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有文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2-06-21王庆

出版参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王庆

摘 要:本文从国有文化出版企业视角,针对现阶段图书文化产品及服务输出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探索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实现“双效统一”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2021年3月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党中央一系列重大论断,对我们研究新时代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属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层面需求。但严格说来文化消费又属于较高層次的消费,我们虽然在物质领域创造了巨大财富,文化产业领域也有了长足发展,但文化产业受到地域性、政策性、消费能力与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文化企业在时代的浪潮中承载着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时代使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扛起时代使命责无旁贷,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如何统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什么是国有文化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迎来的历史性转变。国有文化企业转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一转型将使国有文化企业更好发挥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内容建设水平和服务供给能力,以文化精品奉献人民;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深化改革创新, 转化增长动能,更好抢占数字时代文化发展制高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文化走出去实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体制机制更加合理,自身运行更有效率,经营结构更加合理。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关乎国家民族安全,关乎中华文化赓续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文化企业在诞生之初就流淌着“红色”的血液,源自人民、服务人民是文化企业一切行动的旨归。没有服务人民大众的初心秉持,没有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起来,没有社会效益的奉献担当,国有文化企业是难以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永立潮头的,也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文化企业也是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鲜活且独立的主体,同时又是创造经济价值、追求企业效益的实体,生存发展必须以经济效益为支撑,在经营活动中也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只有不断加大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服务,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增加产品有效供给,既引领社会主流价值,又服务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贡献社会效益的同时不断积累经济效益,实现两者的高度契合统一,才是国有文化企业真正的高质量发展。2015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文化企业提供精神产品,传播思想信息,担负文化传承使命,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国有文化企业是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必须着力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表率带动作用,在推动两个效益相统一中走在前列。这是新形势下打造文化创新主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活跃文化市场的客观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确保国有文化企业始终坚持正确文化立场,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切实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见,国有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多有意义有品位有市场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同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双效统一”、媒体融合发展、高端智库建设、文艺评奖改革、扶持戏曲和影视业发展等文件和有关政策,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1.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规模持续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2135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4945亿元,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3.63%提升至2019年的4.5%,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占比略有下降。详细数据参见表1。

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687个,博物馆5788个,公共图书馆3232个;全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38%,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59%;全国出版新版图书213636种,总印数23.22亿册(亿张),重印图书275415种,总印数60.19亿册(亿张);全国期刊出版种数10192种,总印数20.35亿册。我国已经名列世界图书出版第一、电视剧制播第一、电影银幕数第一。文化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

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迭代,5G、超高清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发展,给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保持快速增长,文化新业态发展趋势良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加快6.6、3.9和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比上年提高9.0个百分点。视频直播、智能移动设备、视听载体和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其中,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5个行业小类的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20%。这表明,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我国人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逐步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增长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2019年,人均教育文化娛乐消费支出2513元,增长12.9%。2020年虽有所下降,但主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文化需求必将进一步释放,将带动文化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4.国有文化企业的实力持续增强

国有文化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十八大以来,国有文化企业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整体规模实力稳步提升。根据《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报告》及财政部数据,梳理近年国有文化企业数量、资产总额、总收入、总利润,见表2。

从表中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文化企业的数量、资产总额、总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总利润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较快增长。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了4%,实现了总数“高量”。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文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我国文化产业必将持续发展壮大。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发展态势喜人,发展空间巨大,但也存在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才和技术有所欠缺等问题,与美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长期超过6%相比,差距也比较明显,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离高质量的发展目标有一定差距。

三、国有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有文化企业在政策机遇的春天里蓬勃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背后,企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改革开放等诸多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品的“零效益”问题被严重忽视

一方面淡化了产品的社会效益,将企业自身应承担的社会效益等同于其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比如社会公益捐赠、企业安全生产等,这本应是任何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便不是文化企业也责无旁贷,若将此作为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评价标准,实则是降低和曲解了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同时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考核标准相当具体,既有数量上的量化,也有内容上的规范,但作为文化产品,无法依照这个考核标准去衡量。片面认为只要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好,其生产的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也就好,这样的思路之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缺乏受众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效益存在“非负即正”的错误理解,忽视了“不负不正但为零”的社会效益的存在,而且这又是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效益评价难度大、文化产品创新难度大的情况下,评价方重过程、轻结果,把“留痕迹”“有记录”列为评价内容和标准;而作为被评价方的文化企业,淡化产品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图形式,懒省事,以“呼口号”“写标语”完成内容创作,以政治正确自我标榜,对受众评价、市场反应麻木不仁,以为正确的内容就一定能产生正能量。例如有些好的作品斩获了众多大奖,却是曲高和寡。由于缺乏足够的受众而被束之高阁,没有了“量”的传播与推广,“好”的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走样变形,成为文化企业的“内部特供”,对社会而言并无实际贡献。再如以政府主导建设的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表面看壮大了基层文化阵地,为群众送去了精神文化产品,但关于农家书屋建成后大门紧锁、长期闲置,文化大院建成后鲜有人来、最终荒草遍地的报道屡见不鲜。这两个事例中都存在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问题,而究其根源,其实都是忽视“零效益”的思想所致。

2.国有文化企业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弊端

一是现如今国有文化企业受到的体制约束依然较多。虽然有国家财政、政策红利等因素的支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但是也往往受制于诸多部门和体制约束,改革创新迈不开步子、甩不开膀子的现状依然存在。二是现如今国企内部管理上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激励制约机制不健全、人才队伍管理较为混乱、外部监管不够等问题。例如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文化投资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的问题,等等,都极大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三是国有文化企业高端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短缺,特别是新型文化人才短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能力要求较高、培养周期较长,同时相较于金融、IT等领域从业人员来说,待遇又相差甚远,行业吸引力明显不足,招人不好招、留人不好留的情况时有发生。

3.文化产品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不足

国有文化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二八法则”(20%的品牌占据了80%的市场)明显。以图书市场中销量为例,排名前1%的图书,2017年至2021年,连续5年贡献了超过了50%的码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版业迎来了一个繁荣和阅读分化与过剩的时代,在策划盲目上马、同质化严重的同时,本着“孩子多了好打架”的传统思想最终败下阵来,导致出版业大量同质化出版物库存严重。

4.国有企业在新技术冲击中反应滞后

从企业自身看,国有文化企业过度依赖传统主业。现阶段国有文化企业历史较为悠久,原有主业已较为成熟,多年发展导致的因循守旧思想较为严重。从外部环境看,互联网等新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不仅对传统新闻媒体冲击严重,也对文化传播形态带来重大变革。以出版为例,该领域在多年的发展基础上形成了出版、印刷、发行、物供板块,产业结构清晰合理,但在数字出版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将对印刷、物供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将会颠覆传统行业的结构。世界正在科技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中发生着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国有文化企业虽然大都已经开始了改革探索的步伐,但反应较为滞后,转型成功者依然寥寥。

四、国有文化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实现国有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优先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上述存在的问题既有交叉又属不同维度,经过分析归纳,我们有针对性地深入思考了五个问题:为了谁(宗旨问题),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办法和手段),谁来解决(文化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政府与社会层面的责任等方面),如何长期可持续(体制机制的守正与创新)。现提出如下对策建与议。

1.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一是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意识形态领域事关国家安全,好的文化导向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文化导向可能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输出必须要有“总编辑”,文化再精良也要装上“安全阀”,绝不能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企业所贡献的社会效益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必须首要保障,必须放在首位。再好的文化创意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服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坚持国有文化企业经营者作为政治家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并提出了五条标准。文化产品同样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指示来规范自身,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把好选题关、制作关、审核关、出品关,严格规范文化产品生产流程。文化企业运营团队和当家人要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仅要做业务专家,而且要有政治家头脑,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工作中去。三是坚持铭记文化初心和情怀。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应该是文化工作者不变的初心和崇高的情怀。初心、情怀、理想是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国企贡献社会效益、收获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文化源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伟大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璀璨文化的贡献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企业既要仰望星空,秉持初心,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坐标,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又要脚踏实地,在初心情怀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守正创新,做大企业,做强主业,做优产业,创造社会价值,贡献社会效益。

2.坚持双效统一,走出“零效益”困境

一是正确定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含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内容,它的基本标准是必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另一个要素是传播,它的基本标准是能让受众认可、在文化市场上形成影响。在具备传播力的前提下,内容有偏差一定会带来负面社会效益,内容无偏差一定会带来正面社会效益;在传播力差的前提下,无论内容优劣,其社会效益都几乎为零。所以在全国国有文化企业普遍加强了文化产品的内容导向管理、产品内容无错、导向不偏的大环境下,社会效益的问题就主要集中在传播这个要素上,其主要矛盾就是传播力。破解了传播力差这个难题,就一定能走出“零效益”的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所要求的切实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实则也是对全部文化产品的要求,这“四力”更是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核心要义。二是正确定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肯定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指标,但在文化领域,它又是文化产品传播水平的重要指标。内容不好的產品,我们坚决不要它的经济效益,因为经济效益越高,传播的劣质内容就越多;但内容好的产品,我们一定要追求经济效益。尽管内容好不一定就传播好,但有了好内容这个基础,传播不好这个问题并非无解。在经济效益驱动下,会有更多破解传播难题的创新之策。三是正确定位“双效”统一。在传播内容正确、方向不偏的背景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呈正相关的;换句话说,经济效益就代表着社会效益。在这个框架内,所谓的“统一双效”就是二者的共生共荣。因此在考量“双效”关系时,我们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实质是要文化企业必须做到有效供给,杜绝无效供给,因为没有传播量的作品既产生不了经济效益,也产生不了社会效益。要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在市场上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重点品牌项目,充分发挥文化产品文明传承、文化传播和正能量传输的引领作用。在“双效”关系上,一定要杜绝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的零和思维,集中精力追求传播力的增强,进而取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3.打造文化精品

一是做好源头策划。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内容为王,使产品从开始就植入“传播基因”,使文化产品既有声有形有故事,又耐听耐看耐琢磨,更入脑入心入灵魂,使受众见思见悟见行动。让文化产品有品质、有品位、有格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出新时代的新味道。二是延长产业链条,做好IP孵化。再好的产品在文化企业的库房里都难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没有走到观众读者的书桌上,没有进入受众的视野中,没有产生心灵共鸣,就不可能有社会效益。我们应当在策划之初就考虑到“双效”统一,深耕优势领域,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生态系统,开拓出自身发展的新的增长极,走好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对于出版业而言,其实就是把书“打开”,努力做好知识服务、文化服务。把一本具体的书,变成诸如听书的音频、扫码可看的视频、VR等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形态。在做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的同时,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在原型产品基础上做到一次开发、多次使用,多业态培育,多渠道经营。加快从内容生产商到知识服务商的转型,从传统的商业经济模式上升到服务经济模式并逐步发展至体验经济模式,从而让读者爱看,受读者欢迎,使文化在有效传播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是利用新工具、建立参照系。在纯粹市场经济机制下,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就是产品质量优劣的试金石。但在纯粹市场经济机制无法覆盖全部文化市场的情况下,就要探索用新工具来衡量文化产品的质量效益,这个新工具就是目前风起云涌的大数据、云计算。新工具以高科技为支撑,实现生产者和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帮助文化企业调整产品定位,满足市场需求。比如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将中阅网定位于全国知名的图书宣传营销社交平台,努力用此平台挖掘市场潜力、寻找用户热点、确定出版方向。再比如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些年利用覆盖河南全省城市乡村的百姓文化云,为文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打造了一个对接平台。但更重要、更宝贵的还是平台上产生的大数据,为全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全部文化供给方提供了有效信息,可以通过优质算法帮助文化供给侧的产品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从而有效避免了盲目生产和无效供给。

4.改革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机制

一是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政府对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的管理要进一步优化,真正把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统筹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文化体制改革一定要求实效,要蹄疾,更要步稳,一刀切、走极端的管理办法一定要纠偏完善。以前求进度不求质量、新瓶装老酒等改革中的教训一定要深刻汲取。在不能完全以价格为调节机制实现市场规范的前提下,不能机械、简单地以事业、企业等单位属性为标准来区分管理服务对象,不能机械、简单地对企业用市场手段,对事业用行政手段来管理和规范,而应因事制宜、细分对象、综合施治,把握好改革的时度效。这样,政府的决策会更加科学,文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会更加优化。比如对教材的管理、对文艺院团的改革要从过于市场化向多些行政调节转变,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要从单一政府供给向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转变,适当引入市场竞争。二是大力鼓励创新,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理念真正贯彻到位,要能够全面科学地评价考核,要能够纠正错误、容忍失误,给企业减压、减负,不唯考核是举,让文化企业真正做到敢于创新、勇于突破、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政府及社会第三方对文化产品的评奖也应创新,作品好是一个获奖的理由绝对无可指责,但是传播范围及数量同样应当作为获奖的重要指标。应该优先在受市场和受众追捧的爆款产品中筛选,然后再在导向正确、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等内容方面进行把关,把作品好与能传播统一于评奖的导向中。三是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标准是指挥棒,引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包括奖项设置、项目资金匹配等众多政策优势都围绕着考核予以配套。好与不好的结果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命运,因此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可以说是唯考核标准马首是瞻。但是考核的目的应当更有方向性,要坚持树立“非正即负”的社会效益观,引导文化企业更加重视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积极主动地在润物无声中成风化人,而不是盲目无用地强输硬灌,满足于自我陶醉式的大秀情怀,不求好不好,只求做没做。要及早谋划,科学论证,及时推进,让企业及早学习领会,便于贯彻落实,便于长期坚持,让考核发挥更大作用。四是深化企业内部机制改革。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进一步提升文化国企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产效能,不斷规范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在人才制度改革上下大力气,探索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等方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主动变压力为动力,紧紧抓住历史的契机,做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5.强化开放推动外延发展

一是加快开放,培育新的增长极,多极发展。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等融资平台作用,并购重组国内外优质文化企业和品牌;充分吸收外部资金,以开放的姿态吸引外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股文化主业以快速壮大自身实力并抵御市场风险。探索实现优势互补、劣势对冲的良好模式,将社会企业创新力强、灵活多样的优势发挥出来,将文化国企深耕领域多年,文化积淀厚重、自由资金充足等优势高度集中,最终实现端口强力管控、触角灵活延伸、创意创造效益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做好文化走出去工作。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诸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越来越被世界认同,文化已成为大国软实力的重要内涵。从中国走出去的不再局限于代工产品、生活百货,也不再局限于“新四大发明”,更是大有可为的文化领域。要以国家走出去政策支持为支撑,更好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切实提升文化的传播力。

6.加强业态创新融合发展

一是主动适应产品形态升级。传统概念中的文化产品主要是指书籍、影视、新闻等领域的产品及服务。但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产品形态变化万千,文化地产、文化旅游、文化投资等众多新形态纷纷涌现、竞相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内涵和品类。文化企业要能主动适应文化产品形态升级,转变传统的“我有什么,就做什么”的思路,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实现企业价值。二是加快业态融合发展,主动应对市场竞争。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会议上首次提出媒体融合发展概念。2014年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内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主阵地汇集、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文化产业走融合发展之路已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融合发展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五、结语

高质量发展的特征一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契合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也一定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生逢伟大时代,面对宝贵历史机遇,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永立潮头。国有文化企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同时也路漫漫其修远。只要我们永葆爬坡过坎的韧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匠心苦守,耕耘沉淀,我们一定能创造出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作者单位系中原出版传媒集团)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辽宁省绿色增长水平提升路径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