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丛书出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2-06-21邢剑飞
邢剑飞
摘 要:图书出版质量是出版行业繁荣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出版社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以丛书的视角对出版质量的提升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丛书出版质量所面临的问题,并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丛书出版 出版质量 内容质量 重点项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新的擘画。中宣部积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对高质量精品力作的出版资助力度逐年增大。如何提高图书项目特别是丛书项目的出版质量成为助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丛书质量问题分析
丛书项目出版是出版社的重要工作之一,相较于单册图书,丛书的内容质量在以下几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1.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写作质量不统一
作者水平是图书写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在丛书写作中,能保证每个分册作者的高水平是非常不易的。以科技类图书为例,经常会看到在同一学术类著作丛书中各分册的写作质量有好有坏,写作水平有高有低,有的分册撰写严谨、论据清晰、文笔流畅,充分反映了作者长期进行科研工作的优秀成果;有的分册写作随意、文字拗口、内容不实,使丛书整体质量下降一个档次,甚至个别分册还有拼凑、抄袭之嫌。这往往反映了丛书主编在组织策划丛书時对所有分册作者了解不够,整体把控不到位,导致丛书整体内容质量不理想。
2.体系性、逻辑性不强,交叉重复较多
丛书一般是对某一领域的系统总结,所以对体系性、逻辑性有一定的要求。以教材类图书为例,市场上一些针对专业类课程的教育类丛书,虽然大都以专业名称作为丛书名,但各分册逻辑性、系统性不强,侧重点不明确,未沿一条逻辑主线进行撰写,无法准确反映该专业各阶段的学习内容,整体缺乏完整性。同时,丛书各分册之间内容横纵交叉,颗粒度不一致,衔接不合理,重复性内容较多,反映出丛书设计思路不清晰,思考欠周全。
3.格式、标准不一致,前后矛盾
丛书与单行本图书不同,不仅要保证各分册自身格式和标准的统一,还要保证丛书整体的统一。以工程技术类图书为例,这类图书一般在层次结构、公式图表表述等方面都较为复杂,当作为丛书出版时很容易出现一致性问题。例如层次设计、序号使用、题号图号表达等体例格式不统一问题,虽然作为单册图书是符合出版规范的,但从丛书整体上看就显得不够严谨;再如名词术语表述不统一问题,每一位作者都有其习惯的表述方式,尤其对于一些非标准类名词术语表述,不经意就沿用到图书写作中,单独来看可以理解其表述的含义,但各分册之间出现同一内容表述的差异化就会带来歧义或矛盾,尤其一些翻译词汇,会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不好影响。
二、丛书质量提升路径
丛书的撰写与出版具有参与人数多、耗费时间长、每个分册的写作和出版工作很难步调一致等鲜明的特点,这就对图书出版工作造成很大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丛书的出版质量,需要从作者和出版社两端下功夫。
1.激发主编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丛书质量的前提
丛书的策划与撰写,主编是核心,一般具有行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这就会导致两种结果:其一,主编如果有时间有兴趣,他会主动承担起图书出版前的组织和撰写工作,编辑一般承担辅助角色。主编经过在内容结构上的尽心梳理、在分册作者选用上的精心安排,以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短时间内聚集起领域内最具专业性的作者队伍,再辅以出版社的高质量编校工作,最终能够呈现出一套具有时代意义、体现行业发展的精品力作。其二,主编如果有兴趣但没有时间,或者干脆没有兴趣,编辑为继续推进项目就会考虑诸如由主编挂名,编辑以主编的名义邀请相关作者参与写作等方式完成图书策划组稿任务。这种形式的编写组没有约束力,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图书编写内容不可控,编写时间不可控,最终容易导致编辑为了能够尽快完成项目,降低出版要求,甚至只要作者能够交稿,不再把关内容质量;导致成书表面光鲜,内容价值却不高,甚至个别图书还存在版权问题。
因此,丛书出版,选好一位德高望重,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影响力,且真正有责任感、有情怀的主编是至关重要的。主编的主观能动性是决定丛书质量特别是内容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内容质量恰恰又是丛书价值的核心体现。
2.组织专家集中评审是决定丛书质量的基础
丛书出版,有时编辑为了省事或考虑成本,并不愿召开丛书大纲和书稿评审会,直接接收各分册成稿编辑出版,这种出版方式很难保证图书的内容质量。除了一些开放性的丛书,大部分丛书都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各分册之间、分册各章节之间、各章节知识点之间都具有关联性,不对大纲和初稿进行集中审读很难保证丛书的体系性和完整性。
集中召开评审会,邀请专家及各分册作者对丛书整体架构、思想逻辑进行探讨和确定,保证了丛书的完整性;对丛书各分册的内容结构、章节层次设置探讨和确定,保证了丛书的系统性和统一性;对丛书各分册表述方式、名词术语的使用方法等进行探讨和确定,保证了丛书的学术性和严谨性。
同时,召开集中评审会,向各分册作者所表达的是编委会和出版社对丛书撰写和出版的重视态度,会对作者的写作起到督促作用,从客观上有助于提高作者写作质量和完成进度。
3.指导作者规范写作是提高丛书质量的根本
无论是单行本图书还是丛书,指导作者规范写作对提高书稿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如何使作者能够提交一本符合出版社定稿要求的书稿,就成为编辑工作的核心。我们应该将书稿的编辑工作前置到作者写作过程中,提前与作者沟通写作规范,让作者了解图书编辑出版的基本流程,理解写作规范对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性。
对作者的写作进行规范,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规范书名、署名顺序和著作方式;二是统一各分册整体架构(包括内容简介、序、前言、目录、正文等),统一章节序号使用方式,统一图、表、公式编号方式;三是统一各分册章节内容结构、体例格式,包括绪论、小结、参考文献等;四是统一各分册专业术语表述方式及使用规范等;五是统一各分册书稿的字体字号、行间距、字间距等。
对以上内容进行规范,可以有效减少定稿修改工作量,同时加强丛书整体性,提高丛书整体书稿质量。
4.加强“三审三校”是提高丛书质量的手段
与单册图书一样,加强“三审三校”是有效提高丛书编校质量的手段。但与单册不同的是,审读人员以及排版校对人员,在对分册书稿进行审校的同时,还要考虑丛书整体情况,要从丛书的高度开展审校工作。这对审读和排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固定审排校人员。丛书往往是成体系的,各分册的内容形式、结构、名词术语用法等都具有统一性,各分册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衔接性,同时版式设计等也具有一致性。这就要求参与丛书审读和排版校对的人员熟悉丛书整体情况。因此,应该在丛书第一个分册进入出版流程前,就固定审排校团队,由专人负责,开展丛书的编审排校工作,尽可能排除因信息不通畅造成的编校质量问题。
(2)撰写审排校规范。虽然有固定的审排校团队,但由于丛书各分册书稿一般不会在同一时间进入出版流程,周期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两年,这就会造成即使团队成员也很难准确记住前一分册书稿的审排校要求,产生编校问题。这就要求在丛书进入出版流程前,就书稿的基本情况制定丛书审排校规范,将丛书的共性问题、丛书的整体要求、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等以文字形式进行规范,以备随时查看。
(3)对阶段工作进行总结。丛书的审排校工作往往都是逐步推进的,周期较长。在这一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需要作者介入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周期内,定期召开审排校会议,对审排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以备后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三、结语
丛书的高质量出版,离不开作者与出版社的高度配合。优秀的作者团队保证图书写作高水平,专业的出版团队保证图书编校高质量,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图书出版高效率。多方配合,高效开展工作,最终才能打造出一套具有时代印记的高质量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系国防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