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肥猪不同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2022-06-20宋庆华
宋庆华
摘要:育肥猪是目前我国饲养的主要猪群,每年为市场提供充足量的动物蛋白,随着集约化饲养模式的加快,猪在饲养过程中常发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药物是防控疾病扩散及阻止疾病恶化的重要工具;药物临床应用时常采取的给药方法有拌料给药、注射给药、饮水给药、喷雾给药、局部涂抹、皮下缓释用药、穴位给药等,对于育肥期的猪来讲,无论哪种给药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将药效更加充分地发挥,将疾病最大程度控制;只有讲究科学的用药方法才能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育肥猪;用药;方法;注意事项
育肥猪指经过保育阶段后通过加强育肥方式使猪快速生长,从而为市场提供猪肉蛋白的生长阶段的猪。随着我国集约化饲养模式的加快,育肥猪存栏量加大,群发性疾病进行防治时一般通过大群拌料、饮水、喷雾等方式用药。如果为个体治疗,则以注射、局部涂抹等方式给药。
1 拌料给药
拌料给药在育肥猪的养殖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几乎是使用最多的用药方法。拌料给药多用于预防保健,如定期的体内驱虫,季节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周边猪场发生疫情后的紧急预防,舍内发现可疑病猪后的紧急预防,某些对采食量无影响的疾病的群体治疗等[1]。我国大部分的猪场是使用自配料饲喂的,尤其是中小型养殖场,几乎家家都有混料机,混料时只需要将所需药物按比例加入拌匀即可。拌料给药的优势是用药方法简单,几乎不怎么增加工作量,同时对药物的药性也无过多要求,无论是酸性药物、中性药物、碱性药物都能适用,而且也不受水溶性影响,绝大部分的粉剂和散剂都能通过拌料的方式用药。
拌料用药也存在一些弊端和注意事项,必须了解清楚。首先,拌料的药物不能存在异味,尤其是苦味,猪嗅觉和味觉比较敏感,如果药物的异味过大,很容易导致采食量的下降,采食量下降后机体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性衰竭,进一步引发免疫力的下降,反而会促进疾病的发生。其次,拌料时一定确保均匀,由于基层没有专门的仪器设备去测量药物的分布,但临床一定要把控好混料时间,笔者建议药物每次混合不低于20min,推荐混料30~40min,时间也不宜过长,混匀即可,没必要增加耗能。混料时一定遵循逐步稀释法,就是先用少部分饲料对药物进行预混合,之后逐步增加混料量,最终再统一混合,这样能确保药物在饲料中均匀分布。再次,拌料后需及时使用,由于药物混入饲料中后已经开始接触空气,某些药物容易发生氧化,还有些容易吸潮而降解,还有些则会与饲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发生缓慢反应,故拌料给药后饲料一定及时饲喂且现用现配,单批次配的饲料量不宜过多,满足1~2d的用量即可。最后,对于疾病治疗时最好采用集中拌料的方式给药,即将药物拌在少量饲料中集中短时间内饲喂,这样才能保证药物集中吸收,有效血药浓度高,治疗效果好。
2 注射给药
注射给药在养猪生产过程中使用也较多,包括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等方法。和其他用药方法相比,注射给药的药物相对生物利用度高,血药峰上升得快,从药效角度讲,注射给药是见效最快,对药物利用最为充分的给药方法,也是兽医临床对重症疾病治疗时最优的用药方法[2]。注射给药常用于疫苗免疫及疾病的治疗方面,疫苗免疫多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将药物注入肌肉丰厚的组织,通常选择颈部位置,免疫后疫苗在肌肉中缓慢吸收,刺激机体发生免疫。疾病治疗方面,注射给药因药物生物利用度高而常被推荐,重症病例猪活跃度显著下降,卧地不起时可采用静脉注射给药。如果活跃度尚可,有采食和饮水行为,则采用肌内注射即可。
注射给药操作时也需要注意较多的问题,首先,用药时一定按照药物的实际剂型和标注的给药方法进行操作,不可随意增大药物剂量和延长疗程,注射给药血药峰上升快,虽然能起到快速的效果,但相应毒副作用也会加剧,如拟胆碱类药物用药后能刺激平滑肌蠕动加快,但过量用药容易导致急性肠套叠等。其次,注射用药对猪的应激较大,对于育肥猪来讲,后期体重大难以绑定,强制性注射就会给猪带来较大应激。再次,配伍要讲究科学,临床给药时为了减少工作量或降低應激反应,常常将两种或多种药物混合后合针注射,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问题,但需要注意各个药物科学配伍,因不同药物所用的辅料不同、酸碱性不同、理化性质不同、药物剂量浓度不同等,有些合针注射后容易引发沉淀、分层,或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导致药效下降,临床务必注意。最后,注意局部消毒工作,笔者调研的多个基层猪场发现,很多猪场为了追求工作效率,注射时大多没消毒,有些甚至存在共用针头现象。这很容易造成疾病的流行传播,尤其是对于病猪的治疗,本身其已经发病体内很可能存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若不进行正规消毒操作,很容易发生疾病的加重,甚至会付出大面积暴发的代价,临床一定要注意。
3 喷雾给药
喷雾给药多用于呼吸道病的预防和治疗。呼吸道病多发生于环境卫生差,空气中浮尘颗粒多且管理水平低的猪场。该病在寒冷的季节多发,一部分原因是寒冷季节猪舍为了保温,通风的效率就会降低,使得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在舍内聚集,刺激猪呼吸道黏膜而导致发炎。另一方面原因是寒冷冬季空气湿度下降,尘埃颗粒物质容易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猪吸入后就会黏附在呼吸道黏膜而造成异物性刺激,从而引发呼吸道病。加上由于天气寒冷,猪为了取暖休息时喜欢扎堆,一旦其中有传染性呼吸道病,很容易出现群发。上述原因导致呼吸道病在冬季容易流行,而喷雾给药可使药物直达病灶部位,尤其是上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可以直达,如果动物呼吸强度大,药物还会通过支气管进入到肺中,对多种肺炎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喷雾给药临床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呼吸道病多在寒冷的季节发病率较高,喷雾给药时舍内环境湿度短时间内突然上升,使得空气热传导性能增强,环境很容易出现湿冷的感觉,操作不当容易导致感冒,故喷雾给药时一定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同时用药后不宜快速通风,待相对湿度逐渐下降至35%~55%时再进行适当的通风。其次,喷雾给药一定要喷洒均匀,重点在动物集中的圈上空喷洒,药物的液滴在空中悬浮后会逐渐下沉,这样利于猪持续反复给药。再次,用药过程中可以适当对猪群进行驱赶使其运动起来,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升高,呼吸深度加深,有利于吸入更多的药物。最后,药物喷洒速度尽量快,由于药物对人体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毒副作用,虽然兽医人员在用药时已经进行了必要的穿戴防护,但还是会有少部分的药物颗粒会随着人的呼吸进入体内,用药速度快有利于保护自身安全。
4 饮水给药
饮水给药在猪上用药不多,主要原因和猪饮水时浪费量较大有关,即使是设计最先进的饮水器,猪在饮水时还是会有流到地面而造成浪费的现象,另外,猪场的饮水系统很多为金属材质,部分药物容易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药效下降,同时管道内部也容易被腐蚀。还有一个原因,规模化育肥猪场一个圈饲养数十只猪,而饮水器数量只有1~2个,很容易导致用药不均匀。诸多原因使得饮水用药在养猪生产过程中用药机会不多,但有些群发性疾病,尤其是导致病猪采食量的下降而无法拌料给药时,饮水给药确实更为方便。
饮水用药需注意,用药前建议断水2~4h,使猪有个口渴感觉,之后将药集中高浓度溶解在一个大的容器中,这个容器必须满足数十头猪同时饮水,以确保用药的均匀,用药过程中还可以发现猪会抢着饮水,这样用药目的就能达到。如果猪场未准备大的容器,必须通过饮水管道给药时,建议增加饮水器的数量,同时在每个饮水乳头下部放置一个接水槽,这样可以使漏掉的水重新收集利用,避免浪费。需要提醒的是,对于溶水性差的药物和溶水后显强酸性药物不建议饮水,很容易发生给药不均匀而导致某些猪因用药量过大而中毒,某些猪因用药量过少而起不到防治疾病作用。溶水后显酸性药物容易对金属管道形成腐蚀,不推荐饮水使用,如盐酸多西环素、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盐酸土霉素、酒石酸泰乐菌素等。
5 讨论
除了拌料给药、注射给药、喷雾给药、饮水给药等方法外,育肥猪的其他用药方法还有很多,如涂抹用药、皮下缓释用药、穴位给药等。涂抹给药多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方面,有些体表烂疮性皮肤病、癣病、体表伤口等,体表用药使得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效果更强。涂抹的药物剂型多为膏剂和液体制剂,具有一定黏附性和渗透力,能克服皮毛表面本身的表面张力作用,从而使药物顺利抵达病灶。皮下緩释给药多用于某些具有缓释作用的药物,使用后在皮下可进行缓慢释放,从而达到长效目的。相对于普通注射给药,虽然皮下缓释给药也是通过注射方法将药物置于局部的,但由于皮下相较于肌肉血管较少,药物吸收速度更慢而长效,同时对药物的制剂技术和临床操作水平要求也更高。穴位给药是将药物注射于某穴位中,从而提升药物疗效的方法,如后海穴给药较为常见,将药物通过后海穴注射比通过肌内注射在治疗肠道感染方面效果能显著提升[3]。对于育肥期的猪来讲,无论哪种给药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将药效更加充分地发挥,将疾病最大程度控制,只有讲究科学的用药方法才能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元豪.猪群的饮水给药和拌料给药[J].饲料博览,2018(7):70.
[2] 张亚梅.猪病治疗中的几种用药方法[J].现代畜牧科技,2021(10):117-118.
[3] 邹进飞,邹晓敏,唐思远,等.后海穴注射治疗仔猪白痢[J].农技服务,2020,37(6):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