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发展格局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06-20□文/林浩
□文/林 浩
(中共泰兴市委党校 江苏·泰兴)
[提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以及逆全球化风潮使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同时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出现,在此背景下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顺势之举,应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背景深刻把握其内在逻辑及其内涵,在供给和需求端不断探索推进路径。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我国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又一转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转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被迫作出的无奈之举,而是基于当前国内国际经济社会不稳定因素带来的挑战而做出的主动突破。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时代背景
从国内角度来看,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水泥、钢铁产业似乎在“供给创造需求”,然而从实际来看,过剩的产能并没有创造出新的需求,反而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15 年11 月10 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因为在减少、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涉及到了民生收入、企业生存和政府税收等多方面因素,经济面临较大的转型压力。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尽管我国实现了科学有效防控,但是疫情仍然使部分企业破产或裁员、劳动者失去经济来源、商业活动受到抑制等。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率先开始恢复,从需求层面讲,我国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这是我国新的比较优势,超大规模消费市场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从国际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各国经济增长疲软,对外需求下降。在2016 年,特朗普就“高举”逆全球化大旗,“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2018 年由于美国存在巨额的贸易逆差,便以所谓“301 法案”为借口,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加征关税,这种具有重商主义色彩的行为反映了美国民族主义和与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美国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有所下降。除此以外,在贸易摩擦升温的市场预期之下,以及2018 年美联储四次加息的情况下,美元指数呈现上升之势,尽管美元对人民币走强理论上有利于向其他的贸易伙伴出口,但人民币贬值压力下资本外流和企业外债负担仍然存在一定压力。
美国等一些国家在疫情防控、病毒溯源、疫苗分配等国际合作上缺少担当、互相指责,这进一步增加各国之间的隔阂、点燃了国内民族主义和政治对立情绪,伴随着疫情蔓延和一些国家抗议活动的发生,世界多国的失业率也有所上升,这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减少了国外需求。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公布的《2020 世界投资报告》中,预计2020 年全球FDI 流量将从2019 年的1.54 万亿美元下降40%,且2021 年FDI 将进一步减少5%~10%。不仅如此,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也可能加速国际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使我国产业链条面临“卡脖子”的潜在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劳动力等资源禀赋,借助巨大的国外需求,发展成为工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这一过程中,我国沿海和内陆地区却也分别呈现出外向型和内向型经济的特点,这种情况使得地区间贫富差距扩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当国际经济形势动荡时,萎靡的国外需求和投资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桎梏。我国在加入WTO 之后,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上升,在2007 年达到了7.5%的峰值,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出口对一国经济具有双重作用,“入世”以后出口能带动中国经济增长,也能在金融危机时造成一国经济衰退,这也警示我们在参与国际市场的时候,出于经济安全和减少经济波动的考虑,更应注重开发国内市场需求,在上述背景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也就应运而生,适时提出。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正确认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首先要理解经济的循环。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要通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4 个环节进行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要畅通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并且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以国内循环促进国外循环,实现内外循环相互联通而非相互割裂。
生产环节,即为产品供给,这一环节最为重要的是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的就是这一痛点。分配环节,指的是如何“分蛋糕”的问题。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了“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是指由市场决定的分配,再分配则是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收入水平决定了消费水平,因此坚持完善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工作思路也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内容。流通环节,商品在市场上流通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它是沟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畅通经济循环需要有效的市场为支撑,因此流通环节更多地体现在对市场制度的完善上。消费是需求端的一部分,凯恩斯认为需求至关重要,只要社会上有足够的有效需求,生产就不会过剩,当然这种观点未必正确,但也表明了需求的重要性。投资、出口、消费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目前产能过剩和国际环境欠佳已经使投资、出口呈现边际递减之势,而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在2019 年仅为58.6%,与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消费应作为畅通“双循环”的重要抓手。(图1)
图1 国内国际双循环图
此次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坚持改革开放的延续。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方向都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受益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拥有人口红利且经济实力较弱、工业门类不够齐全、国内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使得在那个历史阶段要提高出口依靠外部需求来刺激经济,如今,2020 年我国人均GDP 约为1.04 万美元,拥有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国还有巨大的、尚未有效开发的潜在经济增长点。不仅如此,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到工业化后期,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具有满足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要求的条件,具备依靠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经济效率基础,因此“双循环”要做到的就是将产业、技术等重点转移至国内,以强劲的国内消费和优质产品,使得国外产业和市场更加依赖中国,进而实现“以内促外”。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讲话时提出,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因此从国家层面来看,未来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探寻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也可从中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究融入“双循环”格局的路径。
首先,从供给端来说,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激发动能,完善市场机制,提供高质量供给。(1)针对产能过剩产业,应做到应减尽减、应停尽停,保持市场供需平衡、供需匹配。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开展专项工作,主动减少对这类企业的财税依赖,妥善处理好企业裁员减员群众再就业问题,可通过开展就业培训班或者引进新型企业等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对于目前产能不足的产业,应在政策层面给予优惠,引导资源向产能不足行业转移,在减少进口依赖的同时,要做到进出口渠道多元化,确保在国际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能保持市场稳定。(2)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细分行业制定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精简审批流程,完善市场退出机制,保障市场自由进出,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通过增加市场主体带动市场竞争。例如,在《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就提到“深化铁路行业改革,促进铁路运输业务市场主体多元化和适度竞争”,当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也要着力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除此以外,还要继续完善新型政商关系,不断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3)以科技带动产业升级、保障产业链安全。我国当前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建设遇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产品实践,再到批量化推广生产这一链条存在不足。在研究领域,应减少行政负担,让研究人员专职研究,同时也要破除惟论文论的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科研量化指标,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融入国际竞争。(4)在新技术涉及到生产线改良、新产品推出面临的市场风险等成本问题,因此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采取合理的货币政策,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当前,应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为促进经济稳定提供“源泉”,引导市场利率稳定下行,通过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帮助中小微企业以及重点行业维持资金链稳定,但也要注意美联储货币宽松导致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其他方面,可以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交易成本;加快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建工作,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新途径。
其次,从需求端来说,要提高收入水平,解除消费后顾之忧,激发消费欲望。中国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了高投资高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过度依靠外部需求和外部循环来解决生产大于内部需求的问题,因此,在继续努力做好外部循环的同时,提升内部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将是建立双循环的关键。(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节收入差距。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基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点产业以及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加大投资力度。(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移除压在居民消费上的“大山”。继续推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全民覆盖,扩大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和规范商业保险的发展,建立多层次保险体系;精准识别困难人群,动态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已经脱贫的人员进行追踪回访,防止再次返贫。中国储蓄率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很大一方面原因在于教育、医疗和住房问题,因此未来要加大重点民生领域的改革和监管力度,减轻居民负担。(3)促进新型城镇化。未来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释放此类人群的消费潜力。
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数量与质量、兼顾效率与安全,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作为实现中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思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