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勤学苦练 潜心创作

2022-06-20陈大力

曲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评书徒弟曲艺

陈大力

今年5月,笔者偶然得知王印权先生从艺60周年,于是通过电话方式采访他,请他聊一聊自己从艺多年的感悟。今年82岁的他坦率真诚、幽默风趣,从交谈中感觉他充满活力,干劲儿十足,始终关注曲艺事业,总想着再多作些贡献,对曲艺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次采访后,笔者把采访内容进行梳理,一一呈现给大家,让读者透过文字的交流,倾听他的心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心怀祖国、心念人民、心系曲艺的深厚情怀。

《曲艺》杂志:王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曲艺的?众所周知,您拜李润杰先生为师,学习快板书。拜师后,您又是如何跟师父学习快板书呢?

王印权:我父亲是评书演员,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我打小儿就喜欢文艺。童年时,我常常拿着竹板表演快板小段,还给同学们表演过快板作品。后来我高中毕业后到鞍山广播电视艺术团做快板书演员。再后来鞍山广播电视艺术团组织一批演员到天津广播曲艺团学习,我踊跃报名,有幸认识了李润杰先生并拜他为师。李润杰先生的表演吐字清晰有力,声音厚实洪亮,语言朴实流畅,运调起伏自然,表情、身段、神态统一协调,气势恢宏,大气磅礴。我对自己的师父非常钦佩,所以去天津时经常拜訪他,跟他请教快板书表演方面的技巧。除此之外,只要有机会去看师父的演出,我都跟他一起去,帮他拿着包。我师父在台上表演,我就在舞台下预备纸和笔,边看边画图,认真观察师父是怎么出场,先迈哪步,后迈哪步,怎么往前进,怎么往后退。师父在表演快板书,我也在仔细地记录和学习快板书的表演技巧,之后自己不断练习。那时,我师父经常带着我一起创作、修改作品,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有了不少收获,表演水平大幅提高。我师父的作品都是在他自己亲身体验生活后创作的,再精彩地演绎出来,深受人民群众喜欢。我师父既能写又能演,对我影响很深,所以我一直珍藏着师父的快板,要求自己能写能演,提醒自己要用好作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情。

《曲艺》杂志:王老师,李润杰先生作为您的老师,他有没有教授您关于快板书表演的“秘诀”呢?

王印权:我师父是穷苦出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他也要过饭,还去过沈阳、鞍山、辽阳、抚顺卖唱数来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师父回到天津并参加了天津广播曲艺团,逐渐开始用快板书参加演出。所以,我师父始终感恩党的领导和关怀,热爱曲艺事业。我师父自己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旧社会花郎乞丐沿街乞讨数来宝”,下联是“新中国人民演员歌新唱新快板书”。这是他对国家的感情、对党的感恩的心声。可以说,老师对我的影响除了快板书之外就是为人,他对党的感恩之情潜移默化,对我的影响很深。我师父没有教授过我快板书表演的秘诀,只是把他对快板书的表演心得传授给我,我也想通过此次机会分享给曲艺同人。

唱打多变穿成一线,叙事抒情分节分段。

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迟急顿挫起伏连绵。

高而不喧低而不软,语气声音突出重点。

吐字发音字正腔圆,内心情感思想总管。

人物表情看眼看脸,手眼身步稳而不乱。

进出角色分清明显,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感情交流不可散漫。

演唱结束总结经验,深入生活不可间断。

多排多演反复实践,不怕吃苦肯于流汗,

誓为人民作出贡献。

《曲艺》杂志:王老师,您自己表演和创作过很多快板书作品,如《直升飞机到咱村》《大战平炉王》《巧夺万吨产》《抗震救灾夺胜利》《保卫钓鱼岛》《一带一路之歌》《我的故乡在辽阳》等,那么您在快板书表演和创作方面有哪些心得呢?

王印权:首先,我的快板书表演方面是向我师父学习的,师父对我的帮助很大。我认为,快板书的表演和创作应该从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从表演技巧方面来说,另一方面是从创作来谈,对作品故事的深度思考来谈。快板书的表演技巧上,我师父的表演讲究“唱打多变,平爆脆美”。“唱”要吐字清晰,最忌讳吐字不清,吐字不清就犹如钝刀伤人。一个段子大多有十几分钟,如果演员说话时吐字不清楚,就会让观众很难听下去。所以,演员在唱上发音一定要清楚。“打”既是演员表演打竹板,又是指表演当中武打的部分。快板书演员在表演时,根据快板的要求(快、慢)把一些武术上的姿势打出来,比如快板书《拳打镇关西》,鲁智深要打镇关西时,镇关西拿一把刀要打鲁智深,紧接着鲁智深要闪身躲过,用自己的手打了他一掌。这可以让观众在舞台下看得很明确,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快板书演员平时要多锻炼身体,最好能学点儿表演身段或是练点儿武术(平时多练舞剑、耍刀等),这样演起人物来能看起来更舒展、大方。“多变”就是演员要把每个段子进行变化,曲艺最忌讳“一道汤”从头到尾都一样。在一个段子的处理上要以唱为主,三分唱,七分演。“平爆脆美”,“平”要如秋风湖面,平稳地把事情交代清楚;“爆”是快如闪电;“脆”是如珠落玉盘;“美”是如酒醉心间。比如,演员唱快板书《千锤百炼》就需要“平爆脆美”的表演方式。另外,演员对角色人物的内心刻画上,要注意区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不同,尤其是舞台上要把两种角色的一招一式表现得很清楚,这要求演员要先对表演的角色人物有深度、准确的把握。快板书的创作方面来说,我创作过一段快板书《长安街上逛花灯》,这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该作品展现了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繁华热闹的景象,歌颂祖国繁荣富强,字里行间显示出了讴歌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感情。还有一篇是我改编的快板书《岳母刺字》,该作品主要突出教子有方、深明大义的岳母,教育岳飞有精忠报国理想的故事。

《曲艺》杂志:王老师,多年来,您创编整理了多部优秀评书作品,广受好评。请问如何才能写出受人民群众喜欢的评书作品呢?

王印权:在老一辈艺人的艺术教诲下,我的体会是评书要结合时代发展,老书新说,旧书新评。评书整体要把握“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的原则,故事要跌宕起伏,有矛盾冲突,要构成戏剧性。一部书四梁八柱要安排好,书身、书心、书胆、书尾。创作者要运用好语言,塑造人物时要注意性格化、生活化、多样化、细节化,不能千篇一律,要把一个人物写“活”了,在对传统书目改编时要注意深入浅出,运用生活中的语言让现在的年轻观众听懂、爱听。当演员到不同地方进行演出时,创作者也要把演员的语言进行相应的改变,书词要适当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样可以很容易拉进表演者与当地观众的距离。创作者在改编传统书目时要讲究方法,得有断口、有趣味,平时还需要学习相声的表演手法(讲述、评论、对话、包袱儿等),更要向其他姊妹艺术学习,交心立意,杂糅百家,评叙结合,让演绎者在讲故事中把某些内容进行评论,表明说书人的立场,让观众快速理解故事,引发深入思考,受到教育。创作者要博览群书,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用心观察生活,笔耕不辍,才会有机会创作出优秀作品。

《曲艺》杂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您自己创作或与人合编了很多抗“疫”作品,比如《小口罩儿》《特殊的订单》《钟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等。当初,您是如何考虑要创作这些作品的呢?

王印权: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觉得应该在这次抗“疫”中发挥我们的作用,作出曲艺人应有的贡献。比如,我创作的快板书《小口罩儿》,段子比较短,但是也会把口罩的作用说清楚,呼吁广大市民戴口罩出行。同时,我把这个段子传给徒弟们,让徒弟们学习后再传给他们的徒弟,让更多的人宣传曲艺。北京评书《钟院士,百姓心中的一座山》也让很多人熟知,我创作时考虑到钟南山作为抗“疫”医生的代表,舍小我为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赞颂,值得我们曲艺人大写特写。其实,从我跟随李润杰先生学艺开始,我就向我师父学习,关心国家大事、百姓生活,始终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曲艺》杂志:王老师,您是否遇到过创作的瓶颈期呢?

王印权:创作的困难随时都有,遇到瓶颈期的时候,我会坚决向师父学习,体验英雄的生活经历,学英雄、唱英雄。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感觉缺少英雄的资料,缺少英雄的精神。我曾经到沈阳待了10多天,就为熟悉革命烈士张志新的爱党精神和奋斗精神,当时我编了一段《浩气长存》,歌颂张志新同志,还在全省纪念张志新同志的大会上表演,当时我自己在台上演得泪流满面,台下观众也含着眼泪。

《曲艺》杂志:王老师,您收了20多位徒弟,您收徒弟最看重什么呢?

王印权:虽然现在我年纪大了,但是还想把曲艺传承下去。曲艺的传承靠人,所以我收了20多个徒弟。我的徒弟有叶景林、赵国祝、王素明、李兴才、李少全、黄甲亮、牛艳萍等。常说,师访徒,徒访师。我选徒弟最看重的是品行,品行不行的人我坚决不收。我对高徒的理解是:酷爱艺术,崇拜先生,勤学苦练,肯下私功,博采众长,丰富本宗,继承师业,不忘恩情,青出于蓝,攀登高峰,信心坚定,发展繁荣。我这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评书,二是快板书。所以,我教授徒弟时注重传承,仔细选好苗子,悉心指导,倾囊相授,一方面教徒弟表演李润杰先生和我自己创作的段子,另一方面是教徒弟创作作品,鼓励徒弟们要写好作品,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曲艺,让曲艺繁荣发展。我觉得最好的徒弟是叶景林,遗憾的是他已经去世了。叶景林曾经是沈阳军区政治部話剧团曲艺队的演员。叶景林在17岁时就跟我学快板书,后来部队招演员,我就向沈阳军区推荐了他。叶景林到沈阳军区政治部话剧团曲艺队后,表演和创作了很多快板书作品。再后来,他有意愿学评书,我老伴儿刘兰芳又教他评书。他每次要写一个作品前,都会找我请教怎么下笔、怎么搭框架,他经常写完初稿后从沈阳到鞍山找我,我们俩多次是彻夜深谈创作的作品,直至第二天天亮。我会整理思路,逐字逐句地认真帮他修改打磨作品,他经过刻苦地学习,慢慢地可以自己创作作品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虽然景林去世多年,但是我仍然思念着他。我到北京生活后,收了赵国祝做徒弟。赵国祝先学习我的作品《长安街上逛花灯》《喜来歌》等,我也是经常帮助他改作品、教表演技巧,没少下功夫。我平常还帮着自己师兄弟的徒弟、我徒弟的徒弟和我儿子王岩,跟他们一起研究创作作品,希望能多出些优秀曲艺作品奉献给观众。近几年,我还到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道去教大爷大妈快板书,他们很喜欢学习并且热情高涨,快板书很受老百姓欢迎。

《曲艺》杂志:您认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王印权:演员是鱼,观众是水,这是一种最融洽的关系。鱼离不开水,离开水我们就晒干了。多年来,我演出感受最深的就是老百姓爱听爱国、爱党的英雄人物故事,这样的题材会让人深受教育,温润心灵。所以,让观众喜欢就是我们的目标,老百姓爱听什么,我们就给老百姓演什么,但前提得是积极向上的作品。我们曲艺工作者要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有些群众爱听我跟刘兰芳的快板书和评书,所以有时候我们刚到一个地方,下车就演节目,为老百姓送去欢乐。我们一定要和群众搞好关系。我觉得自己把曲艺作品写好演好,让观众满意、受观众欢迎,我就心满意足了。

《曲艺》杂志:据了解,您一直在收集关于刘兰芳老师的新闻报道,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王印权:我作为刘兰芳的老伴儿,认为刘兰芳的个人成就微不足道。我收集她的新闻报道并不是为宣传她个人,而是把她看作是在党培养下新文艺工作者的一个代表。从她表演《岳飞传》让全国观众了解后,我就开始整理关于她的每一篇报道。我把每一年关于她的报道都整理成一本(包括原件、复印件),目前已经有30多本。现在我依然还在进行关于她的报道收集整理工作,我除了自己收集刘兰芳的报道外,还动员我们的朋友、徒弟一起收集刘兰芳的文章、作品、照片、录像视频等。我认为,刘兰芳的艺术足迹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缩影。曲艺有包括相声、快板、评书、大鼓等500多个曲种。而她作为评书中的一个“角落”,也能反映出改革开放以后评书艺术在文艺上取得的一些成绩,这是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我每年整理出的资料都捐给河南宝丰的刘兰芳艺术馆,想着为评书艺术留下点儿历史物件。

《曲艺》杂志:王老师,您如何看待“艺德”?

王印权:我认为“艺德”一是指艺术的表演方法、艺术水平,二是指艺人的品德和操守。艺德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贯彻落实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坚持什么方向、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和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曲艺人应当做的。演员要有品德和追求,艺人要听党话、跟党走,诚实守信、忠厚友爱,不能搞歪门邪道。陈云同志曾嘱托我们曲艺工作者“出人、出书、走正路”,是要拥护敬爱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走正确道路。我们创作作品时要一切从人民出发,要歌颂英雄和模范,向他们学习,要亲近他们,贴近他们的生活,要上山下乡(上到顶、下到底)。我曾经深入地下矿井,观察或了解模范人物的一言一行,之后再搞创作。我们夫妻俩几乎走遍了中国大江南北,曾到部队去慰问解放军,还参加过老山前线等慰问演出。1982年,我们俩曾去过延安,去参观和感受毛主席作报告、党的干部学习的地方,我们亲身体会,绝不瞎编乱造。我们俩去陈毅家乡,走访了解陈毅事迹,最终创作出《一代儒将陈毅》。在写《抗日英雄杨靖宇》时,我们先到靖宇县,到杨靖宇指挥作战的地方去了解他的战斗生活和他的一生。我们还到马街书会、胡集书会、百花书会、广陵书会等地方演出,但凡能与观众见面的机会,我们都积极主动地去演出,决不会错过。我们老两口不是为了挣多少钱,我们创作作品和表演节目拿的都是最基本的酬劳,在此之外的钱我们不收。有的酒厂要生产酒,说给我们多少钱,我们俩都不接受。我们心里清楚,钱好花,但是得有出处,不能啥钱都能收,坑害老百姓的事情我们干不出!我们在党的培养下成了演员、作家,我们感谢党、看重老百姓。我们俩收到的听众来信几万份,当年武汉的小学生刘红给我们写信,信里放着一块手帕,信中说:“刘阿姨,我从小就爱听《岳飞传》,当您说评书疲惫的时候,可以用手帕擦去汗水。”我们去农村演出,当地观众都骑自行车过来听评书,拿一筐苹果送给我们。还有的听众把古本的《岳飞传》寄来鼓励刘兰芳编好、演好書目。也曾有过一位老大娘到剧场看演出没有票,老大娘说:“让我进去,我是刘兰芳的亲戚,她是我的女儿。”各地给我们的锦旗共有150面,名人字画有三四百幅,还有不少纪念品等,这些是对我们俩的表彰,我们都捐给河南宝丰的刘兰芳艺术馆了。这些事情体现的是观众对我们俩的感情,这是花上亿也买不来的,别人有多少亿,我们一点儿不眼红,观众对我们俩的感情是无价之宝。

《曲艺》杂志:王老师,今年曲艺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印权:我很高兴曲艺能够进入本科专业目录,这是一件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多年来,我一直希望曲艺能够进入学校,让学生们了解曲艺,传承曲艺艺术。曲艺虽小,却始终受大众欢迎。20世纪70年代,我就到辽宁大学讲曲艺,也去过北京大学讲课,始终盼望着有更多高校开设曲艺课程,普及曲艺、传承曲艺、发展曲艺,让曲艺为社会服务。现在我的手里还有一些讲稿,如果有用的话,我希望奉献给社会,供同行们参考使用。

我和刘兰芳在艺术上都是传承前人的艺术精华,去除糟粕,我们在走一条新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文艺、对曲艺一直很重视。我和老伴儿始终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按照党指引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勤学苦练,潜心创作,薪火相传,教授后辈,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和培养。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评书徒弟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Mark Twain
徒弟和保险柜
中国曲协评书艺术委员会在渝举办系列活动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To Be Continued
网络评书,能否让评书重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