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6-20陈百平
杨 华,陈百平
(1.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四川 成都 610021; 2.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高校已成为我国专利申请的重要力量。2021年全国高校申请专利量为319 466件,科研院所当年累计申请专利共计92 803件;全国高校专利授权量392 599件,科研机构共获授权专利112545件。然而,高校专利转化实践情况表现不佳,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高校仅为3.8%,科研单位为11.3%。
近年来,为了促进专利的转化率,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除广东省、天津、上海等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之外,其余很多省市也将其列入地方立法计划中。在这种情势下,高校如何将大量专利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进行转化,加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高校专利转化的内涵及形式
高校专利转化是专利转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专利主体为高校的专利技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试验、应用、开发和推广的过程直到形成相关新的产品、技术、工艺或材料,并发展新产业等活动,最后实现专利价值转化,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高校专利创造的使命和初心是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高校专利转化在一定侧面体现了高校作为重要专利主体的社会服务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产学研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助推力量。目前,高校专利转化包括专利转让、专利许可和专利作价入股等三种形式。
专利转让主要是指专利申请权和所有权的转让[1]。专利的申请权转让是专利申请权人将对应专利所有的申请权转让他人的法律行为,专利所有权的转让同样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是指专利权人将所拥有的专利权尽数转让给他人,高校专利转让是产学研系统活跃的重要标志[2]。专利许可是指专利权所有人或者授权人准许他人在一定情境下使用事先规定方式实施其拥有的专利,并收取一定报酬费用的行为。
专利许可双方被称作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在许可的过程中专利所有权不发生改变[3]。专利作价入股是指专利所有权人使用专利权作为资本入股,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股权收入[4]。使用专利作价入股方式首先需要评价专利的价值,低于那些落后过时的专利技术,则不建议使用该专利作为经营内容。
2 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现状
我国高校专利呈现高申请率和高授权率的态势,但是在价值转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相当程度的问题,“不能转”“不好转”和“不愿转”现象突出,导致高校专利面临着即使申请和授权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其价值转化率仍然较低的尴尬处境。根据2021年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发布的《2020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可知[5],我国高校专利的实施率还未达到15%,相对应的产业化率仅为4%,而科研单位专利实施率为38%,专利的质量与发达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6]。我国2020年高校、企业、科研单位和个人的专利转化情况对比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高校的专利实施率、产业化率以及预期收益三项指标均落后于企业、科研单位和个人,这表明我国高校专利价值转化受到了极大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高校专利转化前景黯淡。现存高校专利的技术含量较低,脱离市场趋势和企业研发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专利成果无法转化成生产力的研发创新“孤岛现象”,转化前景渺茫。
二是高校缺乏相关激励机制。由于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经历,相关激励措施的缺失可能会极大程度上削弱教师对专利转化的动力。
三是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缺失。高校专利申请的主体主要是在职教师,而大部分教师申请专利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科研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并得到转化的较少。
四是缺少专门的专利转化平台。专业转化平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专利转化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缺失可能会造成专利转化渠道的堵塞不畅。
图1 2020年中国专利转化情况对比图
3 高校专利转化优化对策
3.1 强调转化运用导向
科技成果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所创造的具备使用价值的成果,专利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转化程度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实用价值。目前,科技成果“质量不高、数量不足”问题逐渐暴露,已经成为阻碍高校专利转化的重要因素。鉴于专利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被转化的概率,以及被转化后能够创造的价值的大小,因此,高校要强化专利转化及运用的导向,引导科研工作者提升专利质量。
3.2 搭建可持续发展的转化模式
高校专利转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后期还涉及到专利成果的试验、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一系列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专利转化具有持续性的特点,转化过程离不开科研工作者连续不间断的参与,并不断解决专利落地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难题,因此理论知识储备丰厚、专业技能水平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是专利转化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正因如此,高校专利转化要求科研工作者应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企业为科技人员提供资金与物资支持,而科技人员为专利成果顺利落地及成果的中试熟化、产业孵化以及产业化后的产品迭代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3.3 提高创新产出效率
高校专利转化工作不仅仅是将已有成果进行落地,还应当为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提供方向指导与外围助力。换言之,高校专利转化工作应当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端”服务,包括为科技创新提供产业资讯、专利情报、技术可行性分析、专利申请前评估,还应当为高质量科技成果的识别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专利成果转化工作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可以减少低质量或者无实用意义的专利数量,从而让科研人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高质量专利的研发工作中,提高其创新产出的效率。
3.4 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
若想实现高校专利转化的良性循环,离不开合理的分配机制,这一分配机制应用于高校内部,即高校、科研工作者、相关支持人员三方之间的利益分配。现如今我国部分高校仍主张职务发明分配机制,即对于使用本校资金与各类资源的科技成果,一律主张为职务发明,此举极大地维护了高校自身的利益,却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科研工作者的权益积累。故高校在选择享有独占专利成果的实施权时,应首先给予科技工作者合理的报酬或奖励,以进一步激发科研工作者及相关支持人员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 结语
本文基于我国目前高校专利转化面临的现状,分析认为高校专利转化的实施率、产业化率以及预期收益均落后于企业、科研单位和个人,并对高校专利内涵和主要形式作出了解释,由此针对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促进高校专利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