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
2022-06-21郑祥国
郑祥国
摘 要:文章介绍了影响玉米高产种植质量的因素,分析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种植流程,阐述了玉米高产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提升玉米种植产量,扩大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适用范圍。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玉米高产种植技术;肥水管理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9-001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B
随着玉米种植范围的扩大,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为提升玉米种植质量与产量,种植人员应不断创新与推广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在提高玉米种植效率的同时提高玉米种植水平,促进玉米种植产业持续发展。
1 影响玉米高产种植质量的因素
1.1 播种方法不科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玉米种植技术愈发完善,给玉米的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革。在相关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新设备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但是因其价格昂贵,并不能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因此,在我国玉米种植过程中,没有广泛运用新设备,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播种方式,无法确保玉米的种植距离,给玉米种植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玉米播种的深度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玉米产量。
1.2 地质与气候影响较大
地质和气候是影响玉米种植的重要因素。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受气候与地质因素影响,玉米幼苗会出现很多分支,在日后经过人工培育与筛选形成不同品种。所以,种植户在应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时,应时刻关注气候变化和地质条件,避免环境因素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利影响[1]。
1.3 玉米品种较多
选择品种是种植玉米前的重要步骤。现阶段,玉米种类较多,不同种类的玉米最终产量存在差异。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尽量选择品质好、抗病虫害能力强及产量高的品种。随着玉米种植热潮的来临,一些非法经销商把劣质种子售卖给广大农民,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与质量,给农民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2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种植流程
2.1 播种前准备
2.1.1 科学选种
科学选种是保障玉米质量与产量的重要手段。选择玉米种子时,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挑选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例如,较为干旱的地区应选择抗旱品种,风力较大的地区应选择根茎强壮的品种。同时,应及时去除病变的种子,清除残余杂质,确保种子干净健康。
2.1.2 浸泡
在播种前,需要对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先用冷水浸泡11 h左右,后用温汤浸泡7~10 h,接着用0.15%~0.20%的磷酸二氢钾试剂浸泡11 h。浸泡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浸泡时间。科学浸泡种子可为后续玉米种植提供保障[2]。
2.1.3 药剂搅拌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种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玉米种植之前,必须要将病虫害清除。经过浸泡再晾干的过程后,要使用药剂拌种,最大程度避免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病虫害问题。
2.2 科学播种
正式播种前种植人员需科学确定播种时间,播种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及质量。一般来讲,玉米种子的发芽温度为6 ℃左右。在6 ℃以下播种,虽然也能发芽,但若遇到早春低温,会导致种子发芽后出现冻害,继而影响生长活力,降低出苗率,并推迟发芽时间。在6 ℃以上播种,若降水量较大,玉米种子极易被泡烂,进而影响玉米生长与后续的施肥管理工作。所以玉米播种时间应在4—5月,该时间段外部温度适中,可有效提升土壤肥力,增强其抗倒伏与抗旱能力,切实提高玉米产量[3]。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密度会影响种植质量、产量及抗倒伏能力。适宜的密植技术能确保区域内的玉米光照充足、通透性良好。玉米植株密度过小会降低其抗逆性,因此需精准控制种植密度。种植人员可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使用大垄双间种植法,利用该方式合理控制玉米植株的大行距、小行距与株距等,使各项数值处在玉米种植标准范围内,通常行距为15~20 cm,间距为30~40 cm。此外,若想提升玉米植株的通风效果,运用密植技术时需尽量选用宽窄行种植法,借助该方式提高玉米植株管理质量。
2.3 幼苗阶段管理
为提升玉米种植质量,种植人员需将高产种植技术运用到不同生长阶段中,利用高效的生长管理措施实现高产。当玉米幼苗生长到3~5叶时,需对其进行定苗与间苗,需要注意的是,间苗与定苗需在晴朗的天气进行。间苗定苗的具体流程为先剔除小苗、畸形苗、弱苗与病苗,留下壮苗确保玉米植株整体健康,再利用中耕除草解决土壤问题,提升其内部的透气性,并清除杂草、疏松土壤,提高玉米的生长质量,使其达到高产优收、提质增产的效果。
幼苗期的玉米植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较为苛刻,若采用的生长管理举措不佳,极易引发幼苗死亡,尤其是浇水过多会使其遭遇涝害,不但会减缓根系发展速率,还会加速苗木死亡,严重影响苗木生长质量。在幼苗阶段的生长管理期间,种植人员应利用适宜的肥水管理举措改变不同阶段的玉米生长状态,为其生长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4 水肥管理
2.4.1 幼苗期
幼苗期是玉米播种后的第一个阶段。土壤中的含水量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直接影响。若土壤中的水分超过了幼苗所需的水分,就会对幼苗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玉米幼苗死亡;若土壤中的水分无法满足玉米生长需求,玉米的根系就会受到影响,并且一直向下延伸,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玉米幼苗期,为了预防玉米幼苗出现旱灾,导致幼苗生长缓慢,应保持玉米种植基地的土壤适当干旱,有效控制灌溉量。
2.4.2 大喇叭口期
大喇叭口期是玉米幼苗吸收水分的主要阶段。为了有效增加雌穗的颗粒数,应确保玉米在生长周期内可随时获得充足的养分,为后期玉米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确保充足的水分供给,使大喇叭口期有效进行光合作用,进而保护玉米叶片。大喇叭口期作为吸水口,种植人员要时刻关注玉米的含水量,确保大喇叭口期水分充足[4]。
2.4.3 吐丝期
吐丝是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应。在玉米吐丝期,必须控制好氮肥的使用量,确保施肥质量,严禁过度施肥。氮肥使用超量将直接对雌穗造成影响,进而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因此,玉米种植阶段,应确保玉米可以有效吐丝,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2.4.4 完熟期
玉米生产过程的最终阶段为完熟期,完熟期会对玉米质量与产量产生巨大影响。在完熟期,玉米体内的胚乳呈蜡状,籽粒质量达到最大值。直到最后阶段,玉米体内的籽粒乳线会慢慢消失,最终基部部分会出现黑层。玉米完熟期并不代表玉米已经成熟,此时还需严格按照要求执行,保证玉米的最终质量。在完成各个阶段玉米的水肥管理后,为确保生长养分的均衡性,要尽量选用复合肥、磷肥与农家肥,其用量分别为30 kg/667 m2、25 kg/667 m2、800~1 000 kg/667 m2,田间施肥时,需借助喷施法完成该项工作。
2.5 玉米晚收
在应用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后,种植人员需明确玉米晚收的不同时期,其时间节点包含完熟期、蜡熟期与乳熟期。例如,当玉米处在完熟期时,其外部颗粒较为饱满,体积与质量最佳,若选择在该时期收获玉米,则能实现玉米种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完成玉米收获工作后要对其开展晾晒工作,使玉米完成脱粒,再依照玉米脱粒效果将其放置到仓库保存,需要注意的是,仓库要始终处在干燥与通风状态,相关人员应定期检查仓库的具体状态,及时观察玉米质量,避免虫蛀、鼠害与霉变等现象的发生。
3 病虫害防治
3.1 虫害防治
3.1.1 蝗虫
为加强玉米高产种植过程中的虫害防治效果,种植人员应针对不同虫害开展针对性防治。当玉米生长过程中遭遇蝗虫时,基于其在玉米虫害内的普遍性,要适时明确该虫害在玉米植株中的为害范围。蝗虫多以玉米的叶肉与叶心为食,进而导致玉米内部的叶与花发育不良。玉米嫩茎在生长过程中遭受蝗虫侵蚀,植株内的枝茎将会出现折断现象,对其生长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部分蝗虫在幼虫时期会吃掉玉米果实内的嫩颗粒,使玉米内部颗粒腐烂,极大阻碍玉米正常生长。
在防治蝗虫时,种植人员可借用药物防治,例如,将3%呋喃丹颗粒剂放置到玉米露出处,不仅能高效防治蝗虫,还能提升玉米生长质量,改善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呋喃丹颗粒剂还可作用在正常玉米种子播种前,利用该药剂消灭过冬蝗虫虫卵。
3.1.2 小黏虫
玉米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会遭遇小黏虫为害,小黏虫多以玉米叶子为食。若玉米内部的小黏虫过多,会使玉米叶子出现残缺现象,甚至导致叶子全部死亡,使玉米植株仅剩玉米主干,大大降低其生长质量。
在防治小黏虫时,种植人员可使用生物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针对生物防治法而言,可利用天敌防治小黏虫,例如,将七星瓢虫引入玉米植株内,利用生物相克法开展小黏虫的防治工作。对于化学防治法而言,可将45 g水与6 g灭菌酯乳油混合,借助该混合药剂开展小黏虫的防治工作,在玉米生长期间可将该药物喷洒在植株表面,提升小黏虫防治效果。
3.1.3 红蜘蛛
红蜘蛛的别名为火龙或火蜘蛛,属螨类。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红蜘蛛多出现于抽穗环节,会对玉米生长造成较大为害。红蜘蛛会影响玉米的质量与产量,极大阻碍玉米生长。当红蜘蛛附着在玉米叶子表面时,会吸收叶片内的大量营养,导致玉米叶子表面产生白黄色相间、密集程度较高的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会由白色逐步变成黄色,待叶子表面全部呈现黄色时,玉米会因缺乏营养而死亡。
防治红蜘蛛时,可将35%乐果乳剂与19.5%三氯杀螨醇混合,喷洒在玉米叶子表面,进而有效杀死红蜘蛛,提升玉米植株虫害防治效果。
3.1.4 玉米螟
玉米螟是玉米生长期间常见的虫害。玉米螟会在玉米叶子内部钻出不同的孔隙,并沿着孔隙爬到玉米苗新叶顶部蚕食玉米叶子。该虫害会极大地威胁玉米叶子生长质量,对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在防治玉米螟过程中,基于玉米螟的种类繁多,种植人员应控制了解该区域,掌握玉米螟的生长环境与生长习性,根据其生长习惯探究玉米螟虫害的多发时节,借助人工捕杀法完成玉米螟虫害的防治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玉米螟防治的针对性,种植人员可及时引入玉米螟天敌,借助天敌捕杀玉米螟,该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玉米质量,还能保障该区域环境的稳定性。
3.2 病害防治
3.2.1 瘤黑粉
瘤黑粉是玉米生长期间的常见病害,多出现在玉米穗、玉米叶与玉米秆中,会对玉米产量与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来讲,暴发瘤黑粉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区域氮肥过多,在大量氮肥的影响下,玉米秆茎过长但果实较少,玉米植株内的各项组织会逐步软化。同时,瘤黑粉具有极强的贮藏性,可在土壤内度过整个冬天,为其病菌的繁殖与寄生创造良好条件。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若未能对瘤黑粉进行有效控制,则会增加该病菌数量,导致玉米植株死亡,所以要采用适宜的方法加强对瘤黑粉的防治。
在防治瘤黑粉病时,种植人员应明确该病害的防治目标,即不断减少瘤黑粉病菌数量,直至完全消除。在实际种植中,应降低氮肥的施用频率,借助种农剂完成玉米种子的包衣,通过深翻土地降低氮肥对土壤性状的影响,利用有效药物科学处理玉米植株,提升玉米生长的高效性与整体质量。
3.2.2 大斑病
大斑病也是玉米生長期间的常见病害,多为害玉米下部叶片。玉米感染大斑病后,叶片会逐步萎缩,症状较严重还会蔓延至所有玉米叶片,改变叶片颜色,导致其大量死亡,降低玉米产量与质量,影响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与收入。
玉米感染大斑病后,种植人员应利用科学的防治方法开展相应的防治工作。例如,种植人员完成玉米的收获工作后,要加大对种植土壤的机械翻耕力度,将存有钾、磷元素的化肥原料放置到土壤内,及时清理该区域的杂物杂草,借用早播手段提升玉米生长质量。种植人员还可将18.7%醋醚菌悬乳剂、10%甲环唑水散粒剂、50%可湿性粉剂等混合后播撒于土壤中,频率为7 d播撒1次,连续播撒21 d可提升对大斑病的药物防治效果,提高玉米质量。
4 强化玉米种植质量的有效举措
在应用玉米种植技术的过程中,若想提升玉米质量,相关部门应在日常工作中为种植人员开展适宜的技能培训,优化玉米种植技术的应用方法,总结更多玉米种植经验。在玉米种植技能培训中,相关部门需将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列入培训内容中,通过种植人员间的交流沟通,总结玉米种植的科学手段,更好地开展此后的玉米种植工作。
相关部门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种植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关注不同区域的玉米种植质量,对不同阶段玉米种植出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利用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手段提升玉米种植效果,及时探索有效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案,掌握玉米种植技术的相关内容,提升玉米种植的有效性。还应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设计管控环节,精准控制玉米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的各项步骤。
5 结束语
影响玉米质量的主要因素有病虫害防治技术与高产技术的使用,种植人员需将高产种植技术运用于玉米种植流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手段提升种植质量,并根据当前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为玉米的高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晓侠.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关键技术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1):193-195.
[2]穆治羽.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治策略及推广实践[J].农家参谋,2022(2):57-59.
[3]宰雪梅.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试析[J].种子科技,2022,40(1):40-42.
[4]姜丽娟.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2,4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