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宣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2022-06-22张蕊朱俊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2年5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

张蕊 朱俊

【摘要】农村居民点作为我国城乡二元化的重要体现形式,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本文以宣州区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对区域内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现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密度地域差异性明显,分布环境要素指向性突出且呈向良好地段集聚趋势,空间集聚度逐步提高。基于研究总结的空间布局特征,对宣州区农村居民点下一步的布局调整提出加强整理优化、实施针对性分类引导及完善搬迁安置政策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布局优化;宣州区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2.13.049

引言: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是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类型[1]。农村居民点的形态、规模以及分布反映了农村居民点与自然环境、周围社会经济以及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2]。作为当前国土空间资源利用优化配置的核心组成部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研究是农村土地集约利用、布局优化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思路

1.1研究区域概况

宣州区为宣城市唯一下辖区,包括9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乡镇,含163个行政村和56个社区。区域内地貌类型比较复杂,按类型分,有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圩区、湖泊、河流等六种。总体特征是:南部峰岭起伏、联岫回溪;中部丘陵横亘、岗冲错列;北部河网交织、田园平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宣州区常住人口为774332人,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31491人,占比为42.81%。

1.2数据来源与研究思路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宣州区行政区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2015-2020年宣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矢量图、宣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实地调查数据等。通过利用Arcgis10.2中叠加、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对宣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规模与分布进行研究,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同区域道路布局、地灾易发度、城镇位置等要素等的关联性。

2、宣州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布局特征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反映了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域上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3]。

2.1农村居民点规模总量缓速缩减,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近五年,宣州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平均减速为0.38%,远低于宣州区城镇建设用地3.17%的平均增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横向对比各乡镇后发现:在用地规模总量上,除养贤乡和朱桥乡有所增加,其余乡镇规模均为缩减,其中,洪林镇平均减速为1.29%,用地缩减最快;沈村镇和溪口镇缩减速度较慢,平均速度不足0.1%。

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占总量比重变化较小,整体可分为三个层级,数量呈锥形分布特征,结构稳定:一级(规模占比>10%):狸桥镇、水阳镇;二级(3%<规模占比≤10%):孙埠镇、黄渡乡、洪林镇、养贤乡、杨柳镇、溪口镇、五星乡、水东镇、沈村镇、寒亭镇、古泉镇;三级(规模占比≤3%):朱桥乡、新田镇、文昌镇、周王镇。

2.2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数量多、规模小、集聚度较低特征

宣州区17个乡镇内农村居民点图斑数量共计23789个,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空间格局。平均图斑面积为0.36公顷,仅有7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平均图斑面积高于平均水平,占全区乡镇的41.2%,区域居民点的集聚度整体偏低。

其中:孙埠镇、杨柳镇、养贤乡等11个乡镇的图斑数量在1000以上,占全区图斑总数的78.6%,基本集中在宣州区的中部和北部;文昌镇图斑数量最少,仅有523个。(表1)

2.3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以散点式、带状式、块状式为主

农村居民点受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历史人文、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形态。宣州区农村居民点所呈现的空间形态大体可以分为散点式、带状式、块状式三种类型。

散点式农村居民点多集中在区域内丘陵地区,以及因水阳江等河流水系而网状分割的平原地区,如水阳镇双盈村;带状式农村居民点多沿水阳江、青弋江等河岸布列,沿着轴线双侧或单侧排列,如溪口镇金龙村;块状式农村居民点多集中于地势平坦区域,如文昌镇和洲村。

3、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的聚居场所,其空间分布和演变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过程和结果,也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核心表现[4]。

3.1分布密度地域差异明显:中北部集中,南部分散

宣州区农村居民点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区域,位于青弋江和南漪湖等水系流域;由于地理环境影响,位于南部山区的乡镇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则普遍较低。17个乡镇农村居民点图斑平均分布密度为11.4个/平方公里,各乡镇分布密度差异较大。其中,分布密度最大的是水阳镇,为21.5个/平方公里,最小的是溪口镇,为5.1个/平方公里(表2)。

3.2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线性特征显著,环境要素指向性突出

(1)与其距主要交通线的距离呈负相关,道路指向性明显

宣州区国省干道覆盖率较高,已形成互联互通的高等级道路网络,公路网空间分布特征为中部较密、南北较稀,对其境内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较大。利用arcgis对宣州区内G318、S322等主要道路(公路用地)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缓冲区分为1km以内、1-2km、2-5km、5km以上共4个等级,将生成的分析图与宣州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道路缓冲区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宣州区84.61%的居民点选址于距主要道路2km以内地区。其中,交通缓冲区1km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最高,为全区農村居民点总面积的61.64%,交通缓冲5km以上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最小,仅为全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1.18%。

(2)与其距主要河流的距离呈负相关,河流指向性明显

宣州区水资源丰富,主要水系为水阳江水系和青弋江水系,河流水系对其境内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较大。利用arcgis对宣州区内河流水系(湖泊、河流、水库)进行缓冲区分析,将缓冲区分为1km以内、1-2km、2-5km、5km以上共4个等级,生成的分析图与宣州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缓冲区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宣州区83.53%的居民点选址于距河流水系2km以内地区。其中,河流水系缓冲区 1km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最高,为全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54.56%;河流水系缓冲区5km以上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最小,仅为全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0.15%。

(3)随着坡度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数量递减,坡度指向性明显

宣州区地处皖南山地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交接地带,境内地貌类型多样,整体呈南高北低,坡度对其境内农村居民点布局影响较大。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宣州区DEM生成坡度法图,参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将坡度划分为5个等级,再将分级后的坡度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坡度分级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宣州区仅有1.03%的居民点地处不宜居住的4-5级坡度区域,98.97%的居民点均选址于地势平缓地区。其中,1级坡度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最高,为全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的58.86%。

3.3农村居民点呈向良好地段集聚趋势,空间集聚度逐步提高

(1)农村居民点由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向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集聚

宣州区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区域东南部,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是影响其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因素。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址灾害分级图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地质灾害分级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居民自发性搬迁和政策性搬迁的同步推进,目前宣州区83.12%的居民点已集中于不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但仍有8.94%的居民点地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未来应考虑搬迁安置问题。

(2)农村居民点由洪水淹没区向非淹没区集聚

宣州区境内水系众多,水阳江、青弋江、新安江穿境而过,其部分沿线河道淤积严重,阻水障碍物多,给防洪带来很大困难。宣州区洪水淹没区主要集中于区域中部及西北部,是否处于洪水淹没区是影响其境内农村居民点布局的重要因素。利用arcgis的空間分析功能将洪涝易发分级图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洪涝易发分级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居民自发性搬迁和政策性搬迁的同步推进,目前宣州区已有69.66%的居民点已集中于洪涝不易发区,但仍有30.34%的居民点地处洪涝易发区,未来应考虑搬迁安置问题。

(3)农村居民点由距城镇较远区向靠近城镇区集聚

宣城区含17个乡、镇,全区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呈块状分布,建制镇间用地分布不均。利用arcgis对宣州区的现状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缓冲区分析,根据城镇建设用地分布将缓冲区分为0.5km以内、0.5-1km、1-2km、2-5km和5km以上共5个等级,生成的分析图与宣州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缓冲区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宣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与城镇空间距离呈非线性相关,斑块数量和用地面积均在在2-5km处达到最大值,居民点用地斑块平均面积随距离的增加基本呈线性递减的趋势。

(4)农村居民点由不适宜建设区向适宜建设区集聚

宣城市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将水资源短缺、地形坡度大于25°、海拔过高、地质灾害严重等城镇建设限制性因素多的区域划定为城镇建设不适宜区。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宣城市域双评价成果为分析底数,将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图与农村居民点分布图进行叠加处理,统计不同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分级内现状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宣州区99.28%的居民点已集中于城镇适宜建设区,仅有0.72%的居民点地处城镇不适宜建设区,另有9.85公顷的居民点地处生态极重要区,未来应考虑搬迁安置问题。

结语:

加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调控和科学管理,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基于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导向,如何有效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推动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发展,已成为我国乡村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5]。

基于宣州区现状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对其未来用地的布局调整优化建议如下:

(1)村庄用地集聚程度不足,农村居民点需进一步加强整理优化

宣州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数量多、规模小、集聚度整体偏低的特征,用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不足。在下一步宣州区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工作中,应加强落实区域东南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域中部、西北部洪涝灾害易发区及生态极重要区内居民点的保留与搬迁安置工作;加快推进区域中北部地势平缓、村庄密集、调整潜力较大区域内居民点的整理优化工作,进而有序引导衰落型村庄人、地、资源的有效退出,优化乡村资源的集约配置,提升宣州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2)村庄发展条件差异较大,农村居民点需针对性实施分类引导

宣州区乡村地区部分地段城乡交织紧密,乡村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大,受城市影响程度不同,各个村庄面临的发展机遇不同,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在下一步宣州区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工作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居民点应采用不同的布局路径:对于古泉镇其林村、五星乡庆丰村等发展本底较差的居民点,应加快引导其空间收缩;对于水东镇南阳村、孙埠镇合义村等先天条件优越、现状发展良好的居民点则应适当采取“提质增效”的措施。同时,优化居民点空间布局过程中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应将其放在全域层面进行统筹考虑,在有序整合优化居民点布局的过程中,应尊重村民意愿,提升村民的参与度。

(3)村庄用地规模减量不足,农村居民点搬迁安置政策有待完善

宣州区农村地域广阔,村庄多且分散,管理建设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宣城市宣州区村庄布点规划》、《宣州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等规划的建设落实,在居民自发性搬迁和政策性搬迁的同步推进下,宣州区农村居民点数量已不断减少,用地规模总量也略有缩减,但缩减速度与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速仍不匹配。在下一步宣州区村庄居民点布局优化工作中,应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加强土地整理技术队伍的建设、编制科学合理的指导规划方案并完善搬迁安置相关扶持政策,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各个方面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优化工作高效开展打好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雪兰,段建南,包春红,等.基于GIS 的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6):177-180.

[2]姜广辉,张凤荣.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1):85-92.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谭雪兰,张炎思,谭洁,等.江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6,31(1):89-93,139.

[5]杨馗,信桂新,蒋好雨,杨朝现.基于“扩展源”的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9):102-114.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
浅谈通信基础设施(传输部分)空间布局规划
地区弱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及路径选择
基于多元理念的产业园区
湖南省区域增长极布局研究
京津冀城市中心地体系结构分形研究
成都市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问题研究
基于空间布局的“网格化”配网规划方法的应用研究
饲料加工业集聚与玉米产业带的空间布局协调分析
沈阳故宫的营建与空间布局特色分析
自然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