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吗
2022-06-21王语嫣
手机显示收到一条微信消息,鉴于平时没什么人找我聊天的,好不容易来了条微信,我立马兴奋地滑开手机点开,一看竟然是:“XXX邀请你加入‘澳洲代购群聊。”XXX是一个中学同学,加了微信,但从没聊过天。
“叮”,又收到一条微信消息,我迫不及待地解锁一看:“在吗?”
“在。”我谨慎、勇敢又颤抖地回道。
“XAPP给我砍一刀,你是新人砍得多。谢谢。”
而我没有XAPP,要是给他砍的话就得现下载一个,然后再注册……想起来就好麻烦。当我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对面又来了一条信息:“砍了吗?砍了吗?咋没看到你的头像呢?”
心里真后悔,当时干吗秒回呢?反正也是线上,对面看不到,装死不好吗?
正在此时,对面又发来一条信息:“够了够了。我拿到了。谢谢啊!”
我心里顿时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这样次数多了,每次收到微信我都会心里“咯噔”一下,本来很开心地以为对方来信息是要与自己聊天的,最后却每每发现,互联网人,莫谈感情!
“在吗”这两个字让收信息的我们如此难受,是因为我们总是无法预判这两个字之后来信息人会说出怎样的故事,提出怎样的要求。但换个角度想,有时候对于发信息的人来说,这两个字往往可能仅仅是一个开场白、一个某种程度的礼貌询问,以便确认此时是否方便聊天,或是试探能否说接下来的事。这是收发信息的两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结果。
虽然“在吗”时常让人感到焦虑,但偶尔也会让人感到美好。
比如前一段时间支付宝和口袋铃声联合做的活动,就让人觉得这个词其实也可以很浪漫。在支付宝搜索“在吗”,就会自动播放以下随机歌曲与文案——
《相遇》时代少年团——在吗?与你相遇,便是人间赠予。
《我又初恋了》五月天——在吗?你那么甜,橘子汽水甜不甜又有什么关系?
《小情歌》蘇打绿——在吗?你那边天气怎样?我这边很晴朗,因为你悬在我心上,作太阳和月亮。
……
是不是听到、看到的瞬间就被治愈了?我搜完一次还想再搜一次,看看下一条是什么歌曲,写着什么样的温柔话语。如果不是第二天要上班,我能一直埋头在支付宝里玩儿下去……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与“在吗”命运差不多的“多喝热水”,也因用得过于频繁有敷衍、“万金油”的嫌疑而使交流的双方突然陷入焦虑,从而将对话引向终结。我个人是觉得“多喝热水”对身体益处多多,况且自己也不是个善于讲话的人,也在聊天中常常用它来表达自己的关心,所以觉得还好。或者如果觉得这句不足以表达关心的诚意,不如在说上一句“多喝热水”后,适时启程送上一杯暖暖的热饮,让对方感受到温暖。咱就是说,只要用心,即使令人焦虑的词也会变得可爱起来。
编辑/王语嫣3B0E4188-213B-4A23-AC37-C7FE104C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