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对策研究
2022-06-19何靖娅
【摘 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梳理朱家角古镇空间肌理,描述其组成要素、相互关系以及结构形态,阐明目前朱家角古镇的现状保护情况,并对目前古镇保护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找出目前朱家角古镇历史文化保护过程中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与问题。针对朱家角古镇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自身优势条件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完善保护历史文化的措施与策略。
[作者简介]何靖娅(1996—),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
新型城鎮化是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推动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继承和推广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和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特色和文化发展,保护城市文化记忆[1]。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发展休闲旅游、信息产业、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科技教育、民俗文化传承等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小镇,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2]。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对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做出了具体部署。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3]在2008年正式发布实行,其中将历史文化村镇描述为历史建筑集中成片;具有传统的历史风貌格局;曾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具有反映当地民族和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以及历史建筑,或其重大工程、产业等对周边产生过重要影响。上海新一轮总体规划[4]中在保护与管控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部分中提出要整体性保护历史城镇的空间格局、传统建筑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生活文化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保护和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外观及色彩;历史街巷与河道的走向、尺度、地面铺装及沿线建筑风貌等方面。
1 朱家角古镇概况
1.1 地理位置
朱家角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在江、浙、沪交界处,北接昆山市,西邻吴江区,南连嘉善县,在上海市中心西偏南约49 km处,为上海四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图1)。
1.2 历史沿革
(1)产生(宋代以前):古镇形成于1700年以前,在三国时期开始形成错落集镇。此时城镇主要沿淀浦河发展,城镇规模小。
(2)发展(宋元时期):随着宋代工商业的发展,古镇在沿淀浦河扩张的基础上,同时开始沿西井河向外扩张,古镇面积不断加大,形成与河流平行长窄的街巷。
(3)繁荣(明清时期):依托于淀浦河便利的水运条件,商业日益繁荣,古镇的面积进一步扩张。
(4)成熟(民国时期):此时朱家角古镇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由于水运交通对商品的集散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诸行百店的局面。与此同时,镇区开始向陆上扩张,逐渐形成密集的路网。
(5)复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从2000年开始,朱家角古镇开始开发其旅游业。古镇面积不断扩张,同时在原来老镇区的基础上,为了不影响原有的古镇区,开始规划新镇区。
2 朱家角古镇保护现状
2.1 朱家角古镇保护范围
朱家角古镇历史风貌区核心保护范围以北大街、西井街、东井街、大新街等街巷为主干,以其垂直的巷、弄为支干,组成了历史风貌核心保护区,占地约为34 ha。建设控制范围东至酒龙路,西至珠溪路,南至沪青平公路,北至大淀湖南岸,形成“口”字型格局,占地约为145.7 ha(图2)。
2.2 保护对象的构建
通过对朱家角古镇形态、空间布局进行详细的解剖,从街、巷、院、节点、水系等空间进行深入的解读,总结其空间特征,更有助于深入了解古镇的地域特色。总共分为4个部分,即古镇统格局、历史建(构)筑物现状、景观环境、非物质文化,对朱家角古镇保护对象进行分析。
2.2.1 古镇传统格局
朱家角古镇位于河流密布的长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受地理交通环境影响,城镇沿河流自然发展,拥有典型的水乡风情和人文特色,朱家角古镇空间格局是以水系为构架,可以根据不同的空间要素分析来了解传统空间构成特点。朱家角古镇传统空间关系主要体现在河流水系、院落、街巷弄3方面。
朱家角古镇水系主要呈“大”字型,以淀浦河为骨架,淀浦河作为上海的主要水运渠道横贯镇区东西,它以宽阔的水面把古镇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居住建筑沿河流发展扩张,逐渐形成“前街后河”“两街夹河”或“一街一河”的河街形式,水运河道、商业街巷、民居街坊呈平行带状发展,代表了江南水乡典型街巷格局和建筑形式(图3、图4)。
2.2.2 历史建(构)筑物现状
朱家角古镇大部分历史建筑都经过整治修缮,质量较好。北大街及西井街部分沿街建筑,经过外部修整,整体建筑风格与古镇建筑风格相一致,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东井街、东湖街的沿街部分建筑风格不同,虽然基本保留原有建筑形式,但墙体已经严重毁坏,部分沿河门窗样式已被替换,虽然建筑质量较佳但风貌不符合古镇传统风貌(图5)。
2.2.3 景观环境现状分析
朱家角古镇景观环境在布局上表现为点、线、面的特征。主要分成3个部分:
(1)处于古镇景观核心的水系系统,是景观核心,由淀浦河、西井浜、大淀湖组成,接下来各层次的景观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临河而建的民宅和街巷弄构成独特的河街发展格局,体现地方独有的水乡文化内涵,河流水系共同组成了朱家角古镇景观系统与公共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除了作为景观之外,河网水系还具有交通航运、渔业生产、水利调节、气候调节、生态保持等重要作用。
(2)与河流水系紧紧相连的重要节点如水上广场、古镇内部的银杏广场、与石桥相连的交通广场、乘坐游船时的码头广场、古镇入口的集散广场等。其中银杏广场——因一棵400年的银杏树而得名,现在是人们日常乘凉,举行社区活动的地方。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
(3)位于整个古镇景观的次级系统,有私家院落、公共绿地等。院落组成了朱家角古镇末端的景观部分,分布最广,由传统民宅围合界定组成,形成了封闭感较强、形态不规则的室外空间。院落空间一般位于后街位置,通过小巷弄进入,是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场所(图6)。
2.2.4 非物质文化分析
民间行街是当地居民展示古镇水乡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有舞龙、蚌舞、莲湘舞等民俗舞蹈,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足观看。近年来,在春节期间,政府举办了以“摇快船”“船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题的活动。朱家角镇于2015年建成民俗文化中心,以照片、雕塑、短片的形式展示这些非物质文化。除此之外,还有社区文化活动,让民众接触这些文化。
3 朱家角古镇保护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风貌不统一,缺乏整体维护
朱家家角古镇不仅包括明清时期的建筑,还有小部分20世纪50年代后的新建建筑,它们不属于江南古镇的核心区域传统城镇生长模式,也不属于现代城市规划指导下的城市发展。同时朱家角古镇在进行整治修缮的时候,只关注到了沿街的部分,对内部院落关注缺失。在外表光鲜亮丽的背后,存在一些杂乱的违章搭建,与整体的风貌不符,同时存在安全隐患。
3.2 市政基础设施陈旧,改建难度大
(1)电力设施陈旧。主要为架空线形式,易产生防火监督不足、安全管理不到位、影响街巷美观等问题。
(2)给排水设施不足。一些靠近河道的商家,直接将使用完的生活污水就近排到淀浦河中,影响水质,又加重河道污染的情况。
(3)环境卫生设施疏于管理。虽然在古镇内设置了垃圾分类设施,但大部分疏于管理,未真正实现垃圾分类要求。缺少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在人流高峰时期,无法解决游客需求。
4 朱家角古镇保护措施与建议
4.1 保护景观环境与视线通廊
朱家角古镇内河网密布,以河流、水系为重点,因地制宜,沿河流合理配置绿地。与整个镇区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为古镇公共空间增加绿色、怡人、健康的元素,改善古镇生态环境。
4.2 保护传统建(构)筑物
主要针对古镇区内风貌保存较好的核心保护区,对其进行保护性恢复,整旧如旧,修旧如故,力求较为完整恢复古镇的传统公共空间风貌;调整商业业态、改善传统的人居环境、强化古镇的传统形象,以传统建筑风貌进行建(构)筑物保护、加固、立面装修。
4.3 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
为全面系统的管理当地非物质文化,设立非物质文化资料库。发掘发扬朱家角古镇非物质文化,将朱家角古镇独有的水乡景观和水乡文化相结合,推进及创新举办大量现代节庆活动,塑造古镇新形象。此外,保存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充分利用古镇尺度宜人的街巷,以及滨河空间、入口广场,对此进行人性化设计,将文化展示空间与游憩空间相结合,展示和宣传文化空间自身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非物质文化的影响力。
4.4 控制新建建筑的风貌特色
对于朱家角古镇核心保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应根据当地传统的建造方式进行规划,设计出适应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延续江南水乡园林的传统特色,融入现代的建筑理念,同时遵从实用性、协调性、灵活性原则,延续古镇传统风貌进行新建筑风貌特色规划,保障新建建筑的建筑色彩、建筑体量、建筑风格与传统建筑协调。
4.5 结合古镇整体格局打造公共开放空间
将朱家角古镇自身优势与河流水系相结合,营造多样的开放空间,处理好码头、驳岸、滨水区和远水区的景观视廊和周边交通网络关系,岸线形态要结合游憩活动特征作适当改造,沿淀浦河两岸增加设置供人们步行、交往、休憩、集会、游乐、餐饮等各类活动的场所。对滨水区域建筑密度、高度、形式进行控制,不要出现视觉阻断。
5 结束语
通过对朱家角古镇的实际勘察调研,梳理其历史文化的保护现状,从传统格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非物质文化进行观察,在总结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措施。朱家角古镇保护还涉及公共空间活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组织、城镇经济开发、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
参考文献
[1] 陆勇峰.上海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科学发展,2018(11):89-98.
[2] 侯冰婕,丁志刚. 新型城镇化认知误区、规划逻辑与内容体系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5:55-66.
[3] 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EB/OL].http://www.gov.cn/flfg/2008-04/29/content_957342.htm
[4]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S].2018.05A1C1FE-55B5-42A8-B5FC-90001580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