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南京市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2-06-20徐广磊高春南吴建峰

关键词:上市企业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徐广磊 高春南 吴建峰

【摘  要】近年来,南京市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2018年以来,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龙头企业陆续上市,在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多座“高峰”,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与同样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产业的苏州相较,企业上市数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论文通过两地上市企业数量、资产、市值等方向的对比研究,提出南京市在创新生态、核心企业市场表现出企业前瞻性上的不足,并以此提出完善培育体系、引导企业提升硬实力、优化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anjing has taken biomedical industry as the city's leading industry and built an industrial landmark with global influence. Since 2018, leading enterprises in Nanjing's biomedical industry have been listed one after ano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land" of Nanjing's biomedical industry, several "peaks" have been added, which has played a driving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compared with Suzhou, which also takes biomedicine as a key industry,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in the number of listed enterprise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number, assets and market value of listed companies in Nanjing and Suzhou,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hortcomings of innovation ecology and core enterprise market,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system, guiding enterprises to enhance hard power, optimizing innovation ecology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關键词】生物医药;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Keywords】biological medicine; listed enterprise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22)04-0052-04

1 研究背景

南京市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基地,也是我国生物医药教育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城市之一,具有雄厚的科研、教育和产业基础。近年来,南京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打造“全省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于2020年发布《南京市打造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地标行动计划》,推动全市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高端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城。截至2021年11月,南京共有生物医药上市企业19家。

苏州市近年来将生物医药产业为“一号产业”来全力打造,持续完善支撑保障,营造综合最优生态,2020-2021年苏州先后发布了《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年》《苏州市医药产业园区及重点监测点认定管理办法(暂行)》。2021年10月在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中,苏州工业园区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列全国第一。截至2021年11月,苏州共有生物医药上市企业30家。

在最新发布的2021江苏百强创新企业排行榜中,南京3家企业上榜(奥赛康、南微医学、诺唯赞分列40、57、97位),苏州仅1家企业上榜(信达生物分列39位)。

2 现状比较

①南京上市企业数量不及苏州,但企业质地更加优越

在上市企业数量方面:根据表1显示,按照主营业务行业分类,截至2021年11月,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分别为19家和30家(见表1)。其中国内主板上市企业分别为15家和17家,香港上市企业分别为3家和10家,美股上市企业分别为1家(传奇生物)和3家(天演药业、康乃德、亘喜生物)。

在上市企业资产方面: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973.38亿元和898.53亿元。其中国内主板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683.02亿元和475.52亿元,香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232.82亿元和364.28亿元,美股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56.53亿元和58.73亿元。

在上市企业市值方面:南京、苏州两地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2 928.44亿元和3 355.31亿元。其中国内主板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1 730.48亿元和1 830.82亿元,香港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748.02亿元和1 389.87亿元,美股上市企业总资产分别为449.95亿元和134.62亿元。

股票市值是反映上市企业受资本关注的重要指标。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南京上市企业资源更加丰富。虽然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公开上市企业数量仅是苏州市企业数量的60%,但上市企业平均资产是1倍以上,企业资产反映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可见南京上市企业整体资源优于苏州。第二,苏州上市企业更受投资市场认可。对比南京和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市值,在资产优于苏州的情况下,总市值小于苏州,平均市值较苏州低14.58%。第三,两地美股上市企业价值差距更加明显。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港股上市3家企业总市值和苏州10家企业总市值相差不大,南京传奇生物在美股的企业市值是苏州3家企业总市值的3倍以上。

②南京以化药为主,苏州在产业方向上多头并进

从生物医药企业细分领域上看,南京上市企业(见图1)化学药11家、生物制品4家、医疗器械2家、医疗销售1家;苏州上市企业化学药9家、生物制品6家、医疗器械13家、医疗销售2家。

可以看出,南京上市企业在细分领域上集中在化学药领域,生物制品领域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企业平均总市值最好;苏州则呈现出以医疗器械领域为核心,化学药、生物制品领域多头并进的全面发展趋势。

③南京领军企业与苏州相当,两地产业合作存在契机

领军企业在技术领域的标杆,对城市产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市值超过100亿元的巨头企业上看(见表2),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数量与苏州企业相同,在核心技术和产品上,南京上市企业围绕医学前沿技术在基因合成、原料药、高端医疗器械、血液制品、腫瘤药和消化药6个方面发展较快,而苏州则在肿瘤药、高端医疗器械、癌症药物、微球材料、高端仿制药、眼症药物6个方面走在前列,可见从数量和技术领域上南京与苏州相当,细分领域存在上下游关系,为两地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3 主要问题

3.1 南京上市企业创新生态不足

从企业成立的时间上看(见图2),南京和苏州呈现出新老药企区分。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绝大部分成立于2001年之前,为20年以上老牌药企,而苏州均为2002以后企业,在时间线差距明显。

从上市时间上看(见图3),南京生物医药上市企业上市时间集中在2016年和2020年。而苏州企业上市时间集中在2018年以后,2021年,苏州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已有9家之多。

2010年以前,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均与苏州相当,同处城市上市企业发展初期,当时苏州上市企业较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具备一定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不多。但随着新药品实施政策出台,苏州当地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专注型、服务型生物医药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如前沿技术纳米微球材料为主要产品的纳微科技;专注眼科领域治疗各类药物的欧康维视生物;服务于各大医药的药物管理信息系统的麦迪科技。特别是2018年以后,苏州把握新证券法实施、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改革等机遇,促成更多苏州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和融资。对比企业成立和上市数据,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从初创到上市大部分需要20年,而苏州企业仅需要10年左右,差距十分明显,反映出企业在上市企业培育上创新生态较苏州有所不足,企业受环境影响活力有待提升。

3.2 南京核心龙头企业在市场表现不足

核心龙头企业是城市的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对产业科技创新和经济效益发挥着关键核心的作用。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与苏州信达生物是国内免疫学、基因治疗的领跑者,企业规模、销售收入、发展前景均在两个城市首屈一指,且均在港股上市。如表3所示,金斯瑞生物科技“起得早、走得晚”于2002年成立早于信达生物近10年,在港股上市时间仅早3年。在企业成长上,金斯瑞生物科技增长率(30%左右)相对平稳发展,信达生物相对成长较快,仅在其上市的第2年就实现在营业总收入上赶超。

在成长模式上,金斯瑞生物科技2002年在美国新泽西州成立,2009年,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服务技术的优化,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外包公司,2011年迁入南京成立新的研发及生产中心。信达生物则是苏州本地成长企业,与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制药公司两次达成产品开发战略合作,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不同的成长模式在企业上市的表现截然不同,金斯瑞生物科技上市表现比较稳健,而信达生物在市场活力上较为出色。

3.3 南京企业缺乏发展赛道的前瞻性

南京南微医学与苏州沛嘉医疗-B同为介入式高端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如表4所示,两家企业的成立时间和上市时间大致相当。在主营业务上略有不同,南微医学主要产品为消化内镜诊疗器械、息肉、活检类等器械,而沛嘉医疗-B主要产品为神经介入器械和经导管瓣膜器械。在公开的年报数据中,虽然南微医学在营业收入远超沛嘉医疗-B,但沛嘉医疗-B增长率保持在100%以上,相关证券公司预测到2022年,沛嘉医疗-B增长率将超过200%,实现爆发式增长。

可以看出,一是政府培育上市的企业的思路上,南京属于传统式发展模式,苏州更加关注前沿性技术;二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拥有的前沿技术一旦得到市场认可,企业市场转化能力将实现爆发性增长。

4 对策与建议

生物医药类企业以其行业的特殊性,具有资产规模小、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

2020年是中国IPO的大年,也是资本市场改革加速之年,继科创板之后,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试点注册制纷纷落地。

2000年至今,苏州共有14家生物医药企业上市,而南京仅有7家,可见南京在培育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上相较苏州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南京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发展相较苏州在科创环境、多元化发展格局、企业自身的活力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进入成熟期的地方龙头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级产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提出建议如下。

4.1 瞄准上市条件,建立分类分层的培育体系

建立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的生物医药专题库,参照上市条件进行针对性辅导,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并对现有培育机制进行优化和落实。

一是对于瞪羚、独角兽企业,需强化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培育,给予和落实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积极的金融政策和资金补贴的同时,发挥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灯塔”作用,促进生物医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不断壮大上市企业队伍。

二是对南京生物医药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进行摸排调研,挖掘具备前沿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前景广阔的拟上市企业,组织搭建拥有保荐承销业务资质券商及中介机构与企业交流对接平台。

三是积极对接北上深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派出机构,优化南京市政府、金融监管局、中介机构三者的联动机制,组建专业的培育辅导的人才队伍,提高各机构部门对科创板、新三板后备企业培育与上市的积极性,把科创企业上市纳入地方考核体系。

4.2 适应新发展形势,引导上市企业提升硬实力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的实施以来,打破了原有医药企业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合一管理模式,极大地激发了生物医药行业的创新活力。相较于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捆绑的模式,MAH制度的出台使得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鼓励藥物研发创新、保障药品供应、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南京应当把握机会,促进更多的新药研发CRO/CMO/CDMO企业加快发展,同时对其委外的业务进行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降低控制风险,释放创新活力。

4.3 优化创新生态,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在新发展格局下,南京生物医药产业要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协同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和研发平台,构建药品“研发、临床在南京,生产在周边”的协同模式,支持南京都市圈生物医药企业龙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研发水平,加快都市圈产业园在生产环节的产业承接,推动都市圈城市创新券通兑通用,合力打造横向协同、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条,形成资金共同投入、利益共同分享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充分保障生物医药上市企业在GMP厂房建设的空间,提供更加良好的区域创新氛围。

【参考文献】

【1】侯寰宇,刘吉臣,田磊,等.基于活力营造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园设计策略研究——以北京亦庄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项目为例[J/OL].工业建筑:1-8[2022-05-25].

【2】刘书宇,周楠.国际贸易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化——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02):46-49.

【3】刘珈瑗,谭清立,林岱衡.政策工具视角下中国主要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对比与优化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2,38(01):43-50.

【4】葛爱峰,夏高琴.南京加大扶持药企创新力度,引千亿投资打造产业新高地[J].中国外资,2022(01):74-75.

【5】.南京生物医药谷简介[J].药学进展,2021,45(11):883.

【6】高春南,王娟,徐广磊.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南京企业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1(09):37-40.

【7】董苏.政府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对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为例[J].科技和产业,2021,21(06):1-7.

【8】邓薇薇.新时代产业园区人才政策效果评估[J].商业文化,2021(14):18-19.

【9】刘春林,田玲.人才政策“背书”能否促进企业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21(03):156-173.

【10】高春南,王娟.区域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协同发展分析——基于城市产业投融资比较视角[J].时代金融,2020(30):108-111.

【11】张文涛,王世春.优化科技园区医药产业发展环境对策研究——以南京生物医药谷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25):22-25.

【12】王飞,费爱华.南京江北新区:聚焦生物医药  打造“基因之城”[J].服务外包,2020(08):64-65.

【13】陈强远,林思彤,张醒.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激励了数量还是质量[J].中国工业经济,2020(04):79-96.

【14】吕丽莉.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态势和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风,2019(35):243+246.

【15】薛天.南京市政府医药类创新型企业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16】李宇,陆艳红,周晓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家导向、有意识的知识溢出与集群企业知识资本[J].中国软科学,2017(12):178-186.

猜你喜欢

上市企业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全球生物医药发明专利 TOP100榜单公布 鲁南制药全球排名59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浅谈企业融资行为
上市企业财务分析对决策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分析及启示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京津冀跨域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拓扑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