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竞争不是性别之争
2022-06-22王钟的
王钟的
据教育部门统计,中国高校毕业生2022年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人。受疫情防控、产业转移和政策调控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就是新招聘岗位的压缩。就业岗位需求收紧、政策性岗位拓展空间有限、疫情导致求职和招聘受阻、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令2022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多项研究显示,女性求职者比男性求职者承受了更大压力。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19年到2020年,全球男性的就业率下降了3%,而女性的就业率则下降了4.2%。北京大学针对国内劳动者的一项研究显示,相对男性劳动力,女性劳动力失业率更高,复工进度更慢,居家办公可能性更大。面对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女性依然处于弱势。
疫情对女性就业状况影响更大,可能与女性就业领域分布有关。因疫情影响,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受损严重,而女性在这些领域就业比例比男性更高,因而承受的就业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男性就业集中的制造业等领域,相对较为稳定,甚至因为政策和国际形势的影响有所增长,仍有能力吸纳一定数量的求职者。疫情期间,“逆势发展”的物流行业,同样以男性从业者为主。
在“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感受的背景下,女性“就业难”更为突出,无疑需要重点关注。当前出现的就业领域性别结构差异,社会偏见难辞其咎。比如,没有证据证明女性从事工科类职业不如男性,但是许多女性从小到大,就被家长、教师或更多人灌输了“女生不适合工科”的观念。过多女性就读文科专业,导致相关行业的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让女性求职又多了几分坎坷。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坚决防止和纠正性别、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这对改善就业有重要意义,消除歧视有利于缓解就业的结构性压力,为均衡就业创造条件。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也能激发就业市场的调节能力,让更多人找到匹配自己能力的工作,实现不同群体、不同身份就业者的共赢。
当然,广大女性求职者也要看到,尽管在求职过程中可能遭遇不公和偏见,但男性求职者并不是女性的“敵人”。激烈竞争之下,男性求职者的处境也难言轻松。因为性别偏见,职场往往对男性职业技能、抗压能力有更高要求,家庭对男性成员就业状况也有更高期许。一些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刻意制造噱头,将就业难的问题全部推向性别歧视,不仅掩盖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不能解决就业难问题,而且还会制造男女对立,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女性和男性应当携手并进,在讨论和实践中形成共识,共同推动平等就业环境的营造。
作为激发人才活力和市场潜力的必要条件,就业竞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就业竞争不应是性别之间的竞争。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最根本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基本盘”,尤其要重视吸纳大量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提供支持,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然,只有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充分保障求职者合法权益,才能营造良性就业环境、打造健康就业市场,让更多人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