜走,但这种问答式的课堂教学却是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舞台,学生人人都有其独特的角色;而在零碎问答的课堂上,“看客”“听众”比比皆是。如何让更多孩子入情入境,让孩子们的精彩成就课堂的精彩?我们借鉴管建刚和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做了如下改变:

师:板书《祖父的园子》后,听写三组词语:

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谷穗 倭瓜 黄瓜 玉米

栽花 拔草 种菜 铲地

师:要求学生听读每组词语后,再念一遍,然后一口气动笔写下。

生:书写。(教师巡堂,检查听写情况,指导书写易错字)

师:PPT出示与这三组词语相关的课文段落,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思维导图的填写。

生:朗读,填写思维导图(如图1):

图1

师:自然过渡,提问:“在孩子们的眼中昆虫和农作物是什么样的?”从而进入课文学习。

这种看似平淡的教学设计,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只有全神贯注才能在听读一遍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写下词语,进而分清这三组词的特点,这既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达到巩固生字词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好习惯。而这三组词是文章三个重点段的关键词,学生认真细读相对应的段落后完成思维导图,能有效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概括文章大意,简单而又实用!此刻教师的巡堂观察、学生任务单的驱动,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动”了起来,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深度参与,让课堂学习真正发生。虽然没有诗意的过渡,没有华丽技巧的展示,但孩子们抑扬顿挫的朗读和奋笔疾书练习的身姿却成了课堂最美的风景。

二、“同步训练,一起读写”强调教师的组织管理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这与夸美纽斯提倡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有异曲同工之妙,管建刚老师则提议:“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迈开自己的腿,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的组织管理上。”

教师的组织管理作用体现在科学重组任务单上。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就必须删繁就简、精当取舍内容。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难点,以锻造学生思维为核心,取舍教学内容,凸显教学主题。在精准取舍教学内容后,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进行教学目标重组及制定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单,形成相对应的两条链:“教学链”和“学习链”。这个过程是一个打乱重组的过程,也是一个逆向思维的过程。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一文,文章意蕴丰富深刻,“赏花——悟花”思路清晰。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丁香的美丽及感悟丁香结的含义。课文1~3自然段写“赏花”,写了丁香的位置、颜色、气味、神态。任务单设定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重点句子,将句子中表示位置、颜色、气味、神态的词语加粗展示,让学生分组朗读,学生从重点语句中读出丁香的“美”,然后完成思维导图的精准填写;“悟花”部分则选取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为抓手进行诗句补充填写,让学生熟读李商隐、李璟等所作的关于丁香的诗句,品悟丁香自古便有愁怨难解之意;最后抓住中心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让学生体悟文中对人生的思考,写下200字左右的感想或评论。

如上所述,教师充分发挥组织管理作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同步训练,一起读写”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好课要崇尚两个训练:一种是“当堂训练”,一种是“集体训练”。教师要改变以讲代学、代练、代思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有老师在场、有同伴互助、有达标检测的有效训练。首先,教师要抓好“读”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初读——再读——细读——精读,进入“我心入书,书入我心”的境界;在熟读基础上,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进行同步“写”的训练:抓住课文优美句子进行仿写。例如教学《威尼斯小艇》一文时,让学生反复诵读“静静地停靠在岸边的小艇,就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进中的小艇,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体会比喻的妙用,了解作者如何用寥寥几笔勾画出小艇长、窄、浅的特点,然后提出仿写要求:用比喻手法来描述一件事物,或抓住典型段落迁移拓展。例如教学《牧场之国》一文时,引导学生观察作者如何抓住牛、羊、马的特征进行别有情趣的描写,叙述荷兰是真正的牧场之国。文章是“总——分——总”段落结构,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学后让学生回忆某一景点或风景区,先用概括性语言介绍景点特点,再用具体的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对照生动的例子进行仿写,学生就能学有所得。第三,了解文章表达方法,能降低学生习作畏难情绪,让学生轻松快乐作文。例如《祖父的园子》开篇中写道:“我家有个大花园,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再看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开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这两篇文章都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开篇点题的方法写一写《校园的菜地》;课文《梅花魂》的开头:“故乡的梅花又开了。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借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即由梅花想到外祖父,为下文铺垫。我们可以让学生学用倒叙的方法写《童年趣事》等。当读写结合的训练成为一种常态,学生不但能获得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熏陶,还能提高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量的训练达到质的提升,实现教学目标“堂堂清”。

四、“同步训练,一起读写”拓宽学习的多种渠道

1.抓住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抓住精讲课和略读课训练,让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跳读法、批注阅读法等;引导学生对课文精彩段落进行圈点勾画;指导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学会将优美的句子、片段摘抄下来,还可以写一写读后感,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使其学会欣赏作者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同时渗透“不唯书”的读书态度,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和积累,提倡熟读成诵,多读多记。

2.抓好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衔接。统编教材从课本出发,融课内外阅读为一体,我们可以抓住单元主题向课外拓展阅读。例如学习《长征》时可以引导学生翻阅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史料,了解红军长征中的感人事迹和故事,开展阅读分享会;学习《人物描写一组》时可以推荐老舍的《骆驼祥子》、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青少年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给学生阅读,品味不同作家作品中表现的风格,虽同是描写人物,但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的描写却是风格迥异的。我们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向生活延伸。例如教学《鸟的天堂》后,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生态平衡的现状,了解人类如何与鸟兽虫鱼相处等问题,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并设计一些保护生态平衡的广告语;教学《松鼠》时可以向学生推荐《动物世界》这本书,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写一写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此外,教师还要积极搭建课外阅读的各种平台,比如创建图书角,为学生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安排亲子阅读,让书籍陪伴学生成长;举办故事分享会,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组织读书征文评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以书为友,浸润书香,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改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它需要脚踏实地实践,而不是一味地勾画未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需要做的是继承与发扬,而不是全盘否定过往。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经验中寻找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之路。

猜你喜欢

园子丁香祖父
永远的丁香
丁香
祖父瓷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丁香本马
我和祖母的园子
祖父的一封信
园子匠
鸡犬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