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草”80年的院士任继周

2022-06-22文也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2年6期
关键词:种草草地草原

文也

任继周长期从事草地研究,是我國首位草业科学领域院士。1950年,他和妻子从江苏南京远赴甘肃兰州,从此扎根西北大地,从事草业相关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主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创建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他创立的草原分类体系,是现在唯一可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他提出的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他是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之一、现代草业科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任继周生于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少年求学时,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在鲁、鄂、川、渝等地辗转,曾念过5个中学,大都不超过半年。当时的读书条件非常艰苦,同学们所使用的课本十分稀少,“高年级读完,再传给低年级”。

成长如此艰难,任继周的成绩却很好。19岁那年,他以高分报考了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面试时,院长好奇地问他:“我看你入学分数考得不低,为什么报考畜牧系?”任继周说:“我想改善国民营养。”院长说:“你这口气不小。”

任继周报考畜牧系,其实是受了二哥任继愈的影响。任继愈是我国著名哲学家,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当弟弟来请教他考什么专业时,他建议说:“我是学哲学的,太虚了,你搞一点儿实的吧,为国家做实际的贡献。”在任继周看来,“实”一点的莫过于工业和农业,他从小喜欢动物,于是就决定从事农业里头的畜牧业。“那会儿正是抗战时期,生活苦得很,大家都吃不饱饭,我也骨瘦如柴。我当时就想改变我们的食物结构。我们的体质太弱了,我选这个专业是想让大家多吃点儿肉,多喝点儿奶,改善国民营养。”

“我觉得我选对了。”任继周对年轻时的这个选择很满意,在之后近80年的漫长岁月里,他从来没有动摇过。

大学时代,任继周师从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教授,攻读牧草学、草原学,兼习动物营养学。1950年,任继周应时任国立兽医学院(现甘肃农业大学)院长盛彤笙教授邀请,去国立兽医学院任教,临别之际,王栋赠言勉励他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

带着恩师的勉励,他和妻子坐上一辆拉器材的旧卡车出发了,卡车一路抛锚,最终他们花了21天,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终于抵达兰州。到达兰州后,他马上开始调研,对甘肃全省草原状况进行了初步考察。当时的大西北,荒凉萧瑟,却让他大为惊喜,因为那里太适合做草地科学研究了。“甘肃横跨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再到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我可不能放过这块宝地。”

当时的研究条件很艰苦,任继周的实验室里,并没有什么高级的科研设备,不过是一张办公桌、一盏煤油灯、一个书架和一个单面试验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他总是最晚离开办公室的人。在夜晚下楼次数多了,他熟记从办公室到楼梯口要走16步,楼梯分两截,第一截8个台阶,第二截16个台阶,即使摸黑下楼,他也能像在白天里一样走得快。

在草原考察也是一件苦差,他睡帐篷,钻草窝,与虱子、臭虫和各种不知名的毒虫同眠。为了睡个安稳觉,他用杀虫剂溶液浸泡衣裤,晒干后穿上,在草原上待十几天都不脱,虱子碰到他衣服上的杀虫剂就死了。“我现在身上可能有各种残毒,那时是别无选择。”

要深入开展草原定位研究,就必须建立试验站。从1954年开始,任继周和同事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海拔3000米的马营沟定点观测,“实验室”是两个帐篷。那里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山上的夜晚温度非常低,6月都会结冰,实验需要的蒸馏水瓶常常被冻裂。为了保护瓶子,他们便把瓶子抱在被窝里睡觉。“夜闻狼嚎传莽野,晨看熊迹绕帐房。”任继周曾如此记载当年的状况。两年之后,马营沟试验站才盖起了几间房子,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任继周带领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试验站。

他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草地改良的研究。通过实地观察,任继周开始了划破草皮试验,在当时搞农机研发的部门帮助下,成功研制出了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燕尾犁很好地解决了草皮通气、透水问题,成倍提高了草的产量,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1973年,任继周带领的学术集体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这一指标体系的提出,结束了无法对各地不同畜产品进行统一比较来评定草原等级的历史,后来被国际权威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

1973年,他创立了草原的气候土地植被综合顺序分类法,成功地应用于我国主要的牧业省(区),现已发展成为适用于全世界的唯一的草地分类系统。

他的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1981年,一所美国大学想要高薪聘请他,并承诺解决他爱人的工作。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在他看来,他的科研只能在土地上进行,离开了土地就没有前途,他“必须在本国,而且就在兰州”。

做科研的同时,任继周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教师,他总是将自己的科研积累融入到教学中去。从1950年执教以来,他几乎参与了中国草业科学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培养了我国早期草业科学界的大部分人才。他还创建了中国高等农业院校草业科学专业的草原学、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生态化学、草地农业生态学4门课程,并先后主编出版了同名统编教材。

1958年,任继周所在的学校与正在筹建的甘肃农学院合并,组建甘肃农业大学。1964年,任继周在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倡导创办了草原专业,后来又将这个专业发展成为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1977年,他主持制订了以草原调查与规划、草原培育学等专业课为重点的我国第一个全国草原本科专业统一教学计划。他1978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1984年被批准为中国第一位草原学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首位草业科学领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2年,我到甘肃农业大学读书,任先生上的第一堂课,不是讲授具体的专业知识,而是讲草原学是干什么的、学了有什么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专业导论。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能使人强烈感受到草原学的深厚文化底蕴。”任继周的学生南志标教授说。他追随任继周40余年,在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草业科学的第二位院士。院士培养出院士,这成为轰动一时的美谈。

“你现在一顿饭吃多少粮食?”这是任继周最喜欢向人们提起的话题。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中国人吃肉、奶多了,副食的比例也在逐渐扩大,而副食又和饲料、牧草息息相关。任继周认为,如果饲料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不会彻底解决,他说:“现在,实际上我们粮食不是不够吃,是饲料占了很大一部分,人吃的跟家畜吃的混合在一起了,而这无形中形成了大量的浪费。”

早期草地农业不被理解、草业科学不受重视,任继周对此充满焦虑。“现状如此,没有办法马上改变。我作为草业科技工作者,研究并宣传推广它是义不容辞的。”他说,人们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个过程,需要有坐“冷板凳”的先行者。

耄耋之年,任继周对照草业生态系统原理,考察我国“三农问题”需求,发现两者之间缺乏“农业伦理学”联系。考虑到自己余年紧迫,他两年内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用哲学的终极探索,回应学科的方向问题。

2014年,90岁的任继周在兰州大学开设了一门全新的课程——农业伦理学,这在全国也是首创。开学第一课,时长一个小时,任继周保持站立授课,思维敏捷,让人叹服。

筹备农业伦理学学会,则是他晚年的另一件大事。任继周感慨,大部分學科领域都有自己的伦理学,如医学、生态学等,唯独农业没有。而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不关注农业伦理,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018年4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牌,这让任继周对草业科学的发展更为乐观。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他,连续15年关于草业发展的提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他认为“藏粮于草”的条件已经具备。

不过,岁月何其匆匆。任继周感叹着自己的人生进入了倒计时,事业未竟,只能拼了命与老天抢时间。2022年,98岁高龄的他仍然没有停下手头的工作。“年龄大了,我已经不能去草原开展野外工作,现在我主要从事室内工作,写书。”因为眼睛不好,他的电脑显示器上,用的都是超大号文字。他现在主要忙于编写我国第一本有关农业伦理的教材,每天工作6个小时,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的家里挂满了钟表。

任继周最担心的事情是有一天他不在了,但书还没写完。他说:“在这个年龄,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借来的时间。”

猜你喜欢

种草草地草原
生日礼物种草合集
讲解《草原图》
Laughing song
种草
草地
out of Steppe
我把草原带给你
“种草”
Cut off my Hands!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