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的形成机理及对策
2022-06-22张喜才
张喜才
(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北京市 101149)
一、引言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最主要举措之一,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但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对脱贫地区和群众的支撑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①。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措施,是市场化的扶贫方式,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扩大规模、不同地区产业项目相近、选择对象单一等问题,暴露出了农产品滞销的风险。农产品滞销不仅会削弱脱贫家庭的内生发展动力,还有可能引起返贫甚至破产,影响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于是,消费扶贫就成为促农增收、防止返贫的一种有效方式。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告,2021年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累计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产品达4 600亿元②。但从总体供求而言,我国生鲜农产品市场已进入结构化供给过剩时期。按照国务院2020年食物消费标准计算,我国生鲜农产品总需求量为4.2 亿吨,而2020年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已经超过11.1亿吨③。这意味着在市场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出现滞销的可能性增大。另外,2021年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累计直接采购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产品中市场化销售比例为60%,依然有约40%的产品销售是以非市场化形式完成的②。农产品真正从产地到销地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涉及多方主体,市场起主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扶贫方式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很难全面覆盖深度贫困的小农户,也面临很多挑战[1]。现有带动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的消费扶贫、直播带货等方式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单纯的政府引导可以扶持建立规模化的产业,却不能实现持续的销售。脱贫地区需要在政府扶持引导的基础上,增强内生化动力,建立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机制,立足关键的产业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完成整个供应链,涉及多个环节、多方主体。本文从86 个代表性脱贫地区滞销事件入手,利用扎根理论从众多的权威新闻报道、背景信息中挖掘脱贫地区农产品滞销影响因素的内部逻辑结构,理清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的形成机理,深入分析农产品供应链薄弱环节,为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的持续销售提供政策建议,也为其他地区生鲜农产品销售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消除贫困,在诸多扶贫举措中,产业扶贫被视为治本之策,主要通过扶持和发展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来带动贫困人口脱贫[2]。通过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明显增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3]。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其可持续性对于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4]。但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政府引导的产业项目与贫困户需求脱节[5]、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程度低[6]、落后的基础设施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7]、以种养业为主的产业同质化及产业持续性发展差等,使产业扶贫政策未能充分实现预期成效[8]。产业扶贫是市场化的扶贫方式,如何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是地方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9]。刘学敏[4]进一步指出,扶贫产业发展小而散,产业链条短,发展竞争力不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梁栋等[10]认为,农村产业扶贫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后产销失衡,陷入滞销困境。
消费扶贫是促进市场需求同商品供给有机对接、推进贫困地区人口稳定脱贫和产业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衔接的有力举措和重要途径,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具有扶贫、扶志和扶智的多重意义,有助于为贫困人口提供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倒逼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11-17]。
在消费扶贫过程中,也浮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的执行偏差,如乡村现实供给与城镇真实需求的衔接失配、定点采购与自由置买的行政冲突、网销模式与交易双方的利益争夺、短期支持与长效规划的脱节等[13]。尽管国家持续释放政策和市场红利,但在消费扶贫的实践操作中,大量动员起来的资源被导向帮扶企业,而很多自主经营的贫困小农户及合作社被排斥在外。同时,很多措施虽然可以短期见效,但很难保障持久、稳定的扶贫效果,也容易引发诸多问题[18]。从宏观看,产品与服务供需匹配才能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而贫困农户较为单一、低端的产品和服务生产难以满足城市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不利于高质量脱贫目标的实现[19]。需要培育和完善市场化导向机制,逐渐摆脱消费扶贫对道德和行政因素的依赖,破解消费扶贫依赖症,让消费扶贫持续发挥作用[20]。高质量的消费扶贫需要提升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提高贫困农户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达成家庭和区域两个层面的高质量脱贫[19]。因此,解决困扰脱贫地区的滞销问题,实现特色农产品的持续销售是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解决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并实现持续销售,既要考虑农产品滞销存在的共性原因,还要考虑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农产品滞销问题吸引了一部分学者进行研究,目前主要是通过实例归纳原因并提出对策。有学者将供应链系统化的思想引入农产品滞销研究,如刘俊华等[21]利用SCRC 判别定位矩阵,指出了农产品滞销的主要环节及背后的实质性原因。对农产品滞销属性如农产品品类、发生区域等进一步细分,更利于因地制宜提出应用层面的措施,如马晓春等[22]强调生鲜农产品滞销因素中的易腐败、保质期短等因素。在滞销原因的剖析上,相对侧重于较为普遍的因素,如农户跟风扩大种植面积[23-26]、市场供需失衡[23-25]、销售渠道缺失或单一[23,25-26]。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农产品滞销的定量化研究,如杨瑞等[27]对滞销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建立农产品滞销的风险等级评价模型,以很大、大、不大、小和很小五种等级评价农产品滞销风险程度。近年来,直播带货有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扶贫工程,但直播带货助农的可及性还存在不少盲区[28]。
总的来看,目前关于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现状和模式,以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政策工具和治理体系。在脱贫地区农产品滞销研究方面,定性研究居多,集中在甄别、阐述薄弱环节及其背后的原因,多属于碎片化研究,缺少细致、全面、系统的分析。对短板环节的关注固然重要,但供应链环节与环节间、因素与因素间具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容忽视。本文利用扎根理论对大量信息进行层层递进式归纳总结,克服以往单纯案例分析内容覆盖面较窄、因素关联机制不清的缺陷。通过对86个代表性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事件(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的实证分析,补短板,强弱项,为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参考建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由格拉泽和斯特劳斯(Glaer B G &Strauss A L)在1967年提出。扎根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以真实资料为入手点,通过系统的概念化分析整理,得到层层精炼的理论体系,整个研究过程可透过现象看本质。扎根理论方法逐层分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脱贫地区的生鲜农产品滞销事件属于限定发生区域的事件,既能体现农产品滞销的一般规律,又结合了贫困地区特殊性。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23万人,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181万人,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47万人,且贫困发生率处于1%~2.2%高位的省份都属于西部地区,具体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和新疆[29]。总体来看,脱贫的主要困难在西部地区。在农产品滞销事件方面,2011—2020年间全国共报道滞销事件212个,其中贫困地区滞销事件86个,约占40.57%。在贫困地区滞销事件中东部地区约占12.79%,中部地区约占27.91%,西部地区约占59.30%,符合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的分布情况④。
为挖掘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事件背后的形成机理,本研究从事件纪实角度出发,摘录选定86 个滞销事件。脱贫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农户在遭遇滞销后一般选择寻求新闻记者的帮助,而不同记者对同一滞销事件的采访角度可能有所不同,本文对同一滞销事件的多篇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后作为一条整合新闻稿。但脱贫地区农产品滞销事件的新闻报道相对侧重于农产品本身情况介绍及宣传,不足以对挖掘农产品卖难问题背后错综复杂的因素提供足够支撑。因此,本文对86 个滞销事件发生地进行了背景信息整理,涉及当年农业生产状态、道路运输情况、气候自然规律等。
为分析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的供应链环节和影响因素,研究初期进行大量资料整理工作。对86个滞销事件中每一事件的新闻稿重叠部分、求助联系方式等进行删除,并补充与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的背景信息,最终得到的滞销事件文本字符数在2 000~4 000 字,整体用于扎根理论研究的文本字符数约26万字。事先按东中西部三区域各预留9 个滞销事件文档,以用于理论饱和度的检验工作,剩余59 个滞销事件文档全部进行三级编码。
四、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的形成机理
(一)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维持收集整理资料的原始状态,不需要融入过多主观想法。秉持“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能相信”的原则进行资料分析工作,按照“贴标签→概念化→初步范畴化”的步骤完成该阶段的编码。因文本资料繁杂,本研究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辅助完成开放性编码。因篇幅所限,这里选取部分详细编码过程进行展示。
首先,贴标签。工作量很大,需要对于86个滞销事件文档遍历式阅读、分析、凝练并定义。对资料中过于口语化的长句叙述,在保持原意前提下提炼成短句作为标签,不同原始资料表意相似的语句使用同一标签。对贫困地区滞销事件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在软件中共建立了78个自由节点,即得到了78条独立的标签。标签化示例参见表1。
表1 新闻及背景信息标签化示例
其次,概念化。将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标签进行归类并重命名,78 个自由节点归为28 个二级树节点,以a作为译码前缀。
最后,范畴化。研究团队对28 条概念进一步浓缩、概括,将同一现象不同角度阐述的概念聚集在一起,28个二级树节点归为20个树节点,以A作为译码前缀(参见表2)。通过对脱贫地区滞销事件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得到20 个内容相对独立的概念作为初步范畴。初步范畴之间形成了由产地、采购、运输、销售等形成的供应链网络。
表2 新闻及背景信息概念化和初步范畴化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也称为关联性编码,是在关注独立概念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编码。在开放性编码阶段,20 个初步范畴之间形成了由产地、采购、运输、销售等形成的供应链网络。但初步范畴之间供应链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行深一步的梳理工作。借鉴之前学者研究方法,结合本文实际情况,经团队研讨按照“条件→动因→行动/策略→结果”的逻辑进一步梳理资料。通过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其内涵如表3所示。对于逻辑联系分散的初步范畴,将其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流程顺序进行组合,然后得到最终的主范畴系统典范模型,绘制出8个主范畴独立的典范模型图,如图1所示。
图1 主范畴系统典范模型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及其内涵
在主范畴系统典范模型中,呈现了对影响脱贫地区农产品滞销的供应链环节之间的关联情况。首先,在种植生产环节,脱贫地区经营主体做出种植决策;其次,对部分农产品可能会实施产后加工,进行商品化处理;再次,进行市场考量并做出销售决策;最后,农产品进入不同的流通渠道,通过物流完成空间上的转移,在销区市场的接受程度直接体现在农产品零售环节。其中,不确定因素作用于整条农产品供应链,自然环境因素对种植和物流运输阶段的影响较为明显。
(三)选择性编码
作为第三级编码的选择性编码,是为进一步整合主范畴并形成核心范畴。通过分析诸多副范畴和主范畴类属及其内在联系,确定具有较强关联能力和关键性作用的核心范畴。通过挖掘副范畴和主范畴的内在逻辑,将“生产与种植”和“产后加工”归入“产地环节”核心范畴,将“物流运输”和“流通方式与成本”归入“物流环节”核心范畴,将“销售决策”和“市场接受程度”归入“零售环节”核心范畴,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归入“不确定因素”核心范畴。因此,脱贫地区滞销的核心范畴是农产品供应链。进而建立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机理的理论框架。选择性编码的具体过程如表4所示。
表4 选择性编码示例
选择性编码过程可以形成用于解释本研究的故事线,利用扎根理论探究滞销机理的顶层理论。基于三级编码得到本文的故事线: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供应链具体环节的因素,也包括影响整个供应链过程的不确定扰动因素。供应链分环节因素遵从产地环节、物流环节、零售环节的逻辑顺序,滞销风险伴随着供应链上中下游环节传递、叠加。在产地环节,盲目扩大农产品种植面积、农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会对后续流通环节造成巨大压力,从而产生滞销问题。由于脱贫地区缺乏冷库、初加工设施设备,农户没有预冷意识,很少大型加工类企业驻点,鲜销与加工难以互补,销售周期较短,不能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容易导致滞销。
在物流环节,脱贫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贵州、四川、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地形多为高原山地和复杂的喀斯特地貌,交通不便,收购客商往往以运输成本高的理由压低农产品销售价格,甚至拒绝地头收购。
在零售环节,一方面,脱贫户经常仅凭过往经验决定是否销售或继续等待理想报价,缺乏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稳定的销售渠道,极易误判市场形势,农产品难以卖出好价,销售决策失误可能导致滞销。由于销售组织化程度低,普遍缺乏本地农产品经纪人,不能充分拓展销售市场,等客上门现象普遍,容易发生滞销现象。另一方面,脱贫地区农产品在品牌、保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农产品品牌建设薄弱,市场竞争力弱,滞销现象时有发生。
不确定因素作用于整条农产品供应链,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产品种植与商品化以及物流运输影响明显。受新冠肺炎疫情扩散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一些地方农产品出现滞销。
进一步分析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的供应链环节发现,在滞销因素中产地环节因素占比41.1%,物流环节因素占比39.2%⑤。按照涵盖全供应链环节、各环节占比均衡的原则筛选主要的滞销因素,即产地环节的生产主体、种植面积和品种选择,流通环节的流通渠道、产地物流设施和支线运输,以及销售环节的市场供应饱和。根据选择性编码的具体过程和逻辑分析,可以得到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从因素间的具体关系和内涵看,农业产业发展高度依赖自然环境,也无法脱离人类社会环境。自然和社会环境给农产品供应链的干扰存在突发和难以评估的特点,潜在影响力度较大,不容忽视。在承认农产品供应链具有不可消除的波动性的同时,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主体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降低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发生滞销的可能性。
(四)饱和度检验
在提出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机理的理论模型后,进行扎根理论最后一步程序——饱和度检验,以验证通过编码探索归纳出模型的效度。依据饱和度理论的原则,对研究初期预留的27 条滞销事件、约8 万字文本信息同样进行三级编码。没有发现新的范畴,符合已经整理归纳得到的理论模型的内在逻辑,因此本文建立的模型是饱和的。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滞销的核心范畴是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涵盖多个市场主体,内容涉及硬件条件和决策方式。递进式的流程表明,解决生鲜农产品滞销问题不能割裂供应链单看销售环节,上下游环节因素间存在因果关系。以往研究的分析结论多将滞销归因于市场供求关系,本研究发现生鲜农产品存在供过于求的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滞销的可能性很大,农产品供应链的作用更加凸显。脱贫地区的农产品由于品种落后、物流不畅、品牌不强等供应链关键环节较为薄弱,更容易滞销,且脱贫地区的承受力不强,极易造成返贫。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基础上,政府的引导和统筹规划显得尤其重要。脱贫地区生鲜农产品持续销售的关键是贯通农产品供应链,关注供应链薄弱环节,重视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连接点。如作为生产和物流连接点的仓储保鲜加工设施,作为产地物流和干线物流连接点的支线物流等。补短板,强弱项,连接产地和销地,连接生产和消费。
(二)建议
1.调增和调减相结合,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种迭代
脱贫地区农产品种植决策是持续稳定销售的源头。正确理解经营主体跟风种植背后可能存在信息匮乏的无奈与抱团取暖的心理。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自由,经营主体仅从自身视角出发,很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散点分布各处的贫困户触及信息的广度和真实性都有限,市场具有的盲目性极易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在种植决策方面,需要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种植决策需要考虑形成一定规模以吸引收购商,并预留发展空间,谨防品种变化导致更换投入设施带来的高昂代价,调增和调减相结合,强化特色农产品品种迭代。政府落实种植规划指导时,应注意末端层级彼此间的信息互通、互享,同时结合耕地轮作和产品迭代动态更新规划指导。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应依据脱贫地区生态资源类型、农业发展基础分区域布局,提升优势产区的品牌形象,逐渐调减非优势产业。
2.投入与养护相结合,强化供应链节点设施设备建设
强化作为连接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田间地头的道路、冷库加工设施、仓储配送中心等。一方面,应建立管理养护制度。在生产种植阶段依赖资源消耗与物质投入的粗放管理模式难以为继,应对当地农田进行改造,为农机作业通行创造条件,评价、示范、推广符合脱贫地区地形特点的小型节能农机。农产品的物流空间转移离不开基础交通设施,农村公路建造应在实现通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畅,注重田间地头的可达和县乡公路间的联通,尤其是在地貌复杂的西南山区,公路的通、畅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应逐步完善冷库加工设施。冷库加工设施既可以调节供应,也可以进行加工增值。应鼓励村集体、大型企业建设租赁型冷库,加大产地冷库建设力度,规划集配中心布局,提高存储和配送效能,与大规模的食物采购形成匹配;建立并完善供应链设施管护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田间地头道路、冷库设施等检测、养护和管理等工作。
3.不断完善C2F(消费者到农场)食材供应链模式,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脱贫地区种植决策与销售决策大多处于不同时间段的分离状态,未实现全面信息的双向传递。在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长远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内容和边界、联动机制十分关键。政府应引导建立新型产销模式下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带领小农户进入发展轨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消费主导的农业发展新阶段,C2F食材供应链模式既能给贫困户提供保险,也是整体社会资源进一步集约化的一种手段。在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基本国情下,继续完善脱贫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利于将C2F订单农业模式落到实处。考核合作社的规模与实力,拒绝“空壳社”的虚假繁荣状态。同时,要对商家或者农户在合同化交易中契约精神薄弱、恶意违约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
4.将产量和保险挂钩,探索建立脱贫地区定向定量保险机制
透过脱贫地区滞销因素模型可以看出,不可控的环境风险客观存在,难以完全消除。而且,一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与脱贫地区具有高度的区域重合性,对农产品供应链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为应对环境风险的不确定干扰,可以对农产品滞销风险进行深入分析,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对脱贫地区农产品强化产销信息监测与滞销风险预警。另外,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还要考虑提高脱贫地区农业产业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将保险、期货和农业产业帮扶联系起来,在市场经济下实现脱贫户的风险转移和经营损失补偿。针对不同程度脱贫地区的特色产业,开发高匹配度的险种,探索建立脱贫地区定向定量保险机制,确定符合脱困地区实际情况的绝对免赔、起赔线,建立脱贫地区农产品的价格保障,让脱贫户安心进行农业生产经营。
注释:
①详见习近平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9/content_5574955.h tm?gov)。
②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宏网(https://www.zhonghongwang.com/show-254-234851-1.html)。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和《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
④本文选取2011—2020年间媒体报道的212 个滞销事件,然后从中选择贫困地区的86 个滞销事件。新闻稿来自中国农业信息网、人民网、惠农网、腾讯新闻和各省市新闻网,背景信息来自于具体贫困地区百科词条、贫困县调查案例报告、地方政府年度扶贫工作报告。
⑤据作者收集的86 个贫困地区滞销事件按照供应链环节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