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故事类杂志在新时代的转型

2022-06-22先宏明

传媒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学山海经故事会

文_先宏明

故事类杂志大多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民间文学的大繁荣,使故事类杂志创下辉煌。在当下全媒、融媒时代,作为民间文艺重要阵地的故事类杂志该如何守正创新、转型升级?作为始终实践在一线的故事类杂志出版人,笔者尝试从故事类杂志的创办背景、历史沿革中寻找初心和使命,探讨故事类杂志在民间文学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探寻故事类杂志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不忘初心,寻找新时代新“风口”

民间文学刊物的大繁荣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此时正值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时期,因为语言浅显易懂、题材耳熟能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发行量巨大,巅峰者《故事会》最高期发行量达到760万册。在此期间,大量民间文学期刊创办,因为其中主要部分是故事,所以大部分期刊强化突出“故事”概念,以“故事”作为刊名关键词,如《故事林》《上海故事》《故事大王》《民间故事》等等,而有些杂志则以颇具地域或民间文学特色的词语作为刊名,比如浙江《山海经》、贵州《南风》、云南《山茶》、山东《新聊斋》、西藏《扎达梅朵》等。最盛时,故事报刊有130种。[1]

但是作为“风口”上的时代宠儿,到了新世纪却因为三大变化,遭遇了发行量的断崖式崩溃。

1.受众的变化。故事类杂志的阅读主体或者说消费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识字率的大大提高,使民众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由此带来受众的需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娱乐)口味更加挑剔、受众更加细分等等。

2.创作方式的变化。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在讲故事,图画、摄影、影视、舞蹈、音乐等等所有的艺术形式也要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好看的故事来表达创作意图,故事“讲述”的形式更加立体多元,而且在这些艺术门类中还不断有创新品种出来,受众消费“故事”的选择更多了。

3.传播手段的变化。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用户获得休闲娱乐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形式更加活泼多样,直接导致故事类杂志的休闲功能基本丧失。

这三大变化造成了故事类杂志甚至整个传统出版、传媒业的困境,休闲功能的逐步丧失导致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极大的下滑,用户大量流失,原有的发行和广告直接变现能力衰落。

基于上述变化,故事类杂志应该重回初心、迭代升级——

故事从文字传播升级为包括编创、讲演、短视频的“讲故事”立体传播形式,杂志内容从故事为主升级为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区域文化的优秀传统文化,杂志社从单一的出版单位升级为民间文艺、地方文化的传承传播功能的文化建设阵地,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城乡一体化等时代需求,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培根铸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故事润心,塑造立体传播形态

近年来,笔者供职的《山海经》杂志社立足故事“原点”,开展写、讲、画等立体形态再塑故事当代表现形式,激发故事当代活力。

首先是“写”故事,即编创故事的基础文本为地方文旅开发打造故事“母本”。针对“好酒也怕巷子深”的现象,依托故事类杂志多年来的编辑范式和作者资源,对林林总总的异文梳理编创出精编版本,从而使传统地方民间传说以旧瓶装新酒,更符合受众认知和审美期待,也因此更有时代生命力和传播力。

《山海经》杂志“新民间文学”板块持续开设那方水土、风物传说、清史留名等栏目,围绕山水湖泊、地标景观、乡土特产、名人乡贤,讲述人、地、物的故事。2021年4月走进宁海举行范蠡民间故事采风活动,组织故事作家采风,在地方民间文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并面向全国举办范蠡传说大奖赛,从众多来稿中精选精编作品出版《山海经增刊·范蠡民间故事集》。

其次是“讲”故事,即故事从静态的文字延展到动态的讲演。故事本来就是来自民间的口传文学,其对受众更大的魅力来自故事讲述人运用语言、肢体、表情的绘声绘色的动态表演。自2016年起,《山海经》杂志社在增加少儿版杂志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浙江省幼儿、少儿故事会,承办浙江少年非遗说讲述大赛、中国故事节·少儿红色故事会,对故事文本进行二次创作,再度回归故事的口头性,组织故事员、故事大王去讲故事。系列少儿活动的持续举办,逐步扩大了杂志的影响力,直接的结果就是带动了少儿版杂志发行量的增长。

在少儿故事活动基础上,我们以故事师资培训、高校故事讲座、青年故事会等为抓手,尝试探索联合相关行业部门开展行业主题故事会,比如创业故事会、健康故事会、丰收故事会等等。广泛发动中青年故事人群,组建故事“文艺轻骑兵”队伍,坚持以讲故事这一接地气、成本低、见效快的艺术样式深入基层、文化惠民。

第三是“画”故事,即配图从“配角”升级为“主演”,将故事从文字、口传扩展到绘本、慢动画等融媒传播。故事的传播与插图密可不分,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连环画的形式已大致成型,在上世纪80年代故事类杂志的“黄金年代”,连环画也曾风靡一时。而杂志在内容生产时,必须考虑图片搭配、版式设计,特别是少儿版,更加要以图“说”故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流方式。在插图基础上,我们尝试以“静止(still)、缓慢(slow)和延后(delayed)为特征的动画美学文本”[2]的慢动画让图动起来,形成《山海经》杂志的故事短视频——2021年12月推出了以抗疫为题材的慢动画《最遥远的距离》。但是囿于投入、人员等客观条件,我们对故事的多态呈现、融媒传播仍在摸索中。

故事为基,新民艺助推地方文化建设

民间文艺研究保护事业并未仅停留于民间文学,特别是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非遗”保护的对象主要是濒危的民间文化,主要包括5项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新时代的民间文艺由此扩展为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表演、民俗在内的“新民艺”。

与“新民艺”的与时俱进相呼应,故事类杂志不应该停留于单一的故事,应升级为包括非遗保护、民间文化、区域文化的综合性优秀传统文化刊物。为此,《山海经》杂志在保留民间文学板块的基础上,增设了封面故事、非遗宝藏、镇馆之宝、唐诗之路上的秘味等文化板块。

封面故事是升级后的《山海经》杂志的拳头栏目,是每期20页以上的专题,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讲述民俗、民间手工艺的历史传承以及由此对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物用审美、饮食习俗等有形或无形的影响。《百种年画,一种团圆》由三篇稿件组成,其中《年画进化史:中国人为何以画过年?》讲解了年画的千年演变;《传统年画:贴起来的风情》介绍了有两千种花样的年画如何反映民间生活习俗,寄托民众美好愿望;《时事年画:记录历史的功臣》则讲述了晚清末年时事年画兴起,年画从民俗载体成为折射时代的记录物。《龙泉宝剑:庙堂与江湖间的千年流徙》则讲述了龙泉剑是如何从一门技艺升华到文人高洁品格象征物。《衢州立春九华祭:穿越千年的丰收寄托》则介绍了“中国立春文化之乡”衢州柯城对立春文化的挖掘、复兴、传承与弘扬,该期的封面尤为特别,由当地的传承人用农民画画出祭典的隆重场面。

另一方向则以村、镇、县为单位,聚焦一地挖掘地方文脉、历史变迁。《保国寺大殿监造人:左手音乐右手建筑》介绍了在宁波江北灵山上仍保留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华堂古村:让王羲之一眼千年的地方》告知世人书圣后人今何在。《梅城:万堞梅花晚色横,千家灯火月初生》追忆了作为严州府府治的梅城古镇的昔日繁华。《武义:婺学创始人吕祖谦梦归处》则讲述了吕祖谦武义的生活遗迹和衣钵传承。《从海上到上海:“宁波帮”的身世地理》梳理了宁波这一东方良港如何养育了宁波人和宁波帮。

“非遗宝藏”的栏目名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以纳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遗产”为对象,梳理过往关注“活化”。《海盐腔:百戏之祖声腔源》揭示了海盐腔与昆曲之间的渊源;《鸡血石雕:方寸之间的祥瑞》介绍鸡血石何以能作为国礼送给外国领导人;《奉化布龙行天下》则讲述了陈氏家族三代传承布龙并走出国门的故事。

从三个维度继续探索

以上是《山海经》杂志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办刊理念所作的初步梳理和思考,接下来,我们将基于以下三个维度继续探索:

一是内容维度也是最基础的维度,就是从故事类杂志的初心再出发,回归民间文学,将办刊内容升级为民间文化、区域文化,做“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传承载体。

二是媒体维度,杂志本身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将故事杂志升级为聚焦民间文化的垂直媒体,围绕杂志、新媒体、短视频强化媒体传播力。

三是主体维度,将杂志社升级为地方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建设平台。以内容出版为抓手,整合艺术表演、规划设计、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创销售等产学研资源,把杂志打造成地方文化建设的“链接”体。

注释

[1]习诏.《全国故事期刊现状[J].传媒,2004(9).

[2]层顶现视研:《缓慢动画的三种维度》https://zhuanlan.zhihu.com/p/70987291

猜你喜欢

民间文学山海经故事会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保护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故事会影响对药品的选择
山海经夫诸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编读聊天室
论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
众手浇开故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