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下斋日藏探寻及其价值研究
2022-06-18王平
别下斋是海宁清代著名藏书楼,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瑞安玉海楼并称为浙江四大私人藏书楼。别下斋主人蒋光煦嗜书如命,同时还雅好丹青、酷爱金石,常有画家和金石学者到别下斋小住。由于他兴趣十分广泛,因此别下斋的收藏除古籍善本以外,名人字画、碑帖石刻也是蔚为大观,堪称一座私人博物馆。无论从藏品种类、数量还是质量来看,别下斋的收藏在海宁历代藏书楼中都是名列前茅。令人痛惜的是,偌大一个藏书楼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被焚毁,蒋光煦也为此呕血而亡。正因为如此,现代学者对别下斋的研究甚少,研究成果多是词条式的介绍和泛泛而谈,缺乏深入广泛的挖掘。以下将从藏书刻书、丹青字画、碑帖石刻三个方面展示别下斋在历代藏书楼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蒋光煦(1813~1860),清代著名藏书家。字日甫,号生沐,浙江海宁人。海宁硖石在清代是浙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樯舶云集,商业繁荣。蒋光煦曾祖云凤公在乾隆年间移居海宁硖石,开始经营商业和房地产业,继而又经营典当业,兴盛时拥有典当铺达八家之多。期间购置田产,经营房屋,家业日益丰实。蒋光煦雄厚的经济基础主要得益于祖辈的积累。除了藏书及居住的别
下斋,在硖石的东山、西山,他还有几处别业紫硖山庄、依云堂、果园、东湖草堂。蒋光煦的别下斋在太平天国期间毁于战火,其从弟同样是藏书家蒋光焴的衍芬草堂有幸得以部分保存,两者结构相似、比邻而居。完整的衍芬草堂有七座厅堂,前面临街的厅堂为当铺,后面是藏书楼。典当是蒋家的传统产业,蒋光煦的经济来源除了当铺,另外还有房租、田租等。
一、藏书刻书
蒋光煦十岁时,父亲就离世了。在母亲马夫人的悉心教育下,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藏书。得益于丰饶的家资,十几岁的光煦就开始从湖州书商处购藏书籍。后来又继承了从叔蒋楷来青阁的部分藏书,奠定了别下斋藏书的基础。别下斋藏书最多时有数万卷,管庭芬曾编有《别下斋藏书录》十卷,可惜毁于战火,此外也没有其他的藏书目录留存,我们只能从同时代人的著述中寻找一些线索。
钱泰吉在《曝书杂记》中记载,“甲寅春,余于蒋生沐处见汲古阁影宋钞《棠湖诗稿》,钱塘何应龙子翔《橘潭诗稿》,雪川吴仲孚《菊谭诗集》,壶山许棐忱《父梅屋诗稿》《融春小缀》《梅屋杂著》《梅屋第三稿、第四稿》《梅屋诗余》皆精绝…又有影宋钞《白氏讽谏》,亦精绝。又宋刻《杜诗补注》不全本…倦圃《静惕堂文集》钞本四卷亦生沐所藏。又有《诸草庐宫赞绛》附《阁文集》,前有含山王善橚跋。生沐藏江阴周砚农手钞《铁网珊瑚》,全部盖从朱性甫精楷手写本钞。”①其中宋刻《杜诗补注》为官刻本,尤其珍贵。钱泰吉曾任海宁州学训导,也是爱书、藏书之人,对别下斋藏书称赞不已。晚清著名藏书家、八千卷楼主人丁丙在《善本书室藏书志》中记:《太平广记》五百卷明谈氏刊本、《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二十四卷明抄本曾收藏在蒋氏别下斋,钤有“别下斋藏书”印②。
咸丰十年(1860)二三月间,太平军攻陷杭州,海宁近在咫尺。蒋光煦也感受到了战火的威胁,四月携全家避居路仲管庭芬处,后又转移到桐木港。然而蒋光煦对战乱的破坏性还是估计不足,四月至八月,他有四个月的时间来转移别下斋的藏书。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采取行动。一墙之隔的衍芬草堂利用这段时间陆续将藏书转移至海盐澉浦、绍兴寿胜等处,从而避免了一场浩劫。八月,太平军攻入硖石镇,“余使人至硖探问,知生沐焚荡无余,仅存别下斋三间,而所贮秘籍、名书、法帖、金石等皆归劫灰。”®蒋光煦半生收藏之心血,付之一炬,在得知此噩耗的三个月后,抑郁而终。事实上,别下斋旧藏古籍仍有部分存世,有一批是在战乱之时由蒋光煦或随身携带,或寄存他处,还有一些是在此之前从别下斋陆续流出。别下斋旧藏中幸免于难的书籍据张惠衣介绍,有少数分存在濮桥朱姓和章桥徐姓处。光煦身亡后,两家拒不归还蒋氏,濮桥处存书随即流散,章桥处存书辗转归硖石徐姓。张惠衣曾亲眼见过这批藏书,其中孤本和抄本居多,另有少量拓片①。据原海宁图书馆管理员黄长林《海宁藏书家事略》记载,抗战胜利后,他曾在硖石河西街见过一批旧书,约六七捆,是别下斋所藏,内有《尚友录》《宋诗纪事》等,问其价,每捆为米两斗,惜他当时无米而未曾买入⑤。目前有少量别下斋旧藏古籍收藏在海宁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也藏有若干册,辽宁省图书馆藏明刻本《读易余言》(图1),钤有“别下斋藏书”印⑥。拍卖市场上还出现过一套明代《古道藏汇钞》五册抄本(图2),钤有“别下斋藏书印”。
别下斋收藏的古籍虽大多毁于战火,但在此之前,蒋光煦从其藏书中选择唐宋以来经史要籍和乡邦遗著,刊刻《别下斋丛书》二十九种,九十一卷;《涉闻梓旧》二十五种,一百一十四卷,在道光咸丰年间陆续刻成。因其聚书之专、校雠之精,甫一问世,就得到海内藏书家的青睐。其中《易学滥觞》《非诗辨妄》均为罕见之籍;《金石录补续跋》用原稿刊行,为海内孤本。到光绪年间, 此书已经十分罕见,因其木刻版也毁于战火,《别下斋丛书》石印本最早由杭州竹简斋发行,包括《涉闻梓旧》在内,全书共四十册。1891年在《申报》刊登广告销售,定价大洋二十八元。1923年商务印书馆再重印,有连史纸、毛边纸两种,定价分别十四元、十一元。鲁迅曾购藏此书,他于1925年3月1日在商务印书馆预订,8月6日到该馆取回⑦。2016年扬州广陵书社重新影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东湖丛记》 《别下斋书画录》,合编为三册。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解答诸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的疑问,列出《别下斋丛书》和《涉闻梓旧》中八部书为最善之本。正因为别下斋所刻之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深受读书人喜爱,所以一版再版。
二、丹青墨宝
蒋光煦自撰《别下斋书画录》记录其书画珍藏共238件,其中一件《六君子图》现在收藏在苏州博物馆,更名为《元七君子图》(图3),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此幅画作的流传堪称一段传奇,最早由明末收藏家徐守和将自藏的赵天裕、柯九思(两帧)、张绅、赵原、顾定之(两帧)七幅墨竹裱为一卷,命名为“竹林七友”。后经张见阳、乔崇修递藏,蒋光煦于道光二十年(1840)购入别下斋。但此时卷末顾定之帧已被人割去,只余六帧。蒋光煦重新装裱,并请张廷济题端“六君子图”。别下斋焚毁后,此卷落入古董商之手,同治十三年(1874)李鸿裔以二百五十元购得。没過几年,又转入苏州过云楼,过云楼主人顾文彬将吴镇墨竹一帧裱入该卷,后又请吴昌硕书引首“七友图”。此后,这一长卷一直收藏在顾氏后人手中,直到2008年捐赠给苏州博物馆®。
经过多次装裱的《元七君子图》现在画心长10米,宽36.5厘米,还保留着多处别下斋旧藏的印记。前隔水处有蒋光煦题签“六君子图,宜年堂世藏神物”,钤“光煦审定”朱文印。第二段引首张廷济隶书题“六君子图”(图4),另有题记“此画竹六段,皆五百年前名公剧迹,生沐广文六兄亲家,可谓具真鉴。道光二十五年乙已四月二十九日,嘉兴竹田里弟张廷济叔未甫,时年七十八。”
七帧墨竹,除最末一帧顾氏添入吴镇外,都钤有别下斋鉴藏印“蒋光煦审定”。
蒋光煦对于此卷还有一段题跋(图5),不知何时被人从原画中割下,后被钱镜塘收藏,捐赠给海宁市博物馆。“右墨竹卷,向为徐氏守和所藏,题为《竹林七友》。转入张见阳家,本七幅,不知何时失去卷末顾定之一幅。鬻古者遂併去题首四字,以掩残缺之迹,而取不全《水竹居卷》八人题咏羼入为跋,多易售地。及归宝应乔氏,则仍其原装,易名《六逸图》。案缪南有《寓意录》,编于雍正癸丑,是卷尚无恙也。而印须老人题在乾隆癸亥,相去仅十年,顿尔改观,名迹零落,致足惋叹。张绅一幅,旧在赵原前,今移置第六,当亦改装时所为。余于前年冬得之,重加装治,以图名未协,更为《六君子图》,请张叔未丈正书其首,而存乔题于后。水竹居跋不忍去,仍附缀焉。而于顾定之所作一帧,不能无望于龙剑之合也。(定之下脱至正二年四字)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八月十二日古盐官籁庵居士蒋光煦识。”这段题跋对于研究这幅作品的流传情况非常重要。题跋之后还有一行小字“惟有长身六君子,漪漪犹得似淇园。苏文忠诗也,图名盖取诸此。丙午六月九龄童子蒋学列侍观谨志。”蒋学冽为光煦第五子,深得光煦喜爱。别下斋旧藏另一幅名画《果园感旧图》与他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果园感旧图》现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图6), 国家一级文物,清代著名仕女画家费丹旭(1802~1850)所绘。费丹旭曾长期客居别下斋,为蒋氏作画, 目前可考的费丹旭客居别下斋期间为蒋氏作画至少12幅,其中6幅存世。《果园感旧图》创作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也是最后一次费丹旭到海宁为蒋光煦作画。
1953年由蒋光煦孙子蒋百里的夫人蒋佐梅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⑨。画卷分为两段,前段山水写景,纵29、横135.1厘米;后段画人物,纵29、横105.3厘米。前段画心费丹旭自题:“果园感旧图,己酉春日晓楼费丹旭画。”后段画心费丹旭题:“丙午(1846)春,下榻生沐蒋兄别下斋,得晤叔未张丈及其侄受之。暇日信步果园,主人第五子下学之后时亦从游问字。去春叔末丈归道山,受之亦殁于京邸。己酉(1849)三月,重至硖山,蒋五兄又殇,时仅十二岁也。主人偕余重游斯园,慨老成之易谢,悟彭殇之一理。文字因缘,信有夙业,旧时群屐宛在目前。并抚遗照于图后。西吴费丹旭子苕氏识。”这段题跋将此幅画的前因后果讲述得非常清楚。
前段山水画的是紫微山西麓蒋光煦别业果园的图景。果园原为乾嘉时期海宁著名藏书家陈鱣的别业,后为蒋光煦所得。后段画三个人物,张廷济安详地坐在椅子上,其侄子张辛面带笑容恭立身后,蒋光煦第五子蒋学列放学后手捧书包走来。张廷济与蒋光煦关系匪浅,二人还有姻亲关系,张廷济的一个孙女嫁给了蒋光煦的儿子蒋学藻。关于古籍、拓本、金石的收藏,蒋光煦多向其请教、鉴别。绘制此图时,画中三人均已去世,张廷济和张辛叔侄在前一年(1848)去世,蒋学冽则是在当年(1849)
三月早天。此次费丹旭到海宁,可能是蒋光煦因其五子早天,临时请费丹旭到海宁为其作画①,图影留念,缅怀儿子及张廷济叔侄。费丹旭与这三人皆相熟,凭记忆画出三人遗像,题跋中感慨人生的无常,整幅图画弥漫着伤感的气氛。
除以上两幅外,别下斋旧藏中还有两件重量级的书画存世。宋马麟《古涧寒梅图》,原为高士奇旧藏,蒋光煦从海宁人马二槎处购得,先后请张廷济、翁雒、戴熙等人题跋,现收藏在朵云轩艺术博物馆。清初王时敏《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卷首有蒋光煦请张廷济题“王逊之奉常摹古画册”,后归湖州庞元济所有,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还有不少字画未录入《别下斋书画录》如当时著名的文人画家汤贻汾、戴熙都曾为蒋光煦画过《别下斋图》。原迹已不知所踪,有赖于民国时期曾刊登在《晨报星期画报》,内容还可以看到。这两幅《别下斋书画录》就没有录入。
三、碑帖石刻
“群玉英光访宝章,积书忙似鼠搬姜。奁中旧史遗蚕室,别下丛编继兔床。”这是叶昌炽为蒋光煦所作诗,其中“群玉”“英光”所指乃是书法史上著名的宋拓本《群玉堂米帖》和《英光堂帖》,蒋光煦花重金多方购得。
二帖都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个人丛帖,《群玉堂米帖》目前已流出海外,作为重要文物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别下斋藏《英光堂帖》不知所踪。值得庆幸的是,蒋光煦在得到此二帖后,即请高手将其摹勒上石,别下斋遇火之时,大部分石刻得以保存。
《群玉堂帖》乃南宋權相韩侂胄以家藏历代名人墨迹摹勒上石,共十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丛帖。传至清代,早已无宋拓全本存世。其中第八卷全为米带书法,所以又称第八卷为《群玉堂米帖》,内有《学书帖》,是米芾罕见大字,内容为米芾学习书法的经过和心得每页边有红字“八下”,第八卷下册之意。该帖最早可考收藏者为明末清初时孙承泽,乾嘉年间归李符清所有,李去世后,汤贻汾于道光初年在广州购得,后短暂收藏于吴荣光处。经六舟之手,蒋光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获得此帖,道光二十五年即请胡衣谷摹勒上石®。别下斋焚毁后,又经吴云平斋、武原陆氏收藏,不知何时流入日本。此帖有翁方纲、李鸿裔、王志融、汤贻汾、李宗瀚、明俭、翁大年题跋,另有张岳松、严保庸、高塏、徐准宜、程荃等人观款。帖内钤有“臣光煦印”两处。《学书帖》石刻目前存29方(图7),太湖石石质,统一规格,长46、宽33厘米。其中正文22方,5方有残,题跋7方,保存完好,现收藏在海宁市博物馆。别下斋石刻题跋文字与原帖相比,内容稍有差异,应该是蒋光煦上石时,文字略作了删减。同时多了一条费丹旭观款以及蒋光煦自己的一段题跋。
《群玉堂米帖》中另有三帖《马唐画帖》《苏州舜钦帖》《见问后帖》,页边有“八上”字样,此三帖目前收藏在上海图书馆。与别下斋所藏《学书帖》本为一册,都是孙承泽旧藏。据帖后张廷济跋,嘉善程兰川自松江购得到此帖后,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月寄往张廷济处请为题跋,蒋光煦得知后请张辛前往钩摹,后与《学书帖》一起摹勒上石©。此三帖字数不多,刻在两方太湖石上,尺寸与《学书帖》相同,保存完好。现收藏在海宁市博物馆。
《英光堂帖》是南宋时岳珂以家藏米芾书法汇刻的个人丛帖,全五卷,内中米芾书法无一伪品。拓本传至清代,早已无全本。蒋光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请胡衣谷、张受之将别下斋收藏的《蚕赋帖》《获研帖》《宝晋摹颜真卿放生池帖》《真草千字文》《瘗鹤铭帖》摹勒上石。蒋光煦所刻五帖均出自《英光堂帖》第五卷,其中《蚕赋帖》为孙承泽旧藏,六舟得之于新安,后售与光煦8。《英光堂帖》石刻现存12方,太湖石石质,统一规格,长46、宽36.5厘米,收藏在海宁市博物馆。其中《蚕赋帖》石刻一共6方,正文5方,孙承泽、蒋光煦题跋1方,全篇无缺,保存完好;《获研帖》1方,全篇无缺,保存完好;《宝晋摹颜真卿放生池帖》仅余2方;《真草千字文》仅余2方,1方有残;《瘗鹤铭帖》仅余1方。宋拓《英光堂帖》第三卷、第四卷残本分别收藏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故宫博物院,第五卷已不知所踪。全赖蒋光煦摹勒上石才得以留存,更凸显出这批石刻的弥足珍贵。上海图书馆藏有清拓本《蒋光煦重刻英光堂帖卷五》。
《管庭芬日记》曾记,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初六日, “是日生沐以别下斋新勒《孝女曹娥碑》《东方曼倩像赞》《洛神十三行》《隋清娱墓志》诸石墨见惠,皆从清仪阁所藏宋拓本重翻者。”⑤蒋光煦从张廷济处借过不少宋拓本翻刻,其中《孝女曹娥碑》一石、《乐毅论》二石卷末有张廷济题跋,保存状态基本完好。《隋清娱墓志》一石卷未有查嗣瑮观款,状态完好,收藏在海宁市博物馆。
别下斋旧藏中还有一组明代晚期所刻吴镇八竹碑(图8)也相当珍贵,现收藏在海宁市博物馆。吴镇(1280~1354)字仲圭,浙江嘉善人,元代著名画家,“元四家”之一。吴镇的作品传到晚明已经是凤毛麟角,嘉兴收藏家李日华(1565~1635)藏有八幅吴镇墨竹图,其门人弟子石声谐于崇祯二年(1629)请人将此八幅墨竹刻在八方太湖石上,刻成之后置于嘉善梅花庵内。嘉善县志记载,“吴镇八竹碑”在清初被“宦游者携去”,藏在角里沈氏处。无奈,嘉善人钱黯于康熙乙丑(1685)以拓片为本进行了翻刻,在翻刻过程中对原碑文字做了部分省略。现在嘉善吴镇纪念馆内砌在墙壁里的“八竹碑”就是清初钱黯翻刻的。至于明末所刻原碑,不知何时转入别下斋收藏。民国《海宁州志稿》只记“八竹碑”为别下斋所藏,未言明何时所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竹碑”入藏海宁市博物馆,现存七块半,其中“仿东坡风竹碑”缺失一半。八竹碑集合了吴镇之高、李日华之雅、石声谐之侠,实乃难得的一组艺术珍品,保存至今,殊为不易。
四、结语
藏书文化是海宁的重要历史文化代表,别下斋因其主人蒋光煦的广泛爱好,大大拓展了藏书楼的内涵。正是由于多种收藏的需要,蒋光煦与当时的文人学者、书画家、鉴赏家、金石学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真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别下斋也成为浙北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别下斋虽然毁于战火,但其所刻之书至今仍流传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别下斋所刻石碑也有几十方完好地保存在海宁,这些都是蒋光煦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希望将来可以在海宁恢复别下斋藏书楼,重现昔日的盛景。
(王平海宁市博物馆)
注释:
①[清]钱泰吉《曝书杂记》,中华书局,1985。
②[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清光绪刻本,卷二十一。
③②⑤[清]管庭芬著、张廷银整理《管庭芬日記》,中华书局,2013。
④张任政《张惠衣文存》,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⑤海宁市政协文教卫体与文史委员会编《海宁世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⑥王筱雯主编《辽宁省图书馆藏古籍精品图录》,沈阳出版社,2008。
⑦韦力《鲁迅古籍藏书漫谈(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⑧钱莺歌《元七君子图新论》,《美术观察》2018年第8期。
⑨①魏萍《费丹旭果园感旧图》,《东方博物》2015年第2期。
⑩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编《海宁典藏》,西冷印社出版社,2008。
11启功主编《中国法帖全集》第七册,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12[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光绪十一年增修本,卷十一。
(责任编辑:秦佳)