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安区农业环保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22-06-20吴美平周彩玲崔彩云张远征

新农民 2022年15期

吴美平 周彩玲 崔彩云 张远征

摘要:文章第一部分对农业环保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第二部分结合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实践情况,阐述了现阶段区域农业环保工作现状成就,包括完成了水花生发生情况调查和大铲除工作、完成了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取样工作、完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典型地块调查工作、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等等;第三部分提出了結合区域现实情况优化多种农业生态保护工作项目的展开、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核查工作、举办农业生态环保循环项目培训班、推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强化、优化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全面开展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这些农业环保工作的主要展开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环保;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0 引言

现阶段,义安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与工作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依然面临着较多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作措施。同时,农业环保在维护农村地区环境宜居性、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应持续加强农业环保工作力度。基于此,探究农业环保的问题及其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农业环保面临的问题

1.1 农业水资源污染与土壤资源污染程度维持在偏高水平

本地区的矿山无序开采,一些不法分子盗采矿石现象严重,不能及时治理矿山污染;同时由于在农业生产中长时间投放大量且多样的化肥、化学试剂、农药;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了在本区内的水资源与土壤中均残留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农村地区水资源污染与土壤资源污染程度长时间维持在偏高水平,不利于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阻碍着农业环保事业的发展。基于此,必须要及时推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并引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1.2 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程度偏高

激素、化肥等营养物质在农业生产中较为常用,虽然可以达到大幅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效果,但是也同时会对区域内存在的其他微生物造成损害,从而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不利于区域农业产业的良性发展。基于此,需要定期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取样、农业面源污染典型地块调查等工作,并以此调查结果为参考,及时制定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对策。

1.3 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可以投入利用的资源较为多样,一些农业生产中生成的废弃物也能够转变为资源,支持后续农业生产实践。而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一些农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如秸秆资源等等,这就使得农业生产中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出于对维护环境稳定、提升资源利用率的考量,需要加大对各类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回收与利用程度,加速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并定期对相应产业示范园展开核查工作,从而促进农业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

2 农业环保工作现状成就

2.1 完成了水花生发生情况调查和大铲除工作

组织调查小组对水花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走访。调查结束后,我区组织推广中心职工和乡镇农技干部、农民在顺安镇的受水花生严重阻塞的新桥河干渠开展化学除草大铲除,现场发放资料。并配合城市管理局、河道管理局等单位,进行了护城河水花生的人工清除。

2.2 完成了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调查取样工作

在省站项目培训会后,及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技术领导组和工作调查组;及时开展调查采样,在农作物播种前及时按质按量完成了调查取样任务。采样点位登记表以及点位采集野外照片的整理。对土壤样品进行处理,按项目要求磨筛分装,上报材料及送样。

2.3 完成了农业面源污染典型地块调查工作

成立专门的调查小组选择有代表性的多块田地进行调查记载,初步摸清全区农田肥料、地膜使用等基本情况,为分析全区农业面源污染情况提供了重要数据。与粮油站共同完成全区内种植业基本情况调查,结合全区第一次农业面源污染普查数据,填写种植业基本情况清查表,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更新数据。

2.4 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

组织调查小组进行调查走访,对全区境内的八角莲、野生葛等生存情况进行调查走访。在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调查结果中,并没有大仙八角莲,野生葛在本区山区、丘陵圩畈区以及河道边均有分布。同时,针对野生葛的生存现状填写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表,拍摄近远景照片,掌握野生葛的生命特征、威胁因素、濒危状况及保护与利用状况,对野生葛的开发利用提出相应的评价与建议。

2.5 开展了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除工作

结合政府部门“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工作,对全区境内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豚草进行摸底调查和防除宣传。组织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灭除现场会,对参会人员进行外来入侵生物防治技术培训,发放相关技术资料,组织参观水花生再利用喂养牛蛙的现场。

2.6 开展其他基础性工作

农业生态环保站负责禁烧工作全面调度,设立举报电话,信息收集、汇总、上报等工作,发放秸秆禁烧相关宣传单页,提高农民的禁烧意识,为下一步全面禁烧及秸秆还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农业环保工作的主要对策

3.1 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优化农业生态保护工作方案

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地膜残留野外监测工作,根据《全国地膜残留监测网国控监测点建设方案》要求,每两年采样监测一次,主要监测地膜覆盖量、地膜回收量、土壤残膜量等。同时,完成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小麦收割和采样工作,根据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总站部署,开展小麦—玉米轮作模式的排污系数径流和淋溶监测工作。实践中,安排农业环保站组织人员赴农场监测点,趁天气晴好,收割小麦并采集植株等样品。根据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测产、秸秆和籽粒制样以及下茬作物的种植工作。此前,为了高质量完成监测任务,农业环保站组织人力、物力对径流池、小区水泥田埂、大门、告示牌等设施进行维修改造,使整个监测区充分满足环保工作的需要。

3.2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核查工作

为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的相关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核查工作。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的运行实践中,按照秸秆综合利用的理念,开辟和建立秸秆多元化利用途径,重点推广秸秆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模式,探索发展秸秆装备制造产业,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带动农业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在实际的核查工作中,安排專业核查组认真听取园区相关企业相关负责人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的详细汇报,现场考察园区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核查组成员及时完成前期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申报工作,要求当地要努力构建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高质量、高标准地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措并举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还组织专业核查组深入区域内其他种植基地、畜养殖家庭农场、野菱原生地保护点等地开展实地走访,详细了解农作物地膜回收、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秸秆能源化利用等相关农业废弃物处理情况。在本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实践中,针对当前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抓好实施主体;二要强化科技支撑,起步阶段做好试验示范工作;三要积极争取奖补政策,增加投入,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3.3 举办农业生态环保循环再利用项目培训班

根据地方制定并推行的加快推进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定期开展农业生态环保循环再利用项目培训会。在此培训工作中,对全区前一年度的农业环保工作进行总结回顾,重点交流全区重点农业生态项目的成功经验,并对后一年度的农业生态工作方案作交流性发言。培训会上,着重强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美好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同时,努力争取农业环保部门的重视,建立配合机制;借助全区农业生态环保循环再利用项目的实施,努力打造生态优化、环境美好的生态循环农业。在培训过程中,组织专业的高校教师、专家学者等对采样的标签、GPS定位、送样、交样等分别作出详细的讲解;并到全区内水样项目检测点,现场进行操作演示,使参训人员全面认识农业环保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农业环保事业[1]。

3.4 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培训,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实施

为更好地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期组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培训活动,农业环保站工作人员全程参与,积极组织。在此过程中,安排相关领导以及专家学者分别就全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控制措施及相关政策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来源成因、国内外形势和防控技术,逐项进行深刻剖析与讲解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目的是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技术标准和工作要求,从而更好地推动全区农业环保工作健康发展。通过培训,强化全区各层级工作人员及广大农民认真对待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做好防治工作。

实践中,为进一步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还要加强以下工作:

3.4.1 认识再提高,在政策把握上下功夫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生产结构等重大决策的具体要求,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实现农业农村长期稳定发展的现实要求。

3.4.2 任务再明确,在工作思路上求突破

紧紧抓住“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做到“保护”与“治理”两个并重,实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三个转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远谋近施、多措并举。

3.4.3 工作再部署,在推进机制上有创新

抓好方案制定,任务具体化、措施有针对、实施可操作;抓好推进路径,在治理方向上要突出主路径,在治理措施上要抓住重点环节,在工作推动上要示范引领稳中求进。要促进农业环保和基层农技推广两支队伍的密切协作,同时加强农业系统内部和科研院所等外部的合作,促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化。

3.5 优化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为贯彻落实全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培训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时组织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培训会议,以此为指导,优化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践中,结合区域内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部署年度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调查、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工作,突出重点,优化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要严格规范项目资金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3.6 全面开展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

根据城乡整体规划,合理规划禁养区,第一时间组织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对全区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支持。实践中,为加快推进禁养区内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的进度,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对全区禁养区内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进行督查;同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到早谋划、早部署,建立有效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3.6.1 区政府高度重视

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对禁养区关闭搬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禁养区划定、关闭搬迁、专项资金等相关工作,区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多次赴现场进行督查调度。

3.6.2 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加强部门协作

区农委作为牵头单位,完成制定禁养区划定方案、养殖场关闭搬迁方案和禁养区分布图的绘制,组织开展对乡镇的督查指导,建立实行“一周一通报,半月一督查,一月一调度”的督查制度和禁养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乡镇制度[2]。区农委联合环保部门,开展禁养区内养殖场摸排工作,配合区国土局制定出台设施农用地征收补偿方案。

3.6.3 规划公开,规范操作程序

通过区政府微信公众平台,制作图文并茂的禁养区关闭搬迁宣传资料,进行广泛宣传。将相关文件在区政府网依法公开,提高社会知情权。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及时向有关法律部门咨询意见、邀请法律部门参会研究审核,确保方案的合法性。在关闭搬迁中,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实行事先公告、事后公示制度,对拆除到位的养殖场,按照乡镇验收、提交审计、区级复核、财政拨款的程序,确保工作的规范化。完善关闭拆除的养殖场的档案收集,建立一户一档。

4 结语

在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与工作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依然面对着较多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作措施。同时,农业环保在维护农村地区环境宜居性、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支持性作用,应持续加强农业环保工作。通过结合本区实际情况,优化多种农业生态保护工作项目的开展、开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园核查工作、举办农业生态环保循环再利用项目培训班、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培训、优化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全面开展禁养区内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的落实,推动了本区农业环保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饶文俊,黄永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北省农业农村低碳环保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1(22):136-137.

[2] 刘圣洁,王文韬,刘金余,等.兼业化视角下农民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相关性研究——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