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同舟: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2022-06-20唐同舟
对于一个因疫情只能宅在狭小的家里的人,文字便成了最广阔的精神家园。
我惊叹于中国文字,一个个字符特定排序,就能达到丹砂青雘的效果,甚至还能传达出无形的能量。从牙牙学语到拜师学艺,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文字,可以说是我人生路上不离不弃的朋友。
古人言诗作赋,曲水流觞,放到今天,文字与茶水、绿植最是相配。拿一沓信纸与一支钢笔,端一杯白茶,再养一株绿萝在书桌那头,刮风下雨照样趣味盎然。因为,这三者有同样吸引人的共性:雅。雅得够俗——人人身边,要想有,这三样哪一个难得?俗得够雅——这三样都不难得,却能让一个人宁静而致远。
当然,文字服务于生活,是我生活的一方调剂。每每有让我感触或是让我犯“中二病”的事,我都如饥似渴地记录,因为,只有在文字中,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雅趣?
唐同舟,爱茶,爱植物,爱文字,爱雅趣盎然的生活。
这就是我:
Hi! 我是来自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九年级四班Forever中队的唐同舟,同学们更乐意叫我“Tony老师”。因为名字里有“舟”,自取表字,曰“渡之”。
我爱好烹饪——自以为厨艺精湛,挑战过焦糖布丁、芝士舒芙蕾等美味;
我也爱好语言学习,从身边亲切的“侬好”到地球那边的“Enchanté”,我感受着语言的魅力;
我还喜欢模拟联合国,享受在演讲台上的慷慨激昂……
我最喜爱的词人是苏轼,渴望也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豁达胸襟,并为之不断修炼。
座右铭: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他们眼中的我:
我与唐同舟是初中同班同学。他的思维很活跃,各种想法都富有创造力,十分出众。从他的文字中,可以读到一种少年人的沉稳。从他的创作里,可以找到看待世界的新奇视角。他毋庸置疑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华二初中九年<4>班 陶一诺
我和唐同舟认识三年多了,他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的人,也非常热爱文学。我们曾都是学校作文社的一员,他总有对生活细致的发现与思考,希望他在文学的路上继续前行,越走越远。
华二初中九年<4>班 赵昱洁
唐同舟同学是一位学识渊博、幽默风趣的人。在初中四年里,我有幸见证他不断的自检与自勉,越来越好,逐渐沉稳。
华二初中九年<4>班 任洁
唐同舟,学养深厚,文学功底扎实。在写作方面,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愿意尝试新的素材,接触新的创作领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
李老师
佳作赏析
这一次,我不再匆忙
生活如一张白纸,上面留着潦草的笔迹,见证着迷迷糊糊经过的每一天,见证着从年初到年终的匆忙。
匆忙从清晨开始——闹铃急促地把我拽进人间,顾不上鸟鸣或阳光,不知道吞进去多少苦涩的刷牙水,尝不出早饭是什么味。到学校的地铁多坐了两站,又坐了回来,然后因为迟到被老师罚站在门口,才匆匆忙忙责怪起自己起床又晚了……听不清老师的谆谆教诲,看不清黑板上模糊的字迹,一堂课又匆忙地过去了。晚上放学后,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也不管没完成的作业,匆忙钻进被窝,赶快逃离人间……
匆忙度过的日子所化作的字迹,黑压压一片,胡乱地盘踞在生活这张白纸上,早已看不出它原来的模样。大家都劝我,我想:下一次,或许不要再匆忙?
冰冷的刷牙水穿过我的咽喉,我突然被冻结了。一阵耳鸣和晕眩过后,我的血液流速仿佛变缓了一些,鸟儿的叽叽喳喳渐渐清晰,橘黄的光晕从镜子反射过来。或许这一次,就不要再匆忙了。
白粥混着几块黑酱菜充当早饭,下肚后,舌根还余有一丝鲜甜。去地铁站的路上,脚步跟不上匆忙的人流,我被挤在了石头路的外侧。可真神奇,街上一下子多出了一个报亭、一辆早餐车。“滋啦啦”一阵烟雾扑面,油花溅起,掩映着冒着泡的荷包蛋。荷包蛋的边缘已经煎得金黄,趁蛋黄还没有凝固,再淋上几滴香油,瞬间,焦香味挤满了半条街道,也瞬间让我的肚皮腾出了位置。
突然,老板扯开嗓子向我喊:“小娃儿……”没等他说完,我下意识地对这种“推销”摆了摆手:“吃过早饭了,不用。”他却说:“什么东西?你鞋带开了!”我低头望向这4条“蚯蚓”,先是一阵寒颤,再是一阵暖和,最后尴尬一笑:“谢谢,我买一个荷包蛋。”
石头路的内侧,西装笔挺、校服端正,匆忙的腳步叩打在石砖上,演奏出一段急促的鼓点。石头路外侧,云雾缭绕,是冬天的暖流诞生的地方,是人间烟火的原产地。那侧,是清一色的标致的灰蓝;这边,有白雪花、大黄梨、紫茄子……真幸运,我被挤到了这边。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木心诗句里的意境,他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刚好是匆忙的反义词。
到学校的站点时,我下了地铁,惊喜地发现今天没有迟到。同学们点着我嘴角上的酱油渍哄笑,我也笑起来,责怪自己太不小心了,竟然匆匆忙忙地,浪费了那么多日子。
匆忙是潦草的字迹,即使写着再美的句子,也辨认不清。
放学了,踩着橘黄的霞光踏上归程。路上,看见有块石砖从路面翘起——不吝惜这一脚,踩下去!听见一位萨克斯艺人悠扬的乐声——不吝啬这几秒,鼓个掌!嗅到面包房里新鲜的奶香——不吝啬这点肚皮,买两个!就这样慢悠悠、慢悠悠地翻过了几张日历后,竟然发现:
生活如一张白纸,仔细看,上面还写着诗。
那诗分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教师点评:
闲空,闲情,闲心。放慢脚步,风景自来。小作者用一颗善于观察的心,敏锐地捕捉细节,还原被“忙”掩盖的善意、调侃、人间烟火,展现着人情之美。 这篇文章写于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文中所展现的生活气息,与小作者当下足不出户的境遇对照,留恋不舍满满。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 李安生老师
佳作赏析
这样就很好
大理石材质的森林中,沥青路穿过的街巷里,隐藏着这样一家老店。木头的匾额题写着早已看不清楚的字,店面前的台阶踩上去只能听见刺耳的嘎吱声,门前的木头柱子也如同被上万只虫子啃噬过一般。人们都劝老华搬走,更有甚者主动提供更大的店面。老华只笑笑: “这样就很好。”
我走进这来自上个世纪的手抓饼店,好奇这顽固的老板与顽固的店。
小时候,因为顺路,我常来这儿买早饭。还记得裱在墙上毫无艺术气息的黑白画,依然突兀地存在于这突兀的地方;还记得那一角翘起的墙纸,现在墙纸已经脱落半面了;还有那股油腻腻的气味,从这儿的每一寸木头里渗透出来,至今不变。桌子与厨房间只有一条窄窄的过道,油花溅起来,能直接蹦进客人的碗里,但也最大限度地压缩了陌生感,增加了温馨的密度。尽管老华的五官拧成了一团,本来就稀疏的头发也已花白,白围裙也油腻不堪,他还是不害臊,对每一位客人笑脸相迎,就像家人一样。
老华有他独到的生意经:饼,从来不提前做好,一个客人来了,就做一个客人的量。或许因为这个,客人总是成群结队(客人几乎都和老华一样,上了岁数)。但大家也不厌其烦,平日里等一分钟红灯就要唠叨半天的人,也耐心地排着热闹的队,笑道:“这样不就很好?”
老华和面是食客们等待时的“保留节目”:他向队伍望一眼,默念一个数,然后把发好的面团砸在案板上,整家店跟着震了一下,再用擀面杖将面团擀成可以透光的薄面衣,用刷子把猪油抹在面上。那场面,丝毫不输古代君王指点江山、才子挥毫泼墨!之后,一叠、一擀、一刷……行云流水,气势磅礴。最后,老华还不忘给食客们展示一下这面饼。大家看到若隐若现的层叠,想象着金黄的酥皮,不约而同地鼓掌:“这样好,好极了!”老华也笑道:“好,这样就好!”
手抓饼下锅,油花滋滋作响。没过多久,鸡蛋、辣椒油、香葱齐上阵,把店铺的一切不舒适,全都抛到九霄云外去。还没缓过神来,手抓饼就出锅了。大家又不约而同鼓起掌来:“好,这样可太好了!”有一只手伸过来,老华赶忙打回去,“先等它两分钟,才有那酥劲儿。”老华笑道,“嘿嘿,这样就好!”
吃到口中,也就是路上随便一家手抓饼店的味儿。但老食客们还是连连叫好,老华笑得春风得意。
之后,我向一位老食客问起来:“这手抓饼也没啥特色呀?”
“小鬼头,我吃了这么多年了还发现不了?你可不知道,这家店是他老爹传给他的,他无儿无女,老伴儿又走了。他最熟悉的,也只有我们这帮老克拉了。”
“他这店,一直开在这儿,不就很好吗?”
“是,这样就很好。”
可算明白老华了,这门面、这手艺、这传承,还有这帮“老家人”,可不能丢!
太阳如喝醉了酒一般,躺在天的那一边,面色红润,把天上的云霞还有这三寸天地染上了颜色。老店的排烟管排出金黄的粒子,消散在空中。
这匠心,这需要与被需要的微妙平衡,这样就很好。
教师点评:
以“这样就很好”为题,妙在一个“就”字。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好,但这份“好”能让人知足,让人心头一热。老华和主顾们心照不宣的默契和真诚,把“就”字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素材來说,是“手艺传承”类的素材。一张手抓饼,两方照拂情。你尽力去做,我用心去守。这样的立意,使得这篇习作写的是手艺活,却跳出了“颂传承”“悲落寞”的窠臼。
——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 李安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