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河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
2022-06-20李广锋刘帅宾
闫 芳,李广锋,刘帅宾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a.土木建筑学院,b.文法学院,郑州 450064;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西安 710055)
0 引言
传统村落原称古村落,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文化部等四部委2012年印发的《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传统村落是指时间上至少在1980年以前修建、有留存较好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格局、承载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具有一定活力的村落[1]。作为传统文化溯源地之一的传统村落,其景观特质演变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稳定性和缓慢性的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城镇化快速推进,乡村逐步纳入规划范围,乡村规划中“千村一面”问题也开始出现。传统村落中流传的传统文化逐步被遗忘,历史建筑逐渐被替代,部分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特征出现淡化甚至消失的趋势。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村落保护与振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指明了我国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行动路径,也为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推进特色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创新空间。河南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省内多个传统村落保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遗迹。2018年,河南省提出通过乡村振兴规划打造中原特色鲜明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传统村落作为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空间资源,挖掘其要素特征对新时期特色乡村规划、乡村旅游开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传统村落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结构、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现象等进行了大量研究[2-7]。这些研究大都聚焦于全国尺度的传统村落,注重宏观整体格局,而对省域尺度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较少。随着传统村落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结合各省份传统村落的具体特征,逐渐开展对省域尺度的传统村落格局研究。如林莉[8]对传统村落保存较多的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李伯华等[9]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朱凯凯[10]、向远林等[11]对陕西省级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景观因子修复进行了研究 。也有学者对河南传统村落进行研究探讨,如张东[12]、代亚强等[13]对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侧重于个体村落的空间形态;姜秀娟等[14]侧重对河南传统村落名人文化事件的探讨;高长征等[15]以豫北石板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影响乡土聚落景观因子的要素分类及其决定条件。随着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单的公布,河南全部国家级传统村落尘埃落定,其格局更加清晰、完整,对其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正当其时。本研究在进一步丰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析等方法,从全域的视角研究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策略,为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河南省地处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近一半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地形地貌丰富多变,呈现出大山大河大平原的自然生态格局。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被太行山、崤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所环绕,而东部为平原地区,是我国东西衔接、南北过渡的地带。山区、平原、丘陵、黄土塬等形态迥异的地形地貌特征,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村落选址、分布及形态。在地域文化方面,豫中、豫西地区曾长期是封建王朝都城所在地,村落空间形态和建筑形式深受礼制等儒家文化的影响;豫北地处太行山脉,重山惜水,乡绅文化影响深厚;豫南重山乐水,地域文化深厚,红色资源丰富。
1.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019年6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公布了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并指出这将是最后一批入选的中国传统村落。至此,全国五批次共计6 819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河南省五批次共计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入选。以河南省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询等方法对传统村落资料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基于地理信息平台建立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数据库,涵盖传统村落的位置、高程、历史年代、地域文化属性等信息。以河南省市县行政边界和数字高程图等资料作为辅助,采用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从多个维度统计分析河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阐释其形成机理。
2 传统村落分布的多维特征
2.1 区域维度下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对河南省18个省辖(管)市传统村落分布进行梳理统计(表1)。在数量分布上,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的城市主要为平顶山、信阳、洛阳、安阳、鹤壁,占全省总量的64.87%。在空间集聚程度上,传统村落在全省整体呈现集聚与分散相结合的分布形态(图1)。其中,在豫北、豫中和豫南呈集聚分布状态,在豫西呈分散分布状态,在豫东呈零星分布状态。进一步采用核密度分析(图2),识别三大集聚区空间范围。第一集聚区为豫北组团,主要分布在鹤壁的淇县和安阳的林州以及新乡的辉县、卫辉;第二集聚区为豫中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郑州的登封与平顶山的郏县、宝丰和汝州等地区;第三集聚区为豫南集聚区,主要位于信阳的光山县、新县和商城县。其余则大部分散落在豫西的山地丘陵区。传统村落集聚区域地形地貌多变,环境层次丰富,适宜多种农业类型发展,是传统村落布局的重要区域。
表1 传统村落数量及比例
图1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Fig.1 Space divis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图2 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Fig.2 Core density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2.2 地形维度下传统村落分布格局
海拔高程是传统村落选址、分布、生活便利性和环境适应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不同高程下的村庄数量进行统计(图3),结果显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明显。144个传统村落集中在海拔100~600 m之间,占所有传统村落的70%。从分布规律看,在海拔400 m以下,传统村落数量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增加,并在200~400 m之间达到顶峰;400 m以上,传统村落数量则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减少,1 300 m以上只有两个传统村落。这说明传统村落的分布与高程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海拔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
图3 传统村落数量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Fig.3 Number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t different altitude
2.3 行政边界维度下传统村落格局
综合对比传统村落在省、市、县不同行政边界下的空间分布可以发现,多数传统村落分布在行政边界附近。从省域行政边界来看,传统村落在豫晋边界、豫鄂边界附近较为集中。从市域行政边界来看,三大集聚片区中,豫北太行山组团中的传统村落集中在沿鹤壁、新乡与安阳三市的行政交界附近;豫中嵩山组团中大致沿平顶山、许昌与郑州行政边界聚集。从县域行政边界来看,豫北太行山组团的传统村落在林州、淇县、辉县等边界附近较为集中;豫中嵩山组团的传统村落在郏县、宝丰边界附近较为集中;豫南大别山组团在新县、光山和商城边界附近较为集中。豫西片区传统村落分布也呈现县与县交界附近集中的特征。这说明在行政边界地区有利于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
2.4 时间维度下的传统村落格局
不同历史时期的河南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图4)。河南省20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形成于元代及以前的有75个,形成于明代的有79个,形成于清代的有51个。元代及以前,河南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呈现“一心一带”的格局(图4a),“一心”为中原腹地的嵩山文化区核心,“一带”是豫晋边界的太行山、王屋山地区。明代时期,河南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形成,传统村落分布向豫北太行山和豫中嵩山地区集中,豫北和豫中两个核心集聚区已经形成,豫南大别山地区组团已见雏形(图4b)。至清代,传统村落的3个核心集聚组团基本形成,豫南大别山组团的传统村落集聚加强。清代时期,传统村落很少向豫中嵩山地区增加,重点偏向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地区和与湖北交界的大别山地区(图4c)。这可能是由于清代后期至近代长期战乱,传统村落向能隐蔽的山区以及交通方便的文化特色山区集聚。而豫中地区历来战乱不断,是兵家必争之地,不断遭受兵燹之灾(《郑县志》中记载“郑县地当孔道邑处冲繁,值满清入关之后,遭明季兵燹”[16]),位于山区、平原交错地带的村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图4 传统村落与形成历史年代的关系
3 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形成机理
3.1 传统村落空间集聚特征形成原因
豫北集聚核心区的分布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第一,南太行的林州传统村落多是依山而建,接近谷底,造就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石头村落,如漏子头村、草庙村、朝阳村等;第二,淇县、辉县和卫辉三地交界区域,整个村落形态粗犷,地域材料使用丰富,如狮豹头村、纣王殿村、水磨村等;第三,新乡、濮阳交汇之处,距离京畿之地较近,交通便利,开明乡绅在村落建设中起主导作用,并且豫北南太行占“太行八陉”中的3个,如“白陉官道”等。因此,豫北片区的传统村落的形成与交通要道关系密切。
豫中集聚核心区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郏县、宝丰、汝州和禹州等区域,该区域位于环嵩山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村落形成的密集区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文化大融合的核心区域之一[17],嵩山山体大小适中,山中夹有较广的低丘与盆地,地貌以平原、浅山为主,水网发达,黄土台地广布,有利于人类生存。
豫南集聚区主要位于信阳的光山、新县、商城,处于南北地理的分界地带。历史上豫南部分地区隶属于湖北省,如信阳的新县南部分别归属湖北省黄安县与麻城县,信阳是河南及北方通往武汉及南方的重要通道,地缘关系密切。在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人口大迁徙运动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之后清政府强迫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民居内迁,以达到隔离沿海人民与郑成功及其他反清力量联系的目的,这也造成了两湖等地客家人的大量分布[18],信阳也是这次迁徙运动的影响区域。此外,清末武汉开埠也是豫南传统村落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豫南传统村落的传统文化和景观因子与豫中和豫北迥然不同,是南北文化的过渡地带,兼容南北文化[19],受到天中文化和楚文化的综合影响。
3.2 传统村落分布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原因
海拔高程与传统村落数量呈非线性关系,并不是海拔越高传统村落越多,也不是海拔越低越适合传统村落的发育发展。高海拔地区生活环境相对不够友好,并不适合形成具有稳定人地关系的传统村落,而80.97%的传统村落位于海拔100~800 m的地区,具有退可隐蔽祸乱、达可出入方便的特点。因此,传统村落一部分位于熊耳山、崤山、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的中高海拔地区,大部分则位于这些山区与平原过渡地带,多为浅山区,地形地貌多变,环境层次丰富,适宜多种农业类型发展。海拔100 m以下的传统村落占10.24%,究其原因,受地形衍生的灾害影响,开封、商丘、周口等地多位于黄泛区,历史上的黄河不断决堤改道(仅1901—1948年就发生了42次“黄河夺淮”的水灾[20]),黄淮平原传统村落零星稀少,和达千年之久的水患灾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也是豫东地区缺少传统村落的重要原因。
3.3 传统村落边界集聚的原因
除了地貌、海拔高程等自然因素外,在省、市、县的边界存留传统村落较多,可能与交通和河流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豫北多山,主要是河南与山西的交接地带、呈带状东西走向太行山脉,有太行八陉中的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沿线,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这些历史上曾经繁华的官道、河道运输沿线区域[21],辉县市韩口村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豫中地区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环嵩山地区,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宝丰、郏县、禹州行政交界处,同时也为平原与山区过渡地带,在历史上该处是河南东西、南北交汇的要道,形成了较多的传统村落[22],如临沣寨、西寨村、渣园村等。豫南传统村落多数集中在信阳的光山、新县、商城三县边界,河流坑塘密布,传统村落多处在官道或河流沿线,形成了独特的豫南风格村落形态特征,如新县白沙关村。豫西的传统村落散落分布在县、市的边界地带。就交通而言,省、市、县边界交通便利,能够形成和保存较多的传统村落。
3.4 不同历史年代传统村落分布的原因
元代及以前形成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特征是集聚和分散相结合,形成两个核心集聚区。第一个核心是在环嵩山区,主要分布在现平顶山市域,第二个核心是豫北太行区,位于现安阳、鹤壁与新乡边界交汇处。究其原因,元代及以前,环嵩山带曾长期是都城京畿之地,经济水平、地理条件优越。太行山区山中多有小盆地,山前有丘陵,太行八陉中的三陉位于此处的浅山地带,是豫通晋之要道,并有卫河等多条河流通过,因此,适合传统村落的形成。到明代时期显著的变化是豫南传统村落集聚区初步形成并在清代时期继续增加,与历史上的人口大迁移运动有密切关系。明代以前,当地人烟稀少,地方志中鲜有提及[23]。据《信阳地区志》记载,元末江淮地区历经战乱,人口锐减。明朝建立后,大兴屯田,为削弱江南地区的陈友谅反明势力,江西、湖北14万户迁入中都(此时本地属于中都管辖),迁入人口较多[24]。由于人口的增加和适宜的地理环境,清代豫南传统村落持续良好发展。清代环嵩山带不再成为集聚区,而是向豫北和豫南集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历史上环嵩山区为兵家必争之地,不断遭受战乱,这对区域村落的破坏非常大,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向豫北、豫南等区域扩散。
4 结论、建议与讨论
4.1 结论
河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集聚整体呈现出自然地理边界效应,并形成“一条带三片区”的分布格局。分布密集带主要位于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地带,并沿过渡带从北到南形成豫北太行集聚区、豫中嵩山集聚区和豫南大别山集聚区三大集聚区。
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海拔100~800 m之间,该海拔范围内区域适宜传统村落的形成和保存,传统村落密集,占所有传统村落的81%。传统村落局部上呈现出明显的行政边界集聚效应,在省、市、县边界附近分布有较多的传统村落。
明代传统村落格局奠定了河南省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元代形成了北部沿太行山分布带和中部嵩山集聚片区,明代南部大别山片区已见雏形,清代南北集聚片区得到加强。
4.2 建议
基于地域特性进行分类开发。豫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多数在大别山深处等现代交通条件极不便利的地区,但风景优美秀丽,红色资源丰富,可以依托大别山区红色教育和生态资源,开展旅游开发;豫西南伏牛山气候宜人,可以发展休闲养生旅游;豫中环嵩山地区处于传统文化核心区,离中心城市郑州、洛阳较近,交通便利,区域优势明显,重点打好天地之中河洛的名片。豫北传统村落大多处于南太行山区,山势壮观雄伟,以“巍巍太行、华夏脊梁”为引领,融入发展太行山区户外运动旅游精品线路。
基于跨区域协作开发。根据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界效应特征,建议采用市级协调、部门联系、县级推动,建立区域联动、全域开发的旅游协作区。
基于不同高程的传统村落景观特点进行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分类与融合发展。低高程的传统村落非物质遗产浓厚,多数具有历史传说和人文特征,如豫东刘旬庄村历史动人,哺育天子,漕运兴村;而高程较高的传统村落村庄物质特征更加突出,如海拔超过1 000 m的一斗水村,这类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更加引人入胜。
从村落形成的历史时期看,河南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要聚焦“老家河南,中华之源”,构筑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4.3 讨论
本研究从多维度视角分析了河南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并解析传统村落的分布形成机制,发现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自然、人文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对传统村落的影响程度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此外,传统村落分布还受到城镇化、交通、经济、类型、文化区系及文化遗产等因素影响,这些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