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课内,读懂课外
2022-06-20黄创业
黄创业
2021年广东语文中考卷的文言文阅读考查,命题稳中有变。“稳”在于课内文言词语解释、句子翻译、课内外文言文字词勾连选择、断句等考查内容和题型延续了以往的形式;“变”在首次出现了“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新形式,要求比较“甲文的曹刿与乙文的陶侃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赋值3分。
据2021届考生反映,在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上花费了较多时间,感到难度较大。主要是读不懂乙文,无法联系文段作答。
中考评卷反馈此题得分率约为60%,得分不理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面对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新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备考?
一、紧扣广东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查要点,下力气读透课文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考查点,一般都落在文章的内容、思想或表现手法上。我们要了解广东中考文言文的考查情况,掌握课内外文言文一般的考查点。
从表1可见,近五年广东对课内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均是课文的核心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事主张等等,有的甚至就出于课文的探究题。考查涉及的表现手法也是课文比较突出的、典型的。
从表2可见,课外文言文选段多选自正史的短小的人物故事,故事相对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个人修养与行事的特点比较突出,往往与课内文言文有相关、相似、相反的关系。
由此可见,关键还是要立足于学好学透课内文言文。不仅是疏通字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打牢拓展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基础,而且要了解熟悉课内文言文的故事、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事主张,这有助于理解与之相关、相似、相反的课外文言文,掌握课内文言文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课外文言文这把锁。
二、探究全国课内外文言文阅读考查命题趋势,提前落实应对措施
2021年全国各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课内单篇+课外单篇
例1:【湖南郴州】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具体内容分析。
例2:【云南】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例3:【山东东营】概括两文反映的一种共同心境并分别说明其由来。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二)课内单篇+课外链接材料
例1:【广西北部湾】结合“北固亭”“醉翁亭”“心远亭”“孤鹤亭”的命名,说说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
例2:【重庆】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三)课内篇目对比+课外链接材料
例:【北京】《孙权劝学》+《诫子书》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四)多文本联读
例:【江苏南京】【甲】《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节选+【乙】《入蜀记》节选+【丙】《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节选
1.“天时不如地利”,南京自古地势险要。图图注意到甲文中的“地称天险”“咽喉控带”证明了这一点,你发现乙文中“① ”和丙诗中“② ”也能证明。(从乙文、丙诗中各摘一句填空)
2.图图发现,三段诗文语言特色不同,给人带来的美感也不一样。你结合诗文中的语句,为图图作了具体解说。
广东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采用的还是两篇对比,比某些外地的多篇对比,阅读量少一些,也相对简单一些。今后广东中考文言文阅读也可能采用多篇对比的形式,但考虑到广东的教学实际,应该还是侧重于两篇对比。
不论两篇还是多篇对比,考查点大同小异,一般是比较人物(行动、主张、思想、情感,如广东2021年中考题)、比较内容、比较主题、比较写法。比较内容及主题情感是我们要重点留意的,但是广东近十年的课外文言文都没涉及写法考查,大家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免得一旦考查而措手不及。
题型的选择,外地除了问答题,也有采用填空、选择题的。我们对此要适当关注——其实,采用填空、选择题,往往是降低了难度。
三、点滴积累、科学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症结在于“读不懂”。怎样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考场上读懂课外文段,提升得分率呢?须知世上少有一蹴而就之事,文言文阅读解题能力,来自于平时点滴积累、科学训练。
(一)读写结合,读透课内
读透课内是解决课内外比较阅读题的关键,如“分析曹刿与陶侃共同之处”一题,若对曹刿作战特点有清晰理解,那答题便有了较明确的思考方向,得分也会更高。
为了读透课内,我们可尝试讀写结合。每复习完一篇古文,除整理思维导图外,不妨再做做写作小任务。读写角度可多样,如变换人称、情境设计、模仿写作、研究报告、关联生活……以下是我设计的部分读写小任务,同学们不妨练一练,再与伙伴、老师交流,开发出更多更有趣的读写角度与小任务。
(二)常作整合,养成习惯
我们常整合课内文言文的一词多义,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好习惯。我们还可以根据“同主题、同形象、同手法、同关键词、同作者、同文体”等不同线索,整合课内文言文篇目。篇目整合是高阶思维,课内整合得法,课外才能懂用法。下面是“同形象、同关键词”的整合示例,我们可就每一个比较点,细细研究,写一小段研究报告。
(三)圈点勾画,读懂文章
对有一定阅读障碍的短文,我们阅读时可采取“一读二画三回想”的方式,争取快速读懂文章。“一读”指连滚带爬读几遍,从整体入手,不求句句理解。“二画”指圈画重点内容。广东中考的课外文言文均为人物故事,赞扬人物的能力修养。根据文本特点,我们要圈点的重点内容应包括“主要人物”“人物语言”“人物行为”。“三回想”指对“文章写了什么、启示我们要怎样”稍作回想,以保证答题不偏离方向。
以下是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的圈点勾画示例。【注:用“( )”勾画出文中的主要人物。用“[ ]”勾画出人物的语言。用“ ”勾画出人物的行为。】
诸军初至石头,即欲决战,(陶侃)曰:“[贼众方盛,难与争锋,当以岁月,智计破之。]”既而屡战无功,监军部将(李根)请筑白石垒,侃从之,夜筑垒至晓而成闻峻军严声诸将咸惧其来攻。(孔坦)曰:“[不然。若峻攻垒,必须东北风急,令我水军不得往救;今天清静,贼必不来。所以严者,必遣军出江乘,掠京口以东矣。]”已而果然。侃使庚亮以二千人守白石,(峻)帅步骑万余四面攻之,不克。
(四)每天一篇,培养语感
有些同学难以读懂一篇陌生的浅易课外文言文,一是缺乏良好的文言词汇积累与阅读习惯,二是文言用词及句式在当下缺乏用语环境。大量阅读方能培养语感。初中教材建议自读《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这兩部短篇文言文名著。《世说新语》篇幅短小,容易读懂,其中不乏有趣的事与深刻的理,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入门读物。《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里面不少故事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略显枯燥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不妨拿起它们,每天一篇,与朋友交流一下书中所述趣事,亦不失为读书一大乐事。
【仿真演练】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无从致书以观( ) (2)援疑质理( )
(3)俟其欣悦( ) (4)负箧曳屣(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分)
(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2分)
【乙】
郑文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事扶风马融/事无大小
B.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会天大雨
C.闻玄善算/闻寡人之耳者
D.问毕辞归/蒙辞以军中多务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融 素 骄 贵 玄 在 门 下 三 年 不 得 见 乃 使 高 业 弟 子 传 授 于 玄
5.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有哪些相似的经历?(3分)
(2)马融为何发出“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的感慨?(2分)
【一文多题】
6.当宋濂读完《后汉书·郑玄传》,他是否会视郑玄为可神交的朋友?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3分)
7.宋濂与郑玄的例子能作为下面哪个观点的论据?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仿真演练答案】
1.(1)得到;(2)提出;(3)等待;(4)拖着
2.(1)(我)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期限。
(2)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也不羡慕他们。
3.B(A.奉事/事情;B.正巧;C.听说/使……听到;D.辞别/推辞)
4.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5.(1)都因家贫而远道求师;遇到的老师都极严厉;都能谦恭请教,勤勉求学。
(2)因为马融与郑玄交谈,知道郑玄已学有所成。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郑玄的欣赏。
【一文多题答案】
6.会。因为他们有共同的艰难求师经历;他们都能克服困难勤奋求学;他们都嗜学,有共同的学术追求。
7.示例一:能作为A的论据。因为A的观点是“我们要爱学,以学为乐”,而宋濂爱学,又能“中有足乐”,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见,仍日夜寻诵,未尝怠倦,足见其好学、乐学。
示例二:能作为B的论据。因为B的观点是“我们要广泛学习,坚定志向,恳切求教,思考当前”,而宋濂与郑玄都能考虑到眼下“无硕师”“无足问者”的困境,远道恳切求教于老师,从没改变求学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