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一样的冲击力

2022-06-20李蕾蕾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块砖冲击力砖块

李蕾蕾

在玩水区,小政无意间用水把一块竖着的轻体砖“推”倒了,从而引起了班里其他孩子的探究兴趣:是不是所有的砖块都能被水“推”倒呢?水还能使什么材料的物体发生改变呢?出于好奇,在接下来的几天游戏中,孩子们拿来了木块、砖块、不锈钢水桶盖等材料,准备探究如何借助水的力量使这些材料“动起来”。由于砖块和不锈钢水桶盖的大小、形状、重量都不一样,水在冲击单一材料和组合材料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现象,这些发现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他们想出了各种玩法,下面记录的是其中几个游戏片段。

完美的冲击力

小政用水对着一块竖着的轻体砖进行冲击。他先用两只手握住水管的中端位置,瞄准砖块的底部进行冲击,但砖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尝试了一会儿,他便调整了自己拿水管的方式,改用两只手按住水管的出水口,让出来的水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时,出来的水变得扁平且有力。小政还改变了瞄准的位置,调整为冲击砖块的中间位置(见图1)。不到3秒钟,砖块就向后倒地。在砖块被冲倒后,小政继续尝试按压水管,观察出水口,发现这时流出的水的形状和没有按压时流出的是不一样的。小政把他的发现记录了下来。

【师幼对话节选】

幼:我的砖块被水一冲就倒了。

师:水怎么能把砖块冲倒呢?

幼:水有推力,是推力把砖块推倒的。

师:什么是推力?从哪里来的推力?

幼:从水里面来的。

幼:我知道这叫冲击力,是水的冲击力。

师:什么是冲击力?

幼:就是水冲出来的力量。

师:水的冲击力都是一样的吗?你有没有不同的发现?

幼:一开始我没有按压水管,砖块没有被冲倒。后来我按压了水管,砖块就被冲倒了。

师:为什么按压水管就能冲倒砖块呢?

幼:因为水的力量集中了。

幼:因为水的冲击力变大了。

师:除了冲击力的变化,砖块被冲倒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幼:冲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幼:冲砖块下面的位置不容易倒,冲中间的位置就容易倒。

师:是不是用水冲砖块中间的位置,砖块都会倒呢?明天大家可以再去试一试。

【分析】在玩水游戏中,小政发现水有神奇的力量,能使竖着的砖块倒掉。从和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水的冲击力有一定认识。教师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通过对话促进他们进一步思考:水怎么能把砖块冲倒呢?水的冲击力都是一样的吗?有没有不同的发现?孩子们通过观看教师拍摄的游戏视频,发现小政用水管冲击了砖块不同的位置。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是不是用水冲砖块中间的位置,砖块都会倒呢?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发现,引导他们继续探究。

遇阻的冲击力

是不是所有的砖块都能被水冲倒呢?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小政和同伴用水冲击不同组合方式的砖块,比较哪种组合方式的砖块能被水冲倒。下面三个片段记录了小政和同伴一起用水管冲击不同组合方式的砖块,探究不一样的游戏玩法。

【组合一】砖块两两相靠

小政将两块砖面对面竖着,一头着地,一头相互靠在一起,砖块与地面呈空心三角形(见图2)。接着,小政用手按压水管的出水口,对着砖块冲水,但是砖块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他又调整了水冲击的方式,将水管抵在砖块上冲,但砖块还是一动不动。

【组合二】四块砖组合成“爪”形

哈哈又拿来了两块轻体砖,小政调整了砖块的摆放方式,把三块砖竖着放,一头着地,一头倾斜着靠在一起,然后在砖块顶部加上一块横放的砖块,使四块砖呈现“爪”形(见图3)。接着,小政用水管不断冲击这个组合砖块,一旁的哈哈用不锈钢水桶盖遮挡被溅起来的水花,但砖块依旧一动不动。

【组合三】用六块砖组合成砖墙

哈哈又拿來了两块砖,小政把六块砖全部横着向上叠放在一起,变成六层高的砖墙(见图4)。然后,他用一只手拿不锈钢漏勺遮住脸,另一只手按压住水管的出水口,对准砖墙的底部进行冲击,但砖块依然没有变化。一旁的哈哈见状,拿走了顶上的一块砖,使六层的砖墙变成五层,然后小政继续用水冲,但砖块还是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师幼对话节选】

幼:我们今天把砖块摆了好多种样子,但冲了好久都冲不倒。

师:为什么本来容易被冲倒的砖块,现在不容易被冲倒了呢?

幼:因为水本来是可以冲倒其中一块砖的,但它要倒下来的时候,另外的砖把它扶起来了,所以它才没有倒。

师:你是说因为这些砖块排得比较紧是吗?如果一块砖要倒,后面的砖可能会把它撑起来,所以它不像一块砖时那么单薄是吗?还有其他原因吗?

幼:砖块多了,所以它们变得很重,所有的力量都连在一起了,所以怎么也冲不倒。

师:你是从重量的角度来说的,砖块多一点就重一点,自然就不容易倒了。

幼:有一部分水被水桶盖挡住了,水变少了,所以砖块就不容易倒。

师:为什么水少了就不容易倒呢?

幼:因为水桶盖挡住水了,水的冲击力会变小。

师:这个水桶盖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幼:因为怕水把衣服打湿了,所以我们拿水桶盖来挡水。

幼: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全部是这样放的(砖块呈“爪”形),每块砖之间都有缝隙,所以不容易被冲倒。

师:你觉得它的排列方式是关键。为什么这样排就不容易被冲倒呢?

幼:因为这样排水冲过来时冲击力会从这个缝隙里跑掉。

幼:是冲击力转移了位置。

师:你们觉得冲击力转移位置了是因为什么呢?

幼:砖块太多了,冲击力不够了。

师:原来砖块的数量会影响水的冲击力。

师:是不是所有数量多的砖块都不容易被冲倒呢?你们明天可以再去试一试。

【分析】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并在新的游戏中提出新的问题与假设。这一次,小政和同伴把砖块进行了多种组合,验证水的冲击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困难,因为从细水管里冲出来的水,冲击力远远不够冲倒叠放在一起的砖块。孩子们设法冲倒组合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究物体本身的重量与水的冲击力之间的关系。在分享环节,孩子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展开推测,从自己的疑问出发,引起了大家的思考。从分享中我们看到,孩子们不仅考虑到冲击力与物体本身的重量之间的关系,还关注到了外界的阻力,以及物体的摆放方式。教师没有否定任何一种可能性,而是不断将问题抛给孩子,并给予孩子充足的游戏时间,让他们继续探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孩子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欲望。

巧用冲击力

砖块怎么组合才能同时被水冲倒呢?这一次,小政拿来了七块砖,把它们摆放成有一定间距的竖长排式,每一块砖之间的距离基本一样。待砖块摆放好后,小政用水冲击第一块砖。这一次,他选择用水冲击砖块顶部的位置。与第一次冲击单块砖一样,轻体砖很快就随着水的冲击力向后倒。但不一样的是,这一次,第一块砖向后倒导致后面所有的砖块都往相同的方向倒,并且呈现出一块砖压住另一块砖的现象(见图5)。随着一排砖块的倒塌,一旁的孩子都发出了“哇”的惊叹声。

【师幼对话节选】

幼:我发现叠放在一起的砖是冲不倒的,但这样整整齐齐排列的就能全部被冲倒。

师:为什么这样就很容易被冲倒呢?

幼:因为一块砖倒掉就会撞到另一块砖,然后这样撞啊撞啊撞,就都倒了。

幼:像这样排列的砖,只要把第一块冲倒了,后面就一个推一个,就都倒了,但是第一块砖一定要比较重。

师:为什么呢?

幼:如果第一块砖太轻的话,就可能撞不倒后面的砖。

幼:我觉得是和水的冲击力有关系。因为每块砖都是一样的,它们的重量也是一样的。水的冲击力小了,就沖不倒第一块砖,后面的也就都倒不了。

幼:和砖块放得远近也有关系。

师: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幼:因为砖块间隔得太远就撞不到,太近又都会堆在一起,所以距离很关键,太近不行,太远也不行,要刚刚好。

【分析】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调整砖块的摆放方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假设。这一次,他们对砖块的摆放方式进行了调整,从冲击多块砖转向冲击一块砖,再由第一块倒下去的砖去带动其他砖块一起倒。这次成功的体验源自孩子们持续的探究,他们一边探究一边调整,最后获得了成功。

不一样的冲击力

水对轻体砖有冲击力,对别的材料也有冲击力吗?这一次,孩子们对材料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轻体砖改变为不锈钢水桶盖。小政把水桶盖放在平整的地面上,一只手拿水管的顶端,同时用中指捂住水管的出水口,让水流出来时呈分散的水柱状。接着,小政用水冲击水桶盖的边缘,这时桶盖开始旋转起来(见图6)。在这个过程中,当小政用水冲击水桶盖的位置和一开始有些偏移时,水桶盖就会停止转动;当他再次冲击原来的位置时,水桶盖又会开始迅速旋转起来。

【师幼对话节选】

幼:我今天发现水的冲击力能使东西旋转起来。

师:什么材料能旋转起来?怎么旋转的?

幼:我把水桶盖放在管子下面,然后用水冲击,它就转起来了。

师:是什么让水桶盖转起来的呢?

幼:水桶盖本身就是圆形的,圆形的水桶盖比方形的砖块容易转起来。

师:你是从材料本身的形状去思考旋转的原因的,还有其他原因吗?

幼:我觉得应该是水的速度太快了,然后就让水桶盖转起来了。

师:你觉得跟水流的速度有关,速度快才能使它转起来,还有别的原因吗?

幼:我觉得是因为这个地面太滑了,所以才会转起来。

师:你觉得跟地面滑不滑有关,为什么地面滑就能转起来呢?

幼:因为地面比较滑的话,水洒上去会更滑,所以就能让水桶盖转起来。

师:你觉得要有水,地面要很滑,这样水桶盖才能转起来,还有别的原因吗?

幼:我是看到水一直顺着盖子的方向流,所以才让盖子转起来的。

师:“水一直顺着盖子的方向流”是什么意思?

幼:就是水管在冲水的时候水一直在转,所以这个盖子也开始转了。

师:水为什么会在这里一直转啊?水不是朝一个方向流吗?为什么会转呢?

幼:因为水被盖子中间的东西挡住了,流不出去,所以只能顺着这个方向一直转。

师:你是觉得跟水桶盖的形状有关,水桶盖中间有一个凹进去的地方,水流不出去,所以只能在这里转。

【分析】从一开始发现砖块会倒,到探究水的冲击力在不同材料物体上的作用,孩子们不断探究、不断验证。教师给予了孩子们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分享环节,孩子们不仅能从物体本身的形状去思考物体转起来的原因,还能从水流产生的冲击力方向去思考,更能考虑到外界因素和物体旋转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孩子们的游戏行为,并有顺势追问的意识,从而助推孩子们发现了更多思考问题的方向。

反思与总结

1.关注孩子在游戏中产生的兴趣点

在孩子自发的游戏中,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游戏现象,这些游戏现象会促使孩子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想继续尝试。在玩水游戏中,小政发现水有神奇的力量,能使立着的砖块倒掉。这让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为什么“软软”的水能推到“硬硬”的砖?为什么同样从一根管子里出来的水,只要用手按压管子的出水口,水的力量就会变大?水冲在砖块不同的位置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小小的游戏现象激发了孩子们大大的探究欲望。虽然在后面的探究中孩子们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他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解决问题。例如,根据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轻体砖能被水冲倒,而在新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却发现轻体砖一旦组合起来就很难被冲倒。这引发了孩子们对水的冲击力和物体本身的重量、物体的排列方式之间关系的探究。然而,同样是组合起来的砖却也有不同的结果,如第一块砖倒了会导致后面几块砖跟着倒,这又颠覆了孩子们对冲击力与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于是,他们又展开了新的探究,如了解冲击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联,与物体摆放方式、接触面是否有关联,这些都源自孩子们在游戏中对游戏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可见,教师应当积极关注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的兴趣点,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理解并支持孩子的游戏行为,促进孩子们在游戏中持续探究。

2.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游戏材料与水的冲击力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形成新的假设:水能不能冲倒组合起来的几块砖呢?靠在一起的砖冲不倒,那叠放在一起的砖能不能被冲倒呢?是不是所有的砖都不能同时被冲倒呢?水在轻体砖上有冲击力,那在别的材料上也有冲击力吗?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究中,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调整实验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个游戏我们发现,教师应当重视孩子们的探究过程。例如,小政和同伴一起把砖块进行多种组合,去验证水的冲击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困难,因为从细水管里冲出来的水,它的冲击力是不够冲倒叠放在一起的砖块的。但孩子们并不在意这个冲倒的结果,而是更关注探究的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对问题进行假设、验证,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获得了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干预孩子们的探究。孩子们对水的冲击力与物体本身的重量、摆放方式、阻力等的關系都有了不同水平的认知经验,这些都是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

3.鼓励孩子在游戏分享中大胆表达

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往往能不断产生新的发现,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并且能在质疑中思考问题,形成新的假设,从而产生持续探究的兴趣。从游戏分享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他们的发现:“水的冲击力都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本来容易被冲倒,这样就不容易被冲倒呢?”“水朝一个方向流吗?水为什么会转呢?”这些问题促进了孩子们的深入思考。在面对“为什么排成整齐的一排就能倒”的问题时,孩子们从材料自身的重量、材料排列的方式、游戏材料的阻力等角度去思考水的冲击力。在关于“水桶盖能旋转”的讨论中,孩子们不仅能从物体本身的形状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还能从水流产生的冲击力方向去思考,更能考虑到外界因素和水桶盖旋转之间的联系。可见,孩子们在游戏分享中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分析和推断,形成一定的思辨性思维。在游戏分享中,孩子们还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游戏经历和体验,同时也耐心倾听同伴的表达和教师的提问。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孩子们不断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教师也通过游戏分享,加深了对孩子游戏行为的认识,助推孩子将游戏中的探究变成不断深入的、复杂的学习过程,使孩子们偶发的游戏体验逐渐转换为积极思考的过程,不断提升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4.注重游戏对孩子学习品质的促进作用

游戏的过程伴随着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带着一开始发现的问题开展了持续的观察和探究,逐渐养成了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从游戏分享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不满足于一块砖被水“推”倒的现象,他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究:从一块砖到两两相靠组合的砖,从四块砖的组合到六块砖的砖墙,最后到探究水桶盖的旋转,这无一不体现出孩子们不断尝试、不断探究、坚持不懈的良好学习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有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游戏时间和机会,建立尊重、信任的师幼关系,才能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猜你喜欢

块砖冲击力砖块
砖块迷宫
胜者姿态CHECKMATE
拔掉心里的草
比一比
落石冲击破坏特性试验研究
探讨图像时代视觉传播的“冲击力”
冲击力、感染力、张力、亲和力
找一找
只有砖块
书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