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可生金 漓源淌财源
——“两山论”引领猫儿山高质量绿色发展纪实
2022-06-20蒋林林
蒋林林
2021年7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两山”理论主题实践基地花落华江瑶族乡。地处漓江之源的桂林市兴安县华江瑶族乡,背靠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优势显著,发展前景可期,猫儿山成为全广西区第二个“两山”理论实践基地。
猫儿山位于广西北部桂林市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县三县交界处,是漓江、资江、浔江的主源,其生态重要性不言而喻。
猫儿山竹海闻名遐迩,数万亩竹林连绵起伏。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华江山区群众依靠竹子取得收入,生活过得比较滋润。那时,每根竹子均价约12 元,除去砍竹工钱每根约3 元,每根竹子纯收入约9 元。一亩竹林年产竹约60 根,收入500 多元。村民基本家家户户坐拥数十亩竹山,那时“靠山吃山”,吃的基本是竹子。
如今,竹子均价虽然每根约12 元,砍竹工钱却涨到每根约8 元,每根竹子纯收入仅约4 元。许多偏远山区的竹林,已没人愿砍。村民想继续靠山吃竹,已经不像从前那么容易。
长期以来,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思路,猫儿山保护区实施参与式的社区共管共建,积极推进“富裕、和谐、平安、文化”社区建设,有效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发挥生态优势,激活森林旅游,引领社区群众发展民宿、农家乐、瘦身鱼、竹林鸡、六峒茶等产业,让村民对“靠山吃山”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每年5—10月是猫儿山的旅游旺季。华江瑶族乡高寨村潘家寨村民潘奇全每天电话不断。许多时候,他只能向老主顾们致歉“我这里民宿1 个多月前就订满了,起码半个月后才有房间。一有人退房,我马上告诉您。”同时,他另外建于竹林中的农家乐,也是每天熙熙攘攘,许多没有预订的客人,临时到访,想找个座位歇脚都难。
潘奇全的民宿、农家乐地处猫儿山保护区过渡区的最深处,一道溪流、一挂瀑布、一条山谷造就了千金难换的自然景观。身为“两山论”的受益者,潘奇全也是保护绿水青山的坚定拥护者。2018年,他投资近80 万元,在猫儿山保护区过渡区的峡谷入口处建设门卡,沿山谷修建栈道、步道、围栏等,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景观的同时,也保护着绿水青山。说起对“两山”理论深刻内涵的理解,潘奇全常用老辈人总结的一句俗话,从反面教训解读,那就是“人穷山败,山穷水败”。他认为,猫儿山保护区守住了绿水青山,就守住了全村人的命脉!
好山出好水,水好鱼鲜美。猫儿山的山溪水养出一种“瘦身鱼”,每年为高寨村村民增收不少。他们将肥硕的草鱼、鲟鱼等放进竹林下小水池,不投喂饲料,养上一年半载。鱼儿以天然水生物为食,不肥反瘦,肉质鲜美,身价翻倍。草鱼每公斤约60 元、鲟鱼每公斤约120 元。这种生态瘦身鱼,成为猫儿山旅游区的招牌菜,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民宿、农家乐、瘦身鱼、竹林鸡,幸有绿水青山加持,潘奇全坐守深山迎远客,年收入约30 万元。
猫儿山脚下的高寨村,全村300 多户1200 多人,经营民宿、农家乐50 多家,相当于平均每6 户就有1 家民宿兼农家乐,超过半数村民吃起了旅游饭。
老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或许有人会问,猫儿山的山好水也好,可有什么好茶?很多人不知道,在猫儿山的莽莽竹海内,藏着茶中“贵族”——六峒茶。据资料记载,六峒茶曾为清朝贡茶。
猫儿山脚下华江六峒河流域常年云雾缭绕,气温、无霜期、降雨量、日照时间等均适合生长优质茶叶。在六峒河流域,如今还散落着不少野生古茶树,村民推测可能就是昔日贡茶。
据记载,六峒茶久煮不烂,茶水一周不馊,汤色透明呈金丝黄,滋味鲜活甘爽,喉韵悠长,沁人心脾。六峒茶为野生茶树,零星散落在猫儿山脚下的竹林内,不施肥、不打药,主要成本是清除草灌费用。如何挖掘六峒茶价值,增加村民收入呢?为发展六峒茶产业,2018年以来,猫儿山保护区每年补助村民每亩茶山清除草灌费200 元,共投入约60 万元,帮扶村民发展六峒茶500 多亩;2020年,引导帮扶高寨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建起六峒茶加工厂,提升六峒茶附加值。
受惠于猫儿山保护区的帮扶措施,高寨村梁家寨村民潘金生在竹山内发展野生六峒茶40 多亩,如今已有收益。等到茶树全部成林,按每亩年产茶青约35 公斤算,每亩茶山年收入约2100 元。单靠六峒茶,潘金生将年增收约8.4 万元。
小西女士是华江瑶族乡同仁村的一名客商,她曾在龙胜县、阳朔县等地经营民宿21年。6年前,她来到华江县,一下子喜欢上了猫儿山的好山好水好生态,更喜欢上了村民休闲的生活方式。在小西女士的租屋后面,有一块花岗岩生根石,上半截被人劈去铺路,只剩下半截残留在竹林内。她花费数万元请人设计雕琢,将残石打磨成典雅茶台,茶杯在流水中飘动,再现兰亭集会上“曲水流觞”情趣。“生态生生不息。”她说,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不正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早在2011年,猫儿山已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付诸实际行动。
近年来,猫儿山保护区主动创新作为,结合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乡村振兴,不断摸索符合自身生态资源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也为猫儿山蓄积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短短十个字,浓缩了发展的新理念。广西“两山”发展研究院围绕“两山”理论开展理论与实践互融互促关系的研究,探索新时期生态林业科学发展的规律和途径,总结形成广西生态林业实践模式的成功经验,为广西林业“金山银山”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
打造广西“两山”理论主题实践基地,就是在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县域、乡镇及生态产业区等建设发展点,作为广西践行“两山”理论的示范样板,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猫儿山保护区能参与创建全区首批六个“两山”理论主题实践基地之一,正是得益于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
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唐忠香说,希望实践基地的成立,能给猫儿山带来更多的专家指导机会,以及项目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助力猫儿山保护区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新样板。
2008年以来,猫儿山保护区以实施全球环境基金种子基金社区发展项目为契机,为周边社区的源头村、牛塘岭村、李洞村等8 个自然村累计发放种子基金19.7 万元,点燃了乡村产业的星星之火。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委有三个自然村受益于种子基金,种养产业遍地开花。该村种植罗汉果、有机蔬菜、富硒生态稻各100 亩,还发展了香菇、竹山鸡、清水鱼等产业,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塘洞村支部书记唐昌义说,希望依靠猫儿山保护区,借力实践基地建设的东风,让本村产业“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猫儿山的山清水秀将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永恒基调,也将成为广西探索、推广“两山”理论主题实践建设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