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中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应用

2022-06-21刘碧俊乔斌张太虎唐婷婷薛汝闯

中外医疗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气胸神经功能评估

刘碧俊,乔斌,张太虎,唐婷婷,薛汝闯

江苏省句容市急救站急诊医学科,江苏句容 212400

院前急救质量直接与患者生命安全及预后恢复息息相关,重视院前急救工作至关重要。 近几年,随着交通行业、建筑行业等迅猛发展,交通事故、建筑事故等发生率同步提升,对人们的健康、生命造成危害,更应重视院前急救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突发意外事故中,交通事故发生率占比超过50%,每年超过3 000 万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1]。 初级创伤救治模式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急救模式之一, 其主要包括A(气道)、B(呼吸)、C(循环)、D(神经功能)、E(全身检查)5 个方面内容,从而提高急救质量,更好挽救患者生命[2]。 该文针对2020 年1 月—2021 年11 月该急救站接诊80 例创伤急救患者进行研究,简述初级创伤救治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急救站实施院前急救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时间先后顺序分组。 2020 年1—12月接诊患者40 例为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25~70 岁,平均(46.45±1.85)岁;28 例患者因车祸致伤,4 例患者为突发疾病,8 例患者因高处跌坠致伤。2021 年1—11 月接诊患者40 例作为观察组, 男26例,女14 例;年龄26~70 岁,平均(46.46±1.86)岁;31例患者因车祸致伤,3 例患者为突发疾病,6 例患者因高处跌坠致伤。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25~70 岁;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且配合该次急救治疗。 排除标准:①抵达现场已死亡患者;②抵触配合该次研究患者。两组急救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现场传统救治后送往医院治疗,包括抵达现场后观察患者创伤情况, 予以吸氧辅助治疗,补充血容量等。

观察组开展现场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后送往医院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2.1 院前急救准备 调度值班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需立即通知急救小组, 由急救医生组织进行准备工作, 并保持与调度值班人员及现场报警人员的联系, 根据其提供的患者相关信息准备相应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急救车需在接听电话后2 min 内驶离急救机构,且前往现场过程中仍需保持电话联系,根据获取的后续信息准备急救物品, 拟定到达现场的早期预案。在急救车到达现场后,急救医生需快速前往患者身边,在2~5 min 内完成对病情的评估,依据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对病情给予评估, 以ABCDE 分步骤评估。

1.2.2 气道功能评估(A) 医生到达患者身边后,需先对其颈椎给予保护, 以避免在后续移动身体的过程中产生影响。与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如其可以流畅叙述自身状态,则说明此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下。如患者存在呼吸困难、描述断断续续的情况,则表明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并有伴神经损伤的风险。此时急救医生需将患者调整为去枕下的平卧仰卧位, 将头部偏向身体一侧, 降低呕吐后误吸或阻塞上呼吸道的概率。 伴有意识模糊的患者舌根后坠也会影响呼吸道的通畅性,可利用舌钳对其进行固定。如患者已经出现呼吸梗塞的情况,需立即将其下颌托起,对口腔内分泌物、异物等给予快速清理,并放置气管导管或口咽通气道建立人工呼吸通路, 以气囊进行人工给氧。如经口腔气管插管无法进行,则说明呼吸道存在损伤或痉挛情况, 此时急救医生需实施环甲膜穿刺法通气。

1.2.3 呼吸功能评估(B) 气道评估完毕后,需进一步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音、深浅程度等进行二次评估,确认是否存在异常呼吸状态,并检查是否合并闭合性气胸、张力性气胸、胸腔积血、肺部挫伤等症状。 如患者为交通事故损伤则需检查是否存在开放性气胸, 并使用无菌敷料、 弹力绷带等给予早期处理,指导其用力深呼吸,并于呼气末阶段封闭伤口,以弹力绷带给予包扎固定。如患者为张力性气胸,则急救医生需选择在患侧第2 肋骨平面和锁骨中线交汇点穿刺, 减压排气过程中需在末端绑扎开口的橡胶指套,起到持续性排气的效果。如患者为连枷胸则需对胸壁软化区域给予包扎和固定, 并尽量消除胸壁的浮动状态,避免影响肺功能循环。

1.2.4 循环系统评估(C) 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等指标进行测量, 并经由皮肤表面观察血管充盈程度,记录患者四肢末梢皮肤颜色、体温、口唇颜色等基本情况,评估是否存在休克的风险。对活动性出血点需快速封堵止血,以降低大量失血引起的休克概率。评估血压时,如桡动脉可触及,收缩压约90 mmHg;如桡动脉搏动不可触及, 可通过触摸股动脉搏动可触及,收缩压约为70~80 mmHg;或桡动脉、股动脉均不可触检查,仅触摸颈动脉搏动可触及,则收缩压低于60 mmHg 者,则具有明显休克征象,需快速给予处理,并尽早进行转运。 如患者伴有血流动流血不稳定情况,需快速建立至少2 条静脉通路,给予1 000~2 000 mL 林格液滴注。 如滴注完成后血压仍低于90 mmHg,且心率超过100 次/min,则需二次滴注林格液,如两次均无法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状态,需立即通知医院做好输血准备。1.2.5 神经功能评估(D) 急救医生可经由对瞳孔光线反射、躯体疼痛反射、呼叫应答反射等对其神经功能进行快速评估, 如在急救现场已经无法完成Glasgow 意识评估, 则可选择PTC 的AVPU 系统评估,对患者是否处于清醒状态、有无语言应答能力、有无疼痛反射能力等给予评估。

1.2.6 全身检查(E) 将患者外衣尽量去除,由头至脚进行全面初级评估, 对衣物下遮盖的出血点进行处理和止血。 如存在骨折情况需给予牵引和复位处理,如存在外伤性骨折,则需在简单处理完成后给予固定,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复位,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如伴有脊髓、颈椎损伤,则需立即使用器械给予制动保护。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急救用时情况, 包括急救反应时间、现场急救用时。 统计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 征求患者或家属配合以调查问卷形式对该次急救治疗满意度进行评估,内容涉及处置措施、专业能力、应急能力、服务态度4 个方面,以0~10 分评定,分数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反之越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救用时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各环节用时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用时比较[(x±s),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first aid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min]

2.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first aid success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2.3 两组急救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反映对该次初级创伤救治模式满意度评分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急救满意度比较[(x±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first aid satisfa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x±s),points]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性病变患者抢救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可以在早期阶段稳定患者的病情,也为后续院内救治提供了更加充裕的时间。 院前急救通常被应用于突发性疾病、交通事故、灾难等情况下,实施的目的在于缓解患者的病变状态, 将其损伤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并且最大程度减少血液的流失[3-4]。常规的院前救治虽然也能够对患者实施快速干预,但由于急救方案拟定时受多因素影响明显, 实际操作下也容易出现时间浪费的问题, 甚至可能发生漏检,影响后续阶段的救治效果[5-6]。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则是将院前急救向着标准化方向改进, 其不仅可以使急救节奏更加稳定, 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绝大多数的病变情况,更好地帮助患者稳定病情。根据临床研究显示, 运用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控制急救后并发症的发生率[7-8]。

在实际实施时可分为ABCDE 5 个步骤,分别为气道评估、呼吸功能评估、循环性系统评估、神经功能评估和全身检查。 其中气道评估主要是对患者口腔和上呼吸道通畅度进行检查, 并在最短时间内清理口腔内呕吐物、分泌物、瘀血等,使上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避免影响呼吸功能[9-10]。 呼吸功能评估则主要是对肺部功能给予检查,诊断是否存在气胸、胸腔积血等症状,对出现闭合性气胸、开放性气胸、连枷胸等症状者给予相应的处理[11-12]。循环系统评估则是对患者血管状态予以诊断,判断血管充盈度,对活动性出血点予以处理, 减少院前急救过程中流失的血液量[13-14]。 神经功能评估是通过瞳孔反射、疼痛反射、交流应答能力等检验来确认,判断是否具有神经功能障碍或神经组织损伤, 如发现存在损伤者需立即对其身体进行制动处理, 以避免对神经纤维造成进一步的损伤[15-16]。 全身检查属于查缺补漏,在尽量去除衣物后对隐藏的出血点、骨折等给予治疗,快速止血的同时复位骨折位点, 或对开放性骨折处给予制定固定,避免造成更大的损伤[17-19]。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接受初级创伤救治模式院前急救后, 病死率2.5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与张海莎等[20]等发表文章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死率0.00%低于对照组11.67%(P<0.05)相一致。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工作开展初级创伤救治模式能够有效缩短急救各环节用时情况, 更好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满意度,提倡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气胸神经功能评估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新生儿气胸临床分析
肺泡微石症并发气胸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评估依据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23例新生儿气胸的临床分析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