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晚期肝细胞癌病人仑伐替尼一线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护理总结

2022-06-20林玉英冯佩仪龚远锋

全科护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激酶剂量用药

林玉英,冯佩仪,龚远锋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恶性肿瘤[1]。许多PHC病人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需要接受综合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药物是综合治疗方案中的重要药物[2-3]。仑伐替尼是于2018年在我国上市的TKI药物,主要用于无法实施肝切除术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病人的一线治疗,能够抑制参与肿瘤增殖的其他促血管生成和致癌信号通路相关酪氨酸激酶外,还能够选择性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激活酶[4-5]。仑伐替尼不良反应临床较为常见,且类型多样,但目前少有相关报道。本研究对我院接受仑伐替尼治疗的HCC病人的临床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仑伐替尼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点和护理干预措施,旨在为临床护理预防和干预相关不良反应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治疗的65例中晚期HCC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25例;年龄35~80(58.47±6.23)岁;吸烟史42例,饮酒史50例,乙型肝炎病史45例;肿瘤最大直径6~12(8.97±1.22)cm;一线治疗史25例,二线及以上治疗史30例。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HCC,且临床分期为Ⅱb~Ⅲb期;②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或B级;③治疗时间>4个月;④可测量病灶≥1个;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近1个月接受过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②合并其他类型恶性肿瘤;③对治疗药物过敏;④存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禁忌证。

1.2 治疗方法 均接受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Patheon Inc.,H20180052)治疗;体重<60 kg者,每日8 mg,每日1次;体重≥60 kg者,每日12 mg,每日1次。在给药过程中,对病人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监测,根据具体情况对剂量进行调整,确保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药物的耐受性。

1.3 观察指标 按照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5.0-中文版[6]判定药物不良反应。统计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累及不同器官/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段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 65例中晚期HCC病人中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13例,发生率为20.00%,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死亡,均经过对症处理或调整剂量或暂时停药后得到好转。男性和女性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50%(9/40)、16.00%(4/2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P=0.524)。65~74岁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46%,其次为55~64岁病人。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年龄段中晚期HCC病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13)

2.2 累及不同器官/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心血管系统受累比例最高,为30.78%,其中3例表现为高血压,1例表现为QT间期延长;消化系统受累3例,其中Ⅱ级腹泻2例,胃肠道穿孔1例。见表2。

表2 累及不同器官/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n=13)

3 讨论

仑伐替尼是中晚期HCC病人的一线靶向药物,疗效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不良反应[7-8]。本研究回顾性统计分析了65例中晚期HCC病人仑伐替尼一线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共13例病人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男性和女性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64岁和65~74岁年龄段病人发生率最高,可能与老年病人身体机能退化,对于药物耐受程度降低有关[9]。因此,在仑伐替尼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尤其是老年病人,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帮助病人完成治疗疗程,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和就医满意度。首先应在病人入院时进行详细查体,了解病人生理和健康状态、合并疾病信息,对于体弱、年龄较大的病人应作为不良反应重点监测对象。其次应对病人进行通俗易懂且详细的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预,使之了解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和护理措施,对于存在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病人及时疏导,帮助病人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10]。向病人提供细致的用药指导,建议病人每天在固定时间用药,并记录病人用药情况,及时提醒病人服药。若病人遗漏用药且无法在12 h内服用,告知病人无须补服,应按常规用药时间进行下一次服药。

对于已经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应积极予以治疗和护理干预,如可通过暂停给药、调整剂量或停止给药来干预某些不良反应。①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本研究病人仑伐替尼用药过程中发生高血压3例(23.08%),QT间期延长1例(7.69%)。病人在开始服用仑伐替尼前就应当控制血压,并密切监测其血压水平变化,若病人出现高血压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主管医生并遵医嘱正确用药,如使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或联合用药进行血压控制[11]。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电图情况,对伴有先天性长QT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人加强监测,以防其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出现[12]。有研究表明,病人若QT间期延长大于500 ms,则应暂停仑伐替尼治疗,当QT间期延长缓解至≤480 ms或基线时,应以减小的剂量重新开始仑伐替尼治疗[8]。②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本研究发现2例病人发生Ⅱ级腹泻、1例病人发生胃肠道穿孔。对于腹泻病人应立即进行腹泻管理,有效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及身体机能。有学者提出若在进行治疗的情况下仍持续存在Ⅳ级腹泻,则应停用仑伐替尼[13-14];若发生胃肠穿孔,可能有必要暂停给药、调整剂量或停药[15]。③肝肾损伤:本研究发现仑伐替尼用药过程中病人发生肝毒性和肾损伤各1例,提示医护人员应定期监测病人的尿蛋白,若24 h蛋白尿水平≥2 g,则可能需要暂停给药或调整剂量或停药,直至24 h蛋白尿水平<2 g[16];而在病人开始治疗前应监测肝功能,治疗最初2个月每2周监测1次,随后每月监测1次。若发现HCC病人发生肝脏毒性,可能有必要中断给药、调整剂量或停药[7]。④电解质异常:本研究发现仑伐替尼用药过程中2例病人发生低钙血症,提示护理人员在开始治疗前对病人的电解质异常情况应进行监测,并遵医嘱给予纠正,治疗期间定期监测病人电解质水平,应至少每月监测1次血钙水平,并在治疗期间根据需要更换钙剂。同时,应根据病人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心电图变化和低钙血症的持续性按需进行给药暂停或剂量调整[17]。⑤皮肤系统:本研究发现仑伐替尼用药过程中2例(15.38%)病人发生手足综合征。对于发生手足综合征者,应告知病人尽量避免手部和足部的摩擦及接触高温物品,如病人不要穿紧而不合脚的鞋,要尽量减少手和足的摩擦和受压,避免激烈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减少手足接触热水的次数,保持手足皮肤湿润,口服维生素B6和塞来昔布胶囊(西乐葆)[18-19]。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接受仑伐替尼一线治疗的中晚期HCC病人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提供个体化的护理干预,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完成药物治疗,降低病人用药期间的不确定性,进而延长病人的生命周期,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激酶剂量用药
·更正·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癌细胞“杀手”
抑制糖原合成激酶3a可减轻6—羟基多巴引起的SH—SY5Y细胞损伤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