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摒弃误解 相向而行

2022-06-20陈卓然

中印对话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印两国边界问题印度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人口均超过10亿,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具有较大影响力。两国的诸多相似性,本应成为增进相互了解、促进相互合作的催化剂。但事实上,中印两国民众对对方存在普遍性误解。这些误解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媒体的误导,还有民间往来的缺乏。消除中印民众之间的误解,需要多管齐下。

民意误解是重要挑战

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虽然比邻,但是对彼此了解较少,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重要挑战。许多印度人将中国视为印度的“假想敌”,认为中国的许多战略是为了遏制印度。事实上,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反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没有称霸的野心,也不搞扩张,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一些中国人眼里,印度相对落后,人民生活不富裕。之所以有这种印象,主要是印度减贫速度慢,贫困人口多。其实,印度在独立后,经过70 多年的经济平稳增长,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经济总量上看,2021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从产业发展上看,在遥感卫星、药物研制、电影、软件等方面,印度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印度并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脏乱差”。虽然贫民窟由于人口密度大、管理不善等原因,环境卫生比较糟糕,但正如每个国家都有发达的城市和落后的城市一样,海德拉巴、普纳、班加罗尔等印度城市经济比较发达,环境干净整洁。瓦拉纳西和加尔各答等地古迹遗产建筑众多,非常令人难忘。

误解产生的原因

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印度同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随后近十年内,中国和印度经历了一段蜜月期,并提出了“中印是亲兄弟”的口号。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了边境战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场冲突依然左右着印度人对中国的认知,指责、恐惧、警惕等情绪成为印度误解中国的情感根源。

印度与中国的信息交流不够频繁,两国的相互了解主要依赖双方媒体。印媒多从矛盾、分歧和对抗等负面的视角来看中国,对中国的报道比较消极,带有较多情绪化色彩。同时,印度媒体对中国的了解相当一部分来自西方的“二手资料”,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视角,且对华报道的题材相对偏狭,基本只关注中印边界问题、中国和巴基斯坦及尼泊尔的关系、中国军力增长的话题。另一方面,中国媒体更喜欢报道美国和西方,对印度的兴趣不大、报道不多,没有看到印度的优势,对印度负面新闻关注较多,乐于报道印度“吸引眼球”的社会新闻。

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本该是加深两国了解的最直接途径,但近年来受制于跌宕起伏的两国关系,中印两国人员往来规模、文化交流深度与两个人口大国、两个文明古国不相匹配。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中印两国人员往来也只有100多万人次,其中印度公民来华80余万人次,中国公民赴印20余万人次。按照两国27亿总人口计算,平均2700人中有一人往来对方国家。而早在2016年,中国与越南人员往来人数已突破400万,平均374人中有一人往来对方国家。

作为人员往来的主体,中印双向出境游客有90万人次,约占两国1.4亿人次的出境旅游总数的6.4%,占比较低。2019年有2000多名中国青年在印度留学,有2万多名印度青年在中国留学。而在韩国留学的中国青年为68000名,在中国留学的韩国青年有73000名。相比之下,中印留学生人数很少。中印青年代表团互访只局限于每年300多人的规模。人员往来的稀缺加深了两国人民的误解,对彼此的印象都还停留在10年前甚至20年前,不太了解近几年的巨大变化。总体而言,两国文化交流官方活动多,民间交流少,文化交流集中于中印关系或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不太重视两国文学、历史、语言、艺术、宗教哲学等古代传统文化的交流。而且交流主要通过青年互访、旅游活动与展览、文艺交流等方式,深度不够。

消除误解的途径

边界问题始终是中印高度关切的问题,解决边界问题,首先要落实双方高层共识。高层共识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着举旗定向的作用。2018年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2019年习近平主席同莫迪总理在印度金奈举行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就双边关系中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达成广泛共识。印方领导人阐述了“世界大同”理念,中方领导人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按照这两种相似理念,坚持和平共处原则,推动解决边界问题,确保方向不偏。其次要推进边界谈判。1981年年底中印两国正式启动解决争端的边界谈判程序。2005年,中印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等国际条约,将“以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边界问题”确认为双方的原则。

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还需要两国媒体加强正面引导,加强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引导两国民众深入了解双方文化、艺术,同时开辟新的传播领域。此外,应紧密结合中印两国是互联网大国的特点,发挥网络媒体实时、海量、互动的优势,加强新媒体的传播和交流,实现信息即时流动,打破传统媒体的物理和地域限制。

中印两国还应充分发挥高级别人文交流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在双方重要城市轮流举行高级别人文对话,推进可持续发展。两国应充分发挥旅游的主力军作用,吸引更多民众到对方国家旅游。受疫情影响,近两年两国旅游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可将“人文交流年”期限适当后延,将各项庆祝活动精心组织到位,实现各层级交往的目標。中印两国应持续加大对专业人才的教育培养,培养既懂对方语言,又熟悉对方国情的人才,促进双边人文交流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本文作者陈卓然是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印地语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中印两国边界问题印度
英属印度“科学边疆”扩张战略与中印边界问题东段的形成
一类弱非线性临界奇摄动积分边界问题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有关知识产权保护边界问题浅析
中印两国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印度总理莫迪首次访华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中印明年继续联合军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