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量高频电凝法治疗眼周汗管瘤远期疗效观察
2022-06-18严莉丽胡春华
严莉丽,胡春华,吴 丹,石 萍
(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湖北 武汉,430030)
汗管瘤是小汗腺末端导管分化的一种腺瘤,好发于女性,多在青春期发病,研究提示本病与内分泌紊乱有关[1]。虽然汗管瘤病变属良性,但眼周汗管瘤严重影响女性美观,因此治疗时注重安全性,少损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使病损皮肤恢复到原有状态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调查评价低能量高频电凝法对于眼周汗管瘤的治疗优势,远期疗效及复发情况相关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2020年间到我院门诊接受低能量高频电凝法疗程治疗的600例汗管瘤患者,跟踪至2020年底。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为眼周多发汗管瘤患者;②采用低能量高频电凝法完成治疗疗程;③连续跟踪随访且接受随访调查。研究最终纳入患者254人,女性251名,男性3名。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开展一对一的随访调查,调查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1岁,中位数30岁,平均治疗次数为3.78次,治疗次数中位数为3次。
1.2 治疗方法
应用上海沪通电子有限公司的G350-B 型高频电刀的点凝模式进行治疗。治疗步骤为:①外敷麻药30-60分钟;②麻药起效后局部皮肤消毒;③治疗前先在患者大腿或手腕部位放置板状电极;⑤在通电状态下,将电凝针与皮肤呈90度直角刺入汗管瘤,根据经验调节治疗参数为4-7W 之间,手感明显穿透表皮后即刻取出,针尖有粘滞感。散在汗管瘤在中心部位刺入即可,融合连片汗管瘤在皮损上每间隔约2mm布下一个治疗点;⑥电凝后透过站立式放大镜,用电凝针在非通电状态下机械搔刮治疗部位直至露出肉色基底,则一个汗管瘤的治疗完成。每次完成全部皮疹的治疗。间隔两个月以上根据情况复诊。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汗管瘤患者治疗满意度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情况和治疗后复发情况及相关因素,数据采用EXCEL2007进行整理,采用SAS9.1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将这254名患者治疗前和最后一次治疗后3个月效果的对比照片分别呈现给患者本人和皮肤科专家,将二者对于治疗效果评价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线性卡方检验得出:χ2=0.8071,P=0.3690,说明二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患者对治疗效果评价与医生评估结论是一致的。
2.2 患者满意度相关分析
患者治疗次数与治疗满意情况采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治疗次数与第一次治疗后满意度r=-0.0313,P=0.6195,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次数与最后一次治疗后满意度r=0.2249,P=0.0003,二者呈正相关,治疗满意度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而提高;患者满意度相关分析因素中得分最高两项为疗效因素中愈后皮肤状态包括毛孔,水分,弹性,光泽情况接近周围皮肤;良好的治疗体验包括治疗者在治疗过程注重沟通和观察患者反应并及时作出相应调整,态度认真,操作熟练。
2.3 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患者对眼周汗管瘤治疗后复发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分为复发和未复发,探讨患者是否存在复发的危险因素。将是否复发作为因变量(复发=1,未复发=0),纳入的自变量婚姻状况、生育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史、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皮肤磨消术史、激光史、汗管瘤家族史等基本资料,采用逐步向前回归法筛选变量,自变量纳入标准为0.10,排除标准为0.15,模型总体检验结果:Likelihood Ratio=3.984,P<0.05,总体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模型的指标为生育情况,说明生育孩子是致使汗管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每生育一个孩子,眼周汗管瘤复发的危险性增加44.8%。
3 讨论
图1 病例1
表1 汗管瘤患者治疗满意度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汗管瘤一般病程较长,患者面部皮损多有连片融合现象,可深达真皮浅层,呈现皮肤表面的皮损面积小于基底面积的特点,故以祛除为主的激光、冷冻或者烧灼等治疗方法[2]在治疗范围上会大于或等于皮损面积,在深度上会到达基底层或真皮浅层,产生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并发症[3],包括凹坑,色减,局部皮肤弹力纤维受损失去原有弹性。我院结合2008年起使用CHR 型多功能手术治疗仪治疗汗管瘤[4]的实践操作经验,借鉴赵邑[5],黄丽萍[6],Lee SJ[7]等对于融合成片的皮损治疗方法形成了使用针状电极的低能量高频电凝疗法。其治疗优势表现为:一、对周围皮肤损伤小:①治疗范围小,局限于皮损内部,小于皮损范围,深度上可达皮损基底层;②治疗能量低,治疗全程无出血,微火花或无火花,治疗后无明显肿胀;③治疗接触面小,采用平头直径为0.3mm的电凝针,以与皮肤90度角进针减少接触表面皮肤截面积。利用电凝针头与皮肤接触瞬间产生的高频电流达到垂直破坏至瘤体基底的效果,④治疗停留时间短,刺入后即刻取出时,针头有黏滞感。二、治疗更精准:①治疗全程透过站立式放大镜,对皮损观察和布点更准确;②治疗后用电凝针在未通电状态下,机械搔刮掉电凝后变性的皮肤组织直至露出肉红色基底,避免未完全破坏的变性皮损组织再生。三、注重治疗和回访体验:治疗过程中关心患者体验和感受并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建立微信群延伸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全疗程实时跟踪和远期回访,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有利于患者在治疗前的心理建设、间隔期的情绪稳定和强化疗程的完成度。
研究发现,通过低能量高频电凝疗法加强治疗效果外,美容效果得到加强。采用间隔2-3mm的针孔法和卫星法治疗可保证病损间的正常组织如同上皮岛,有利于创面的爬行修复[8]。我院治疗汗管瘤通过照片和患者本人评分观察发现愈后皮肤状态与周围皮肤一致,维持原有皮肤毛孔,水分,纹理和光泽,跟踪两个月左右,可见单个瘤体变小、成片融合的瘤体变得散在,可进行下次治疗。一般治疗3-5次。
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在治疗较大和融合成片的汗管瘤时不要急于求成,布点距离过于接近或在单点上多次电凝,可能出现点状色素脱失的现象,可事先跟患者告知,要经常清除针尖处碳化以便顺利治疗。
复发相关因素中显示生育因素成为致病的最大因素,与常建民等[9],王月华等[10]的结论相符。作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孕期和产后角色适应带来的心理变化,生活状态以及睡眠形态的改变等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患者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而导致汗管瘤的发生。李娅娣[11]等认为治疗次数是眼睑型汗管瘤复发的保护性因素,而本研究经远期追踪观察患者治疗次数与汗管瘤复发情况r=-0.0759,P=0.2280,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治疗次数与眼周汗管瘤复发相关性不大,可能与远期追踪包括更多生育的案例有关。
通过远期追踪证明我院低能量高频电凝法治疗眼周汗管瘤疗效确切、损伤轻微、无出血,复发少,较好地平衡了治疗效果与美容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了较高的患者满意度,适于临床推广。
表2 汗管瘤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