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文徵明
2022-06-19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后改字徵仲,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祖籍湖广衡山,故自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明代文人中,文徵明是难得的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之人,被誉为“四绝全才”,与沈周共创了独树一帜的画派——吴派。他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唐伯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但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人,居然在10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
文徵明从小就发育迟缓,史书中说他“生而外椎”“幼不慧”“七岁方能站立”“八九岁仍言语不清”。同龄孩子已入私塾三四年了,11 岁的文徵明才刚刚开始能清晰地说话。虽然他的父亲文林坚信自己的儿子没问题,但周围的亲友们都认为这孩子有点儿天然呆。
1485年,文徵明与唐寅第一次见面,便成为挚友。同年,16岁的唐寅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名噪一时。三年后,慢热的文徵明才终于考中秀才,可成绩仅为三等,还被评卷员批示字迹不佳。文徵明因此开始苦练书法,每日晨起临写《千字文》,以写10本为起点,数十年如一日,很是努力。由此可见,文徵明的刻苦和坚毅非常人所能及。所以,到80多岁时,他还能写出一手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把小楷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称为“明朝第一”。
文徵明从年少时便开始考科举,但一直考到53岁都没有考中。后来,当时的工部尚书李充嗣听说他是一位才子但屡试不中,便向朝廷举荐。经过考核后,54岁的文徵明被授俸禄甚是低微的翰林院待诏职位,参加修编《武宗实录》。但三年后,因书画享有盛名而被同僚排挤的文徵明就辞职离开了京城,乘舟南下到苏州,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活,不再追求名利,不再踏进仕途。
晚年的文徵明全身心投入到书画创作当中,造诣颇高,前来求字画的人踏破了他家的门槛。但是文徵明淡泊名利,也不事权贵,立下了三不原则:宗藩、中贵、外国皆不应。他的《饮酒》诗也写出了他归隐后的心态:“晚得酒中趣,三杯时畅然。难忘是花下,何物胜樽前。世事有千变,人生无百年。唯应骑马客,输我北窗眠。”
文徵明的一生,没有唐伯虎的诗酒风流,大喜大悲;没有祝枝山的愤世嫉俗,恣意张扬;也没有徐祯卿的年少轻狂,诗才逼人。他这个“笨小孩”仅靠着自己的勤奋、专注,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走,最后在明代的艺术星空中,拥有了自己明亮的坐标系。
明人冯梦龙说:“人有早成,也有晚达。早成者未必成,晚达者未必不达。”我们往前走,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这一路的好风景;我們努力前行,不是为了尽快到达终点,而是要在终点到来前,成就自己。
文徵明的画风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山水、人物、花草等无一不工。其画作以细笔为主,多清丽雅致,又富有笔墨情趣。本期,我们就来学画一幅清雅的荷花图。
1.勾线。用中墨勾叶,注意线条转折的变化;用淡墨勾花,注意线条要饱满流畅。勾线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注意线条要流畅,叶子边缘要有顿挫感。
2.用花青色分染叶子打底。注意分染时先用淡一点的墨,再逐步加深墨色,水笔的水分不要太多,色笔的水分可稍足些。
3.用酞菁蓝色继续分染叶子及莲蓬,适当调整每次分染的浓度;用胭脂色分染荷瓣反面,分染范围不要太宽且逐步缩小。同学们在分染时不能心急,不能一步到位,要逐步加重墨色,这样染出的效果才会更润、更自然。
4.用石绿(三绿)色罩染叶子及莲蓬,叶子的边缘用分染的形式带开。
5.用朱膘色分染花蕊,逐步加深最中心位置的色彩。分染的范围不要超过花蕊的面积,每次分染需等上一次分染的部分彻底干透了才能进行,不然颜色会被带脏。另外,分染时要注意遮挡关系。
6.用白粉色分染花瓣内瓣,注意,笔上的白色颜料要多蘸一些,这样染出的白色比较有厚重感。
7.用石青色分染叶子深色部分及莲蓬,用白粉色点染花蕊顶端。用朱膘色分染蕊丝,用藤黄色加白色平涂蕊丝。
8.用细一些的笔蘸胭脂色复勾花瓣及纹理。勾纹理是一个比较难的点,勾画出的线条既要流畅劲挺,又要虚实结合,十分考验画者的功力及耐心。
9.用石绿色加白粉色点染莲蓬籽,注意,笔上蘸取的颜料要多一些。
10.用花青色点出茎上的小刺,点的时候,注意小刺的大小和位置。
11.用石绿色加白色平涂叶子的背面,涂的时候可用上分染的方法。
12.调整画面,点染浮萍,落款盖章,一幅清丽雅致的荷花图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