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下《职业素养》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
2022-06-18曹敏
曹敏
摘要: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方式。《职业素养》课程已经普遍化,但是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创新性,未能结合当前就业形势改革,出现内涵界定局限、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教学考核机制存在单一性以及课程授课团队不够专业等问题。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为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需要构建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校企合作和教学团队等要素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体系
受经济增长放缓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双重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复杂且严峻,新旧压力交织。大学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了高职教育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
一、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现状
当前,科技发展和就业形势带来的挑战要求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偏向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的技能教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培育出具备职业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优势不足。现阶段,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职业素养》课程已经普遍化,但是缺乏系统性、有效性和創新性,未能结合当前就业形势改革,出现内涵界定局限、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教学考核机制存在单一性以及课程授课团队不够专业等问题,从而呈现出效果不佳、动力不足、缺乏创新。
(一)内涵界定局限。目前,《职业素养》的内涵界定还是比较局限的,仅限于职业素养课程的开发和课程安排的研究。研究发现,之前对于《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职业素养的内涵教育主要侧重于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比如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而现在,随着对职业者素质的高要求,目前的《职业素养》课程缺乏多角度的内涵界定,比如和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结合,和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虽然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职业素养》课程,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善。《职业素养》课程多为几门具体课程的讲授,没有发挥组合优势,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教学方式缺乏创造性。与其它课程一样,《职业素养》也出现了课程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教学表现为“填鸭式”教学,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现实相脱节,学生对《职业素养》课堂缺乏兴趣,参与度不高。这样的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教学效果不够突出。
(四)教学考核机制存在单一性。目前《职业素养》的考核,偏理论知识多一些,考核方式为纸质试卷,或者采用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职业素养》课程的原本目的,没有重视职业素养培养过程的考核,因为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出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解和吸收情况。
(五)课程授课团队不够专业。因为《职业素养》是新开设的课程,目前高校对于这个课程的重视度不高,大多并未形成专门的职业素养教研室,也没有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因为课程授课团队不够专业也会产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结果。
二、“工匠精神”的价值和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本指工匠身上具备的各种良好品质,但是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改进和社会风尚的更新,工匠精神不再仅仅指的是工匠身上的品质,而是所有劳动者追求和向往的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从工匠精神的内涵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敬业。从业者基于对于本职工作的热爱,怀着敬畏的态度,认认真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的工作。(2)精益。从业者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工序都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致和卓越。(3)专注。从业者沉下心来,以“几十年如一日”的态度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坚持不懈。(4)创新。“工匠精神”的核心体现为创新,追求突破、寻求革新,力创不同。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和服务型人才的摇篮,肩负向社会输出优秀的实用性、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和课程思政的关系
课程思政,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已有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课程入手实现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培养同时具备丰富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高职校园更注重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因为需要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是劳动者的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从业者精神境界的表现。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要将工匠精神渗入到课程思政教育中去,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当中,让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思政育人。
三、《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育人培养体系构建
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育人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要结合工匠精神,实现《职业素养》课程改革和创新,构建《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课程思政育人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更高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兼备高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一)构建课程体系,推进职素课程规范化9C0360F5-2860-426A-AA25-A4706205BFAB
完善构建《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体系。确立《职业素养》课程目标,将工匠精神渗入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教学中。在课程构建中,注重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融合,课程设置模块化,比如: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模块学习设置学分制,将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不断推进《职业素养》课程规范化。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实现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结合,将校园内外各种文体活动、文化类讲座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到《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中来。
(二)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工匠精神在职业素养的渗透
基于《职业素养》课程出现的弊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去研究改革方式。结合现有的技术和素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寻求与工匠精神的结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与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要求相契合,对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课程创新和改革的方式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可以推进工匠精神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渗透,形成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和提升的有效机制。
(三)构建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应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学化的课程评价和考核体系,创建契合高职特色的考核体系。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体系的主体,提高评价主体的意识。另外,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将学生的课内课外实践纳入到课程考评体系里。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课堂的反馈,设立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管理部门,对教师课堂授课和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积极性。
(四)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职业素养》课程建设要对接职业标准,符合市场需求,与市场紧密对接。在此要求下,做好调查研究,基于准确的学情分析,作出更符合“工匠精神”背景的《职业素养》课程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竞争激烈,高职院校要想谋求发展,培养人才,要与市场紧密连接。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建立理论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职业素养》教育,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学生职业素养育人模式,实现教育目标,更好的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认同感。
(五)打造高素质《职业素养》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效息息相关。《职业素养》课程的教师队伍非常重要,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重要的影响。在《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队伍都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要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素养》教师队伍建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拥有坚定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荣誉感,有扎实的《职业素养》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原理,以及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勇气,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業务过硬、充满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质《职业素养》教师队伍。
四、结语
本文以《职业素养》为例进行“工匠精神”下高职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构建涵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校企合作和教学团队等要素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体系,分析研究在各个环节下的“工匠精神”课程教学育人,实现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世昭.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2(02):20-21.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2.02.009.
[2]何舒婷,胡欣.工匠精神背景下的路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课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2):79-80.
[3]张秀珊,傅洪梅.职业素养培养下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3):11-13.
[4]耿运涛,龙轶学.“工匠精神”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1(22):79-80.
[5]葛丽敏.高校职业素养课程创新中的“课程思政”[J].文教资料,2019(22):169-171.
[6]凌晓萍,巫群珍.基于工匠精神的交通类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课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民族博览,2017(10):63-64.
[7]杨军.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华东纸业,2022,52(02):41-43.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学教学类项目课程思政专项课题2022SZ06成果。9C0360F5-2860-426A-AA25-A4706205B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