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查问卷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研究
2022-06-22张慧敏吴璟莉
张慧敏,吴璟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0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 作为一门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必修课承担着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重要任务,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会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几年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再为 “零起点”[1]。但由于经济区域和城乡教育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仍具有地域性,导致学生在进校时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差异。如果忽略学生的已有基础和差异,课堂教学中仍然教授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出现有的学生 “跟不上” ,而有的学生 “吃不饱” 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2-3]。本研究通过设计 “大学计算机基础” 能力调查问卷,使教师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依据调查结果为不同知识和技能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1 调查目的和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的目的是充分了解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在未上 “计算机基础” 课程之前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便于授课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调研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2019级的部分学生,包括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统计学、法学、英语、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7个专业,共发放调查问卷310份。调查对象都是大一新生,进入大学后尚未进行过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训练。调查时间是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次课。
2 调查问卷设计
广西师范大学开设的 “大学计算机基础” 课程内容共包括7个教学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字表的处理(Word,Excel)、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制作,以及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每个模块都设计若干个题目来衡量学生对该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和多名一线任课教师沟通讨论之后,调查问卷囊括了7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点,共设置19道题目,题目类型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单选题有4个选项的和2个选项的。4个选项的单选题按对该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划分,分别赋予1分、2分、3分和4分,其表示对知识掌握度的含义分别是 “不太了解” “了解” “掌握” “熟练”[4]。2个选项的单选题分别用1分和4分表示 “不了解” 和 “了解” 。多选题选项不设置分值,多选题主要出现在 “字表的处理” 这一模块,用于收集学生对于Word和Excel中最希望学习到的内容,给任课教师的备课提供一定的教学参考。设计好问卷后,通过取各模块所有题目所占比重最大选项的平均值计算学生对于该模块的掌握程度。
效度可以用来评估问卷设计的准确程度[5]。本研究利用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其得出的KMO取样适切性量数如表1所示,KMO取样适切性量数为0.873,可以证明此问卷中的原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5]。
表1 效度分析结果
3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通过QQ班群发放并回收问卷。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广西师范大学2019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展开调研,共收集了不同专业7个班级的数据。共发放问卷310份,收回问卷292份,问卷回收率为94.2%。在收回的问卷中,小学教育专业有44份,占比15.1%;汉语言文学专业有41份,占比14%;统计学专业有39份,占比13.4%;法学专业有42份,占比14.4%;英语专业有42份,占比14.4%;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45份,占比15.4%;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39份,占比13.4%。
信度一般指的是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一致性程度,信度分析也叫可靠性分析[5]。克隆巴赫α系数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系数。运用SPSS软件中 “问卷统计” 这一功能对回收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75,此系数大于0.7,可以证明该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的信度是可接受的。
4 基于调查结果的教学内容设置
将抽取的7个专业对于各个模块的掌握程度的数据进行汇总。学生对于各个模块的掌握程度通过取该模块所有题目下所占比重最大选项的平均值进行计算。计算出每个模块最高分为4分,最低分为1分,各专业在各模块上的最终得分如表2所示。
表2 各专业在各模块上的最终得分 (单位:分)
折线图可以更清晰地描绘出受调查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各模块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表2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四)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模块二、三、七的知识掌握较少,教师授课时可以加强这几个模块的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各个模块的得分基本处于2分或者2.5分,说明此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各个模块的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对于模块四计算机网络基础的掌握度最佳,为3.5分。对该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计算机网络模块的内容可以适当加深,而其他几个模块可以相应地拓宽知识的广度。统计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得分都相对比较高,得到2分或者2分以上,没有低于2分的情况。在调查的7个专业中,可以发现统计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处于中上水平,且各个模块得分比较平衡。对于这几个专业学生的讲授应该适当地拓宽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小学教育、英语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三个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掌握处于中下水平,各模块的得分呈散点分布,1分或者1.5分的比较多。对于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从整个统计图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字表的处理、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制作这几个模块应该是所有班级都需要着重学习和加强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可以给这些内容分配更多的学时。
图1 各专业分模块得分
5 基于调查结果的教学模式探讨
将每个同学所有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个人得分。本研究将个人得分情况划分为7个档次,分别是 “<=20” 、 “21~25” 、 “26~30” 、 “31~35” 、 “36~40” 、 “41~45” 和 “>=46” 。统计被调查的各班级中学生个人得分在各个分数段的人数情况,数据如表3所示。
为了更清晰的展示各个被调查班级的个人得分情况及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利用表3中的数据绘制出图2所示的折线图。
图2 各专业个人得分在不同分数段的人数统计
表3 各专业个人得分在不同分数段的人数统计(单位:人)
依据调查问卷得到的数据,我们拟选用如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1)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从图2可以看出,基本所有被调查的班级个人得分在26~40的学生数量最多。表明现在入学的大学生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得分25分以下和41分以上的同学相对较少,说明基础差和基础很好的学生人数在整个班级中占比并不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线下课堂授课的内容和难度以照顾大部分同学为主;通过线下课堂布置提高题,激发基础较好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起到对全班课堂的带动作用;对于基础差的同学可以通过线上课堂反复学习夯实基础。
(2)分层布置作业题目。为了照顾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线上和线下课堂的作业布置分成必做题目和选做题目。必做题目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做的。选做题目的难度略高于必做题目,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及自主学习实践才能做得出来。选做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适用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通过自身不同程度的努力完成选做题目。分层布置作业题目既能使全部同学都达到课程知识目标的要求,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提升,扩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6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掌握基础且实用的计算机技能依然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必备素质。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不能再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单纯立足于 “零基础” ,而应立足于 “已有基础”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授课前对广西师范大学部分大一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摸底调查,根据调查数据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