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2022-06-19汤文
汤文
摘要:目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从他们成长的经历和环境来看,产生这些问题和缺陷的原因与他们成长的环境关系密切。培养他们受挫的恢复力,磨炼其意志,帮助孩子提升抗挫力,培养他们的内在自信和乐观。
关键词:独生子女学生;环境;挫折教育
“挫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击”虽然“一波三折”的生活谁都不喜欢,然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适当的挫折教育却很有必要。他们可以在生活中接受挫折与失败的历练。从过去媒体报道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青少年的抗挫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文化,给孩子带来压力和错误认知。
在过分强调成功的社会文化中,很多人生活在压力中,对失败和挫折产生排斥心理,有些孩子也产生了“输不起”的心态,不能接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因此产生了严重的羞耻感和挫败感,这样让学生的负面情绪更加雪上加霜。
第二,家庭学校的过度保护,导致一些孩子抗挫经验匮乏。
一些学校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不敢放开手脚严格管理,生怕学生闹出极端事情。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们自然经历挫折的机会,造成他们抗挫折经验严重匮乏。所以一些青少年在需要独自应对挫折时常常束手无策。
第三,对挫折教育的认知存在误解,教师缺少对青少年挫折教育的正确引导。
有些人误将挫折教育等同于刻意的打击教育和痛苦教育等。所以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老师只是一味地说教和指责,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共情能力,这样也就造成孩子更加郁闷和无助。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样就形成了“以孩子为中心,家长围着孩子转”的家庭模式。在这样的家庭,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生活,家长自以为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孩子的幸福,殊不知,这却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埋下了极深的隐患。
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儿童,自私自利,无论干什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友爱是“何方神圣”,其独立性很差,凡事离不开父母的庇护。例如,湖南省岳阳市人魏永康,他绝对是个神童。两岁识字,8岁上中学,13岁高分考进湘潭大学,17岁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21岁却因难以与人相处和生活难以自理而肄业回家。
在现代社会的中国,人们的生活好了,家中的孩子少了,所以无论是独生子女家庭还是二胎家庭,孩子都是家长的手中宝,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对孩子有求必应,想要什么给什么。在这样温室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习惯了赞美,也习惯了索取,成长过程中经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失败和困境,就容易一蹶不振,甚至走向极端。而承担着教化作用的学校,受限于那些宠爱孩子的家长、媒体和社会的流言,不能带领孩子走出温室,去接受锤炼。爱孩子,保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可孩子总有离开父母的一天,他总要学会如何一个人面对挫折,面对困难。今天,父母的溺爱和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经历小的风雨;那么,当孩子进入社会时,面对滔天巨浪时,他又该怎么办,这些很少经历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如何应对竞争激烈和复杂多变的社会?家长们是时候后退一步了,你可以陪着孩子经历挫折,但绝对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挫折。只有这样经过挫折反复锤炼的孩子,才能在被挫折打倒时重新爬起来,甚至越挫越勇。对于学校的一些挫折教育,家长们也应该与学校站在同一战线,支持学校的工作。
第一,提升认知水平。知识就是力量,认知决定格局。一是用理性思维提升理性判断力,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平凡。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一部分人能小有成就,有大成就的人寥寥可数。既然大部分人生而平凡,都有自己的局限,那么凡事尽力而为、结果顺其自然才是稳妥的处事方式。有了这份清醒的自我认知,学会理性判断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人们在挫折面前保持应有的冷静与理性。
第二,给予情感支持。首先要给予孩子安全的情绪出口。在挫折面前,孩子情绪低落是正常的,要鼓励孩子接受情绪并让它流动起来,说、读、看、写、唱以及做喜欢的事等都是安全的情绪宣泄方式,老师要做孩子的倾听者。
第三,加强行为训练。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以增加应对挫折的定力。
日常生活中,能保持规律有序生活节奏的人,其内心秩序通常也是稳定有序的。稳定的生活节奏,能让人在挫折面前迅速恢复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
总之,在挫折教育这堂人生大课面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让孩子们明白并勇于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完美。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积极提供情感陪伴,确保亲子关系和谐,让家庭成为孩子面对挫折时的避风港和加油站。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重大考试前后等挫折高发时段,开展挫折教育主题班会和主题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应对挫折的预案和资源,帮助他们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爱霞,雷绪山.浅析学优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及应对策略[J].内蒙古教育:B,2017(4):2.
[2]李鸿儒.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对策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