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博学,自主自强
2022-06-20秦银银
秦银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武汉轻工大学化环学院大四學生张正觉得:“为感兴趣的事情付诸行动更重要。”在中学阶段就爱上科技创新的他,上大学后依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别看张正收获颇丰,实际上,他的科技创新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只是他在失意时能调整状态,受挫时能反思后继续向前,不会将“热爱”停留在口头上。
张正与《发明与创新》还有一段缘分:在第四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新大赛中,他的两件参赛作品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
如何蜕变成更好的自己?你或许能从张正的成长轨迹中得到启示。
学长档案:
张正,武汉轻工大学化环学院大四学生,获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22届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2018长江商报模拟营销策划大赛季军、湖北省2020“金山云杯”铜奖,湖北省第十三届大学生化学(化工)学术创新成果报告会二等奖。以第一发明人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其中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目前,以“物理化学专业组”考研复试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录取。
记者:中学阶段,你参与了哪些科技创新活动?
张正:在学习理工科目、具备了一些理科思维后,心中便埋下了发明创造的种子。在赤壁市实验中学上初中时,我设计的“火柴盒显微镜”“简易指南针”被老师推荐参加第四届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分别获得了银奖和铜奖。在赤壁市第一中学上高中时,我制作的4项作品获得了第四届咸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记者:上大学之后,你在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过什么挫折?
张正:大一时,我的第一项专利申请就失败了。受这件事的影响,我有些消沉,学习成绩也不尽人意,时常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
记者:你是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
张正:那些不算如意的时光,也是指引我前行的明灯。大一下学期的一个周末,临近中午我才去食堂买饭,遇到了化学老师周国庆,我们在食堂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交流,我决定不再消沉下去。后来,学院辅导员胡艾平老师也为我加油鼓劲,在胡老师的建议下,我报名参加了学院新能源材料课题组。我在课题组的科研期间,得到了多位老师的指导。我发明作品的灵感基本源于日常生活、科研发现以及与老师们的交谈。
记者:你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跟我们分享吗?
张正:有一次,我在合成一个反应时,发现生成物在负载上生长不均匀,这会影响实验的重现性。后来,我针对这个现象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进,虽然改进后的装置还未投产,但它确实能提高样品的重现性和均匀性。这让我觉得特别有趣。
记者:你觉得大学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张正:在我看来,在大学首先要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遇到问题时才能游刃有余地解决它。大学里的学习不只是在一堂课或一次实验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多方面地积累,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运用到实践中。
记者:有些同学认为“发明创造是一件很烧脑、很困难的事情”,你是如何保持对发明创造的热情?
张正:对于这个问题,需用辩证的思维看待。比如,前不久我刚自学了“仪器分析”这门课程,其中介绍道:一个表征仪器的诞生,背后有成千上万个创新专利的支撑,是一个长期且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过程。很多时候大家越想一步到位越是难以实现目标,但将目标分解,逐个击破就不难了。
每一个小的发明创造都会促使科学仪器的更新,从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努力。我对发明创造的热情不仅来自专利申请的获批,还有这项专利实现产业转化带来的喜悦。
记者:对即将步入象牙塔的学弟学妹,你有什么建议?
张正:送给正在奋斗的你——也许有时会感觉看不到尽头,但你要相信,度过了这段努力到能感动自己的日子之后,你想要的,岁月统统都会给你。
送给正在迷茫的你——所谓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趁你跌倒还能站起来的时候,先学会脚踏实地。
送给略感失意的你——不放弃追寻,就是最好的追寻。船停在码头最安全,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呆在家里最舒服,但那不是人生的意义。最美好的方式,莫过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奔跑在理想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