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少女作家的诞生
2022-06-21Z姑娘
Z姑娘
[1] 早慧是天生的吗?
虽然还是中学生,闵诗睿已经拥有了极其丰富的履历——她是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出过两本书,获得过上百个大小文学奖项,琵琶八级,民族舞五级,还上过几次电视……她的荣誉列满了整整2页A4纸,而我脑海中浮出一个词:早慧。
那么,早慧是天生的吗?
如何能成长为早慧少女?
以下,将会为你一点点揭开答案。
[2] 爸妈给的精神食粮
闵诗睿妈妈的话: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能潜移默化丰富孩子的精神食粮,是开启知识财富的金钥匙,因此,我和老公都非常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记得在孩子一岁多时,我们就给她看一些具有画面感的绘本,她看得很认真,小手不停地翻,嘴里还念念有词,好像看懂了似的。每次她一哭闹,我就拿绘本给她看,说来也怪,她的哭声就立刻就停止了。
于是,我和她爸一有时间就给她讲绘本上的故事,当然,是用我们改编的、比较适合儿童的语言讲给她听,我相信她真的听进去了,也记住了,因为后来她开口学说话,想要吃东西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好东西拿来。”我们又惊讶又开心,毕竟邻居家同龄孩子还只能说一两个重叠词语。
当孩子上了小学,我们就给孩子买一些有拼音的名著,比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101个神话》等,孩子读得津津有味,刚看完一本就要预定下一本。有时候她还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讲自己编的故事,讲得好时,我们会奖励给她一本喜欢的书。
她已经赢得过十几本书了,像《郑渊洁童话系列》《杨红樱小说系列》《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福尔摩斯探案集》……
孩子真的很爱书,我也沾了书的光。我在外地上班,孩子爸爸和孩子在西安生活,我们只有周末才能见面。我总感觉自己对孩子付出的爱不够,每次回西安都要给孩子带上几本自己精心挑选的书。书多数来自于各种教育报或网站的推荐,我也会仔细拜读,了解书的内容是否适合孩子阅读、读起来是否吃力;语句是否精炼易懂,是不是有故事性,这样孩子才喜欢读,才能坚持长久阅读。
这种习惯也成了我和孩子之间的一种默契——每次一进家门,孩子就会翻我的包,看看这次带的是什么书。看着孩子那种期待的目光和如饥似渴地品读书籍,我心里的内疚感稍微能平静一些,可能就是这样,用阅读传递母爱行动,深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她成了一个感性丰富、受人欢迎的好孩子吧?
即便一周两本,还是满足不了孩子对书的渴望,为此我们以一张新华书店的借书卡扛下了买书的压力。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家长也做出不少“牺牲”。我和孩子的爸爸一直坚持从周一到周五从不看电视电脑,一有时间就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这样孩子才有充足的时间阅读,然后花很多时间陪孩子读书,读完后还相互交流感想。
我想,就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阅读成为了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闵诗睿的话:在我的阅读生涯中,除了书本上的作家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父母。我读到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文字,多数都是在父亲的电动车上完成,每一篇短文都是经过爸爸阅读优选。回家的路上,父亲将自己置于风里,将我置于美妙的文学海洋里。读完了我们就相互交流一下阅读感受,或忧伤或感动,为此父亲还提议我写一篇《电动车上的少年文学梦》。
[3] 创作出别人的精神食粮
闵诗睿妈妈的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让孩子创作一些文字。先让她写一两句话或一个小故事,再逐渐提高要求,慢慢地,孩子也能写一些小文章了。
女儿和别的孩子一样,爱和同学一起出游,还爱玩儿手机。为此,她还写了一篇《我和手机的情与恨》:
开始时父母有一点笨,总是把手机藏在衣柜大衣口袋,或隔板靠墙角的地方,或沙发垫底下。而且上楼的脚步声,总是那么重那么大,那脚步声宛如上课的铃声,总能让我提前收拾好手机逃过一劫。可能是换季,也可能是被父母发现,那熟悉的脚步却变得陌生起来,我那隐藏了好久的狐狸尾巴终于露了出来。爷爷居然在一旁看我的笑话,怪声怪腔地说:“著名侦探闵诗睿说过,‘看手机被发现不可能,绝不可能,因为不字她还没学会怎么写呢!”
孩子似乎对一切感兴趣,有时还会心血来潮做饭,但她属于面条都不会下的那种,即使勉强下锅,熟没熟还要请教父母。唯一的得意之作就是“果脯”,当然少不了手机大师的视频教程。
我记得,那个盛夏的晚上,熬夜到一点的工夫没有白费,不仅成功出炉百香果“果脯”,还收获一篇《百香果的情调》:
爸爸说,他发现百香果的皮可以做成果茶。我有点不相信,就在B站上搜索,想看看他说的是真是假,结果发现了百香果的皮可以做成果脯。爸爸说他并不准备做果脯,依然坚持做果茶,可是我发现网络上根本没有这种东西的做法。我就问爸爸,这果茶是你在哪里找到的,爸爸说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我的兴趣来了,说我们PK一把,看谁拿百香果皮做出来的食物更好吃……
我很珍惜孩子每一次的“精心创作”,有次无意间巧遇《中国青年作家报》,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去一篇孩子的文章《遇见小偷》,在孩子快要忘记的时候,收到了刊物的发表,于是孩子读书的动力更大了。
接下来有了《甑糕》《在海边》《河边的夏天》《樱花香浓,校园情深》等作品,编辑老师们也邀请我加入了青年作家报作者群,使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大作家小作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才上四年级,女儿的习作便屡见报端,还有作品发表在了老牌刊物《读者》《意林》上。这两本可是我的成长阅读伴侣,我真为她骄傲,也一直扮演着“粉丝”的角色,热心帮她收集样刊,第一时间拜读她的“大作”,并向亲朋好友转发她的“作品”,孩子的写作劲头更大了,阅读的兴趣也更浓厚了。我想,这种社会认同感是一股推动她不断阅读、追求自我提高的强大的力量。
因为各种原因,采访形式和内容都受到很大限制,整理这份采访稿时,我尽量剥出客观的内容呈现,抓出闵诗睿妈妈的话,再从闵诗睿的话里摘出有关她爸爸的部分,虽然整个重心依旧在闵诗睿身上,但一个教育之家的日常生活和路途,有了清晰的轮廓和方向。
或许可以理解成,因为友好的家庭氛围,触发了闵诗睿对生活的兴趣,让她的世界日益丰富。而因为读书,让闵诗睿成了一个早慧的孩子,慧根让她在学习和发展爱好时,能走得更快更稳。
[附] 闵诗睿的读书趣事
有段时间,我沉迷曹文轩的《草房子》,晚上爸爸让我去睡觉,可我还想读书。于是,我假装放下书,却偷偷把书放到被子里,然后把手电筒放在床前的柜子上,等九点半的时候我估计大家都睡熟了,把自己埋在被子里打开手电看书。
没承想被子居然透光,正要上卫生间的妈妈,被我被子里光吸引过来。此刻的我正沉浸在书香的美妙世界里,哪能顧上他人的打扰,入迷的我在妈妈喊声中拔出脑袋为时已晚,只好任凭手中的那点光亮被没收,兴奋的心也陷入低谷,如同夏日盛开的花朵突然遇到了冰凉的大雨,心里没有丝毫的准备。
你一定想问:“妈妈为什么不收书呢?”因为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夜,没有了光源就只能睡觉,我猜这一定是妈妈当时的想法。可是妈妈万万没想到我有“神器”——就是对面楼上的余光。等妈妈回了房间,我又捧起心爱的书,安心地读了起来。不知读了多久,余光在一瞬间熄灭了,再不舍的心也没办法,只好“收兵”,我看了一下手表都一点了,倒下头回味着书香,很快睡着了。
编辑/广丽4ABC27A2-8BAB-48B1-9AE5-414C3D7A93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