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文:给沙漠“系”上绿丝带
2022-06-21
徐新文,1963年1月生于山东菏泽,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现任塔克拉玛干沙漠研究站站长。荣获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感动人物称号。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一条长436千米、宽约80米的“绿丝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研究员徐新文是这条“绿丝带”的设计者。在多数人眼里,沙漠是荒凉的,但在徐新文眼里,沙漠是灵动的。
深入一线 收集一手资料
20世纪90年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里有豐富的油气资源。1992年春天,为了开发油气资源,国家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修路。已经有6年工作经验的徐新文,接到为沙漠公路选线和防沙治沙的工作任务。
1992年的正月还没过完,徐新文团队就来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子是流动的,如果只修路而不修建防沙体系,路很快就会被沙子掩埋。为了设计出合理的防沙体系,徐新文带领团队沿着公路开展地形测量工作。徐新文回忆道:“那时候,测地形全靠人扛着仪器设备一点点测,我们团队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过一座座沙丘,才把地形图测好。”最终,徐新文带领团队绘制了一幅宽度接近500米的地形图,为后续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95年,这条沙漠公路终于全线贯通,并取名为“塔里木沙漠公路”。该公路全长522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沙漠公路。
路修通了,但车辆在这条沙漠公路上却难以顺畅地行驶。因为只要发生沙尘暴,路就会被沙子覆盖,车辆也难以通行。徐新文的研究团队在修路前,就开始研究防沙治沙的工作。1995年至1997年,徐新文的研究团队相继在风沙运移、植物引种、土壤改良、苗木培育、灌溉技术等方面开展试验。2002年,研究团队建立了沙漠植物园,引种了近300种防沙治沙植物。经过反复研究,徐新文团队最终选择柽柳、沙拐枣和梭梭作为沙漠公路防护林建设的主要植物种类。
2003年,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项目正式立项。3年后,长400余千米、宽近80米、种植苗木近2000万株的防护林工程正式竣工。该项目在200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十大环境友好工程等奖项。
走出国门 防沙技术受认可
自2006年起,徐新文致力于将中国防沙治沙和生态建设的技术成果推向国际。借助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徐新文和他们研究团队把防沙治沙的理念及经验推广到10余个国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如利比亚派专家考察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并邀请中国科研团队帮助利比亚建设荒漠化防治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徐新文带领研究团队在其首都建成了引种筛选基地,成功引入40多种植物苗木和插条,设立了20公顷的示范基地,建成哈萨克斯坦首都圈23公顷的生态屏障示范基地;为了抗击沙漠化,非洲11个国家决定与徐新文团队联手在撒哈拉沙漠的南缘修建一条“绿色长城”,建成后的长度将接近7000千米。从新疆到中亚,由“死亡之海”到遥远的撒哈拉沙漠,徐新文与风沙共舞、圆绿色丝路梦。
徐新文从事沙漠研究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作为一名治沙人,他现在仍然坚守在沙漠一线,带领团队不断创造中国的治沙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