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古融今

2022-06-20叮当

曲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曲艺艺术文化

叮当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底层技术架构的多种传播方式的兴起,客观上为曲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面对当前的文化与传播态势,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部分曲种举步维艰。而老一辈艺术家、评论家故去,专注于曲艺表演、创作、评论的队伍青黄不接,更进一步影响着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因此,如何从内容、形式、人才选拔、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融合,是曲艺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内容是曲艺作品之“纲”,正如《曲艺》杂志2022年第5期卷首语写出的,“内容数量更是直接决定着作品增量,进而影響到曲艺工作者的创演质量,最终成为影响广大群众精神文化满意度重要的变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曲艺工作者对精品力作的追求,可以浓缩为对优质内容的追求。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正优质的内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虚无中空想出来的,而是带着泥土的芬芳,从广袤的生活大地上长出来的。蚕不吃桑叶难吐丝,蜂不采百花不酿蜜,文艺离不开人民群众生活实践的肥沃土壤,曲艺艺术一样如此。所以,我们曲艺工作者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作出的重要指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

事随时易,山随形变,现实主义的广袤大地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展现出不同的“地貌”,也要求广大曲艺工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现实需求,打造出紧跟时代步伐的好作品。这一方面,老一辈相声从业者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更好地服务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助力改造社会思想,老一辈相声从业者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刀刃向内,在自觉剔除作品中的脏口、荤口,完成自我提纯后,更积极投身到对新精神、新道德、新社会的宣传中去,《婚姻与迷信》《大破一贯道》等新作品,向群众进行无神论和反对封建迷信的宣传,使其自觉主动地抵制邪教,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因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和个别领域的一些不足而产生的“高低差”,也为相声从业者制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笑料,打造“劝人方”的精品提供了生活的基础,《一个推销员》《虎口遐想》《巧立名目》《小偷公司》《换包装》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应运而生,影响至今不衰。

时至今日,受惠于技术的进步,包括曲艺艺术在内的各种艺术有了更多的表演可能性。但过度重视技术之于艺术的增益,实际上就可能陷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认为的,技术的“预置”陷阱。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以“预置”的方式展现物、构造世界。“预置就是为这单纯的目的、留取单纯的功能、指向单纯的存在者的某种关系网络。它原则上不考虑丰富而复杂的物之物性的保有”。但实际上,社会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预置”的世界,也不能单纯依赖声光电等,而罔顾生活的经验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向度。而对曲艺来说,生活的经验和人文精神的关怀向度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打造有着优质内容的好作品。前辈艺术家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珠玉在前,我们不能瞠乎其后。

立足曲艺艺术本体,适度拓展表演外延,是丰富表演形式的有效方法。在此,我以谐剧作比。

谐剧的精髓是“镜像”,“我”作为众多人物的“镜子”,要用自己的表演营造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及丰富的故事,也就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但我在艺术实践中,一直在思考将谐剧表演丰富为“多人独演、独演一人”或“一人独演,多演一人”的方法,并在《麻将人生》中作了尝试。

《麻将人生》中,舞台被分割成4个相对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1个角色,算得上“多人独演”。同时,4个角色之间虽然因为麻将而产生潜在联系,却并没有直接的对话交流,算得上是“独演一人”。这种方式充实了舞台,让每个角色的形象更为鲜明,故事整体也更有节奏感。

如果说我对丰富谐剧表演形式的实践还是基于艺术本身的特点,是一种“发乎于内”的探索,那“形乎于外”,尝试着将曲艺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嫁接”,似乎也值得一试。

国潮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融合的新兴亚文化,以青年为主要受众,既是消费热潮,又是文化思潮,背后蕴藏着多重因素的综合驱动。国潮文化的流行具有深刻的文化、经济和心理动因,是传统集体记忆激活个体文化表达欲望、商业资本力量推动国潮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平台助力国潮文化形成广泛传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曲艺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理应在国潮风中具有一席之地,融合流行文化,助力实现文化传承的主要目标。

四川清音的一个显著外在特点就是“哈哈腔”和“舌尖弹音”,这与当前部分节奏型的说唱表演形式有部分相似,其中某些类型也会运用三连音、弹舌等技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以四川清音为旋律主轴,将描述性的唱词以节奏型说唱的方式演绎出来,这不仅不会丢失清音本身的艺术性,更能让流行文化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时而感受传统的美好,时而回到现实的劲爽,这不失为一种融合探讨的方式。

曲艺发展需要通过高校的参与和支持,提升从业人员的 文化信心、社会地位和自我认同。面对曲艺人才不断流失、圈层又相对封闭的人才培养困境,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曾在全国政协提案中提议,由辽宁科技大学、北京城市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具备一定条件和基础的高等院校承担一部分曲艺人才培养工作,这是对传统曲艺“拜门式”传承方式的有益补充。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对曲艺艺术的普及推广和传承创新发挥重要作用,助力解决曲艺界队伍结构分野问题。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发展人才培养项目、设立曲艺相关学科专业、组织曲艺名家进校园……只有在艺术层次上进行多重滋养,才能培养出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曲艺人才。

解决曲艺工作者的生活问题也是曲艺艺术薪火相传的关键。我了解到很多曲艺演员,除了专业团体和事业单位,大部分的人不能靠曲艺为生,而进入体制内的演员又有多少?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许多优秀的曲艺人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以一人“火”帶动行业“火”,这是很好的事情,但如何让更多的曲种和曲艺人走出 来,恐怕一时爆火的综艺是无法达到的。国家的政策引导、 文艺行业的有序发展缺一不可。总的来说,就是重视、重视、再重视,当然曲艺人自身要与时俱进。

大众传播媒体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形成传播热点、提升媒体影响力的有效手段,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双管齐下是曲艺未来发展的出路。

首先,曲艺的重要性、艺术性以及传承的必要性需要媒体给予积极正确的引导。比如四川的散打评书,李伯清先生与腾讯合作,不仅有了较为可观的版权收入,也让更多的观众可以不受空间、地域等因素影响,随时随地听书,通过网络把好故事用新方式在新时代传播,这也是曲艺发展可探索的路径。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革新,强大的算法为各类文化产品匹配了精准的消费者,各类社交媒体也借助于技术的力量圈住了“可见的用户”。原汁原味的传统经典曲艺,在社交媒体中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群体,并结合嘻哈、摇滚等现代流行元素让自身获得进一步关注。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近年来,曲艺从业者也意识到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态势,通过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直播平台等多元新兴媒介,不断探索传统艺术门类的活态传承。

当然,随着传播途径的多元,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优秀曲艺作品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也皆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历经岁月磨砺,优秀曲艺作品的魅力日益凸显。如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高效传播带给曲艺发展正向作用的同时,也让快餐式的曲艺作品有了可乘之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曲艺艺术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总之,学习曲艺,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艺术观,看到中国传统曲艺博大精深的一面,坚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其次是对曲艺要抱有赤子之心,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曲艺带来的营养,真正理解曲艺的魅力,才能学好中华曲艺,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中国曲协副主席、四川省曲协主席)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文化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曲艺泉城》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