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视角下的招生实践与思考

2022-06-21李萍高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实践与思考

李萍 高欣

[摘 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由单一学科已经无法彻底解决,学科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势不可挡。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在培养机制中是入口的关键一步。通过对河海大学在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方面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不足,进而基于交叉学科特性和交叉学科人才特征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实践与思考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海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下跨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B200191966)

[作者简介] 李 萍(1980—),女,江苏徐州人,法学硕士,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高 欣(1992—),女,江苏南通人,理学硕士,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20-0015-04 [收稿日期] 2021-11-10

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发展,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由单一学科已经无法彻底解决,学科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势不可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发展。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1]。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指出要着力推动新型交叉学科发展。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文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

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亦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招生机制是研究生培养机制中的入口关,是决定后续培养环节的关键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显得至关重要。

一、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的个案呈现与分析

河海大学作为具有鲜明水利特色的行业类高校,结合自身水利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很早就进行了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依托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进行交叉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招生;二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设交叉学科专业进行招生;三是依托学校跨学科研究平台进行招生。经过几年的探索,在交叉学科招生过程中,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存在明显的不足。

(一)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探索中的经验

1.交叉学科招生计划单列。为鼓励学科交叉和融合,学校对交叉学科招生实行招生计划单列,如智慧水利、水利企业管理、水利行政管理、水与环境法学等交叉学科方向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20~25名,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5~20名,水科学研究院作为以水为核心的高端跨学科研究平台,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5名左右,硕士研究生60名左右。学校每年根据各学科专业和平台的师资情况、科研产出、培养质量等情况,对招生计划进行测算和调整。招生计划单列下达,既能够激发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积极性,也能够保障交叉学科发展所必需的生源规模,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

2.注重吸引不同专业背景生源。学校智慧水利交叉学科方向硕士研究生招考明确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数学、地理信息科学优秀本科生可以报考,这有利于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遥感、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推进前沿技术在水利行业创新应用。管理类和法学类学科设置交叉学科方向,用于招收水利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优秀本科生,有利于培养精通工科专业的管理类、法学类复合型人才,为水监督、水行政等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二)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探索中的不足

1.交叉学科招生选拔区分度不足。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过程中明确了报考学生的专业背景,但是在进行初试、复试的过程中,并未对有特殊专业背景的考生进行单独考核,相同一级学科下的交叉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方向,在对考生进行选拔时,使用同样的初试科目和复试科目,跨学科的考生在这种同一尺度下和原专业背景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考生“同台竞技”,难免分数不尽如人意,常常无法脱颖而出。

2.选拔专家交叉学科背景薄弱。传统学科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有的“学科文化屏障”[2],加之学校中校—院(部)—系—所的“科层式”结构,短期内,长期固化的学科界限还难以突破[3],招生选拔专家们一部分是因为科研项目等存在交叉,而不是真正具有跨学科知识储备,不少专家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水平专家力量还比较薄弱。

3.招生流程有待优化。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流程与传统单一学科并没有明显差异,基本上由资格审查、初试(笔试为主)、复试(面试为主)三个流程构成,博士招考流程上一般会加入材料审核环节。“此流程是前后衔接、各为基础、层层递进的关系,之间少有交叉和反复”[4],交叉学科有其特性,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应该具备某种特质,在传统招生流程中这种学科特性和人才特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选拔出最适合交叉学科需要的人才。

二、基于学科特性和人才特征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的思考

(一)交叉学科主要特性

1.复杂性。交叉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驱动力本身就在于自然与社会的内在复杂性[5]。人类遇到的诸如人口、健康、气候、生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众多棘手难题,仅仅依靠单一学科或者单一学科门类是无法解决的,只有通过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才能寻求突破,有些问题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些就决定了交叉学科本身的复杂性。

2.整合性。交叉学科研究和学习的一个标志就是,通过借鉴与特定问题相关的多门学科视野将个别与更大的整体联系起来[5],也就是说交叉学科要将零散的、孤立的各门学科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渗透、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打破科学割据,作彻底联合的努力,去解决复杂问题[6]。王立峰等人在研究中指出,“整合”和“创新”是高校交叉学科发展道路上不能回避的问题,交叉学科研究中除了知识的整合、还需要资源的整合、人才的整合、组织的整合等[7]。

3.变革性。交叉学科是新的学科生长点,是学科发展的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常常带来变革性的见解和技术,取得创造性的突破。同时,在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现实问题的应对更加敏感,交叉学科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迅速反应,不断提出新问题,尝试新方法,产生新技术。

(二)交叉学科人才主要特征

交叉学科的复杂性、整合性、变革性等要求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人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艾伦·雷普克在《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一书中就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素质和技能做了专门探讨,列出了9种素质和5种技能,交叉学科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除了这一类认知能力外,更要关注其应该具备的非认知能力。

1.乐于冒险。认知心理学家赖纳·布洛姆将跨学科边界比作“在外国领土到处活动”[5]。交叉学科人才要乐于钻研新的事物,敢于“冒险进入陌生的地盘”,为了解决问题,敢于承担失败的风险,积极探索其他人未关注的领域和各种可能性。

2.重视多样性。普林斯顿大学提出本科毕业生的标准中指出,学生要“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哈佛大学也要求自己的毕业生“必须对自己的文化和其他文化有一个广阔的视野”[8]。这些对于交叉学科人才是至关重要的素质,交叉学科研究者需要熟悉多门学科,尊重不同的观点,在多样性、复杂性中对来自多方面的相关学科的信息兼容并蓄,甚至是接受歧义和悖论。

3.热衷合作。交叉学科的研究毋庸置疑必须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无论经过多么全面的训练,没有某一个人可以对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做到应知尽知,交叉学科常常进行的是跨学科领域的重大挑战性课题,靠单枪匹马很难完成研究任务,交叉学科研究者应该谦逊地参与团队协作。

4.愿意反思。交叉學科的复杂性、变革性,要求其研究人员要愿意反思,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批判的方式反思信息来源、推理过程;评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通过反思促进交叉学科的进一步研究。

此外,交叉学科人才还要具备“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整体思维能力、胜任交流的能力”[5]。

(三)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的思考

通过传统单一学科招生选拔方式很难适应交叉学科特性,选拔出具备以上特征的人才,结合河海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的实践,笔者考虑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应在前端完善筛选机制,在招生过程中加强选拔机制,增加延后考察机制,有效构建后续反馈机制,形成一系列的配套机制。

1.前端筛选机制。一是通过设置报考考生的专业背景、参与科研情况等非歧视性的学术性条件,对报考考生的范围进行较为精准的设定,以便于交叉学科选择适应自身需求的多学科人才。二是强化材料审核。借鉴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过程中设置的材料审核环节,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不论硕士、博士均应进行材料审核,审核考生的前期专业学习情况、从事相关的科研活动情况、对交叉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情况、对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思考和设想等,通过细致的材料审核,对考生加深了解。三是完善专家推荐制度。专家推荐信在国外高校的招生审核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中的专家推荐信往往流于形式,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规范推荐信流程、推荐人、内容和形式等要求,有效发挥专家选人识人的作用。

2.过程选拔机制。前端筛选之后,锁定了部分生源范围,选拔过程也应该区别于传统单一学科。一是要组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实力的高水平考核专家团队,专家团队不局限于本校教师,可以拓展至本交叉学科领域的知名学术研究专家和交叉学科应用前沿的技术运用专家等。二是要科学设置初试试题,交叉学科初试试题不能用单一学科的试题简单代替,也不是简单地将几个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拼凑,要真正体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学科前沿知识。三是优化复试内容,交叉学科的复试过程较之传统单一学科,应该更具有开放性、综合性,除了考查考生的认知能力,更应该考查考生的非认知能力,尽可能考察出考生是否具备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潜质。

3.延后考察机制。尽管在选拔过程中会尽可能基于交叉学科人才应具备的特征设计一些环节考查考生的科研态度、创新潜能、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但是通过一般只有20~30分钟的“即时性的、短期性的”[4]考察无法准确判断考生是否具备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能力和素质,罗英姿等人在研究中指出要引入一个新的阶段——“延后考察期”[4]。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延后考察机制,改变以一次选拔决定结果的局面。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面试考察机制,美国的一些博士项目会安排为期一天以上的面试,通常称为“面试周末”或“面试日”[9],我国的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以便多角度、多方位地强化面试考察。二是在初期考核结束后,拟录取考生或考生入学后的一段时期内,通过师生互选、实验室轮转、交叉学科课程学习、交叉学科课题研究等让考生“真枪实弹”开展学习和研究,在此过程中对考生进行进一步的实地考核和评测。

4.后续反馈机制。研究生招生机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入口机制,不应该是单向度的,而应该有一个质量监控与反馈机制,这对于充满了复杂性、多变性的交叉学科来说显得更为重要。高校应该建立交叉学科招生后评估机制,与交叉学科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等联动,对招收的交叉学科研究生进行跟踪评估,分析其在培养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和培养成效等,反馈至招生的前期筛选、过程选拔和延后考察,以便优化招生流程设计、创新招生考核内容和方式等。

5.系统配套机制。与交叉学科招生紧密相关的是要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与质量评价等一系列配套机制。一是交叉学科导师队伍建设,要建立高水平的交叉學科师资力量,通过导师组、导师团队等方式,充实交叉学科导师队伍。二是要创新交叉学科及其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对交叉学科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与支持,进一步打破院系和学科之间的壁垒,有效发挥交叉学科效应。三是建立有效的分流机制。在延后考察过程中及后续培养的关键环节中,如发现学生并不适合进行交叉学科培养,要建立有效机制将学生分流到传统学科继续学习,避免简单淘汰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及对生源的影响。四是明确交叉学科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在研究制定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明确交叉学科如何建设发展、依托交叉学科如何开展人才培养等基本问题,并将在交叉学科学位授权与授予,质量保障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10],这将大幅加快推进交叉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与祖国共进 与时代同行[EB/OL].(2021-04-25)[2021-08-11].http://bj.people.com.cn/n2/2021/0425/c14540-34693465.html.

[2]欧小军,李紫红.论跨学科视域下的学科文化屏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6-19.

[3]黄俊平,陈秋媛,瞿毅臻.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5):39-42.

[4]罗英姿,伍红军.交叉学科研究生招生机制设计新思维[J].中国高教研究,2010(2):42-44.

[5]艾伦·雷普克.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4+36+60+63-64.

[6]李立国,李登.设置交叉学科:打破科学割据,作彻底联合的努力[EB/OL].(2021-02-27)[2021-06-01].https://news.gmw.cn/2021-02/27/content_34647253.htm.

[7]王立峰,麻锐.高校交叉学科的整合模式与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7):8-9.

[8]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5):15-18+37.

[9]谢金丹,顾建民.灵活性与可靠性的统一:美国博士生招生经验: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67-72.

[10]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增设“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答记者问[EB/OL].(2021-01-13)[2021-05-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101/t20210113_509682.html.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Enroll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 Training: Taking Ho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Ping, GAO Xin

(Graduate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8,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some important scientific problems cannot be completely solved by a single discipline, so highly interdisciplinary and deeply integrated disciplines are unstoppabl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s, which is the main method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has become a major trend of graduate educ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Interdisciplinary postgraduates’ enrollment mechanism is a key point of cultiv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Hohai University about interdisciplinary enrollment of postgraduates. Moreover, this paper also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limitation of enrollmen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e put forward relevant idea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Key words: interdisciplinary; enrollment of postgraduates;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实践与思考
从学科交叉到交叉学科:“四新”建设的知识逻辑与实践路径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音乐学副修专业,培养交叉学科人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高层论坛」评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自主展评”课堂不容忽视的四个之“最”
汾阳市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